每月精選

查看全部
香港歷史與社會(上下冊)
  • 歐陽哲生
  • 牛大勇
  • 王元周
3
木匠說
  • 翁泳恩
  • 梅詩華
4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
  • 劉銳業
  • 梁梓敦
  • 鄺汝溡
5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
  • 梁偉強
  • 劉銳業
  • 馬淑茵
7

得獎好書

查看全部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解密
  • 麥家
木匠說
  • 翁泳恩
  • 梅詩華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三聯說書

查看全部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公眾電話亭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 在電話亭打電話,是很多年輕一代未曾有過的經驗。但遇上突如其來的雨天,除了商場和店舖,若碰巧附近有一個電話亭,大概也可充當暫時的容身之所,「有瓦遮頭」。 到底香港是何時有第一個公眾電話亭?由昔日的電話維修員、羅肇忠(Uncle Sam)所著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當中便提到: 「筆者無法查證香港是由何時開始出現公眾電話機。翻查資料,最早提及公眾電話是在1920年1月1日《華字日報》的報道,報道指山頂道「新橋棚」將安裝公眾電話亭,號碼為816,但內容並無說明是收費電話抑或給顧客叫喚轎夫服務的普通電話。此外,1926年5月15日西報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報道指,有一名外國婦人投訴九倉小輪(今天天星碼頭)外的公眾電話有故障。由此可見,香港至少於1920年代已有公眾電話機。」 「公眾電話並非一般電話,早期雖然安裝在店舖中,但收費並不是收歸店 舖的,而晚上收舖後,公眾電話便不可使用。如晚上遇到緊急事情,便求救無門,就此情況,電話公司借鑒英國公眾電話亭的做法,計劃在適當地方設置電話亭。1950 年代,電話公司在英國訂購了一款投幣式公眾電話機,準備於 1953 年在港島九龍安裝16座公眾電話亭。若試驗成功,將進一步在九龍城、黄大仙、鑽石山、紅磡、何文田等區安裝。」 隨著手提電話功能漸漸超越固網電話,不少人認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安裝電話亭反令行人不便。Uncle Sam更曾在油麻地見到一個電話亭淪為垃圾站,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頁數:296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
「那天雨很大,我望着玻璃窗,我看見落雨的加州,我突然好想知道另一個加州是否有好陽光,所以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今天和那天一樣那麼大雨,望着玻璃窗,我只是想念一個人⋯⋯」外面的雨,可有令你想到王家衛的任何一套電影?是《重慶森林》女殺手身處的中環雨夜?還是《花樣年華》中滂沱大雨周先生和陳太太避雨的窄梯?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之一。 趁着風假,不妨泡一杯黑咖啡,安坐家中重溫王家衛的電影?若想更全面理解他的作品,首先推薦閱讀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他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由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迪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讀過此書,或在再觀影之時有另一體會。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策劃;黃愛玲、潘國靈、李照興 主編頁數:232頁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中秋節,去邊度玩好?從城市速寫認識維園與藍屋
適逢中秋,香港各區都不乏慶祝活動: 灣仔藍屋今年再現燈海、維多利亞公園(維園)舉辦中秋綵燈會,更上演大坑舞火龍。我們對這些活動並不陌生,但對於藍屋、維園背後的故事,你又知多少?由簡國軒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城市速寫和文字,把它們的面貌和典故記錄下來: 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亦是香港少數保存原好的戰前建築之一。活化後的藍屋不僅保留了原本的住宅用途,同時增設「香港故事館」舉辦社區活動,這種「留屋留人」的方式成功保留了本地的歷史遺產。 「藍屋」最初建成時並非藍色的。上世紀90年代,香港政府著手修葺「藍屋」時因剩下一批水務署的藍色油漆,便用於粉飾原為灰色的外牆。起初,居民認為藍色「不吉利」,後來卻逐漸習慣這個新外觀,因而稱之為「藍屋」。藍屋採用傳統木製結構,橫樑與扶手展現當年工藝之美。開放式露台提升通風與採光,是實用與美學兼備的體現。 維多利亞公園 維園佔地約十九公頃,涵蓋休閒、運動、文化等多種設施。每逢農歷新年前夕,維園會舉辦大型年宵市場,是香港重要的節日象徵,更是香港不同活動、藝術展覽、集會和文化交流的空間。 維園前身是銅鑼灣避風塘的填海土地。隨著戰後人口的膨脹,香港政府開展填海工程,一半的填海地被用作開闢維園。維園於1957年正式開放,是香港島最大的公園,並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維園直面維多利亞港,且不受建築群屏蔽,使園內空間比周邊街道涼快。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公眾電話亭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 在電話亭打電話,是很多年輕一代未曾有過的經驗。但遇上突如其來的雨天,除了商場和店舖,若碰巧附近有一個電話亭,大概也可充當暫時的容身之所,「有瓦遮頭」。 到底香港是何時有第一個公眾電話亭?由昔日的電話維修員、羅肇忠(Uncle Sam)所著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當中便提到: 「筆者無法查證香港是由何時開始出現公眾電話機。翻查資料,最早提及公眾電話是在1920年1月1日《華字日報》的報道,報道指山頂道「新橋棚」將安裝公眾電話亭,號碼為816,但內容並無說明是收費電話抑或給顧客叫喚轎夫服務的普通電話。此外,1926年5月15日西報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報道指,有一名外國婦人投訴九倉小輪(今天天星碼頭)外的公眾電話有故障。由此可見,香港至少於1920年代已有公眾電話機。」 「公眾電話並非一般電話,早期雖然安裝在店舖中,但收費並不是收歸店 舖的,而晚上收舖後,公眾電話便不可使用。如晚上遇到緊急事情,便求救無門,就此情況,電話公司借鑒英國公眾電話亭的做法,計劃在適當地方設置電話亭。1950 年代,電話公司在英國訂購了一款投幣式公眾電話機,準備於 1953 年在港島九龍安裝16座公眾電話亭。若試驗成功,將進一步在九龍城、黄大仙、鑽石山、紅磡、何文田等區安裝。」 隨著手提電話功能漸漸超越固網電話,不少人認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安裝電話亭反令行人不便。Uncle Sam更曾在油麻地見到一個電話亭淪為垃圾站,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頁數:296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
「那天雨很大,我望着玻璃窗,我看見落雨的加州,我突然好想知道另一個加州是否有好陽光,所以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今天和那天一樣那麼大雨,望着玻璃窗,我只是想念一個人⋯⋯」外面的雨,可有令你想到王家衛的任何一套電影?是《重慶森林》女殺手身處的中環雨夜?還是《花樣年華》中滂沱大雨周先生和陳太太避雨的窄梯?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之一。 趁着風假,不妨泡一杯黑咖啡,安坐家中重溫王家衛的電影?若想更全面理解他的作品,首先推薦閱讀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他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由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迪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讀過此書,或在再觀影之時有另一體會。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策劃;黃愛玲、潘國靈、李照興 主編頁數:232頁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中秋節,去邊度玩好?從城市速寫認識維園與藍屋
適逢中秋,香港各區都不乏慶祝活動: 灣仔藍屋今年再現燈海、維多利亞公園(維園)舉辦中秋綵燈會,更上演大坑舞火龍。我們對這些活動並不陌生,但對於藍屋、維園背後的故事,你又知多少?由簡國軒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城市速寫和文字,把它們的面貌和典故記錄下來: 藍屋 藍屋是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亦是香港少數保存原好的戰前建築之一。活化後的藍屋不僅保留了原本的住宅用途,同時增設「香港故事館」舉辦社區活動,這種「留屋留人」的方式成功保留了本地的歷史遺產。 「藍屋」最初建成時並非藍色的。上世紀90年代,香港政府著手修葺「藍屋」時因剩下一批水務署的藍色油漆,便用於粉飾原為灰色的外牆。起初,居民認為藍色「不吉利」,後來卻逐漸習慣這個新外觀,因而稱之為「藍屋」。藍屋採用傳統木製結構,橫樑與扶手展現當年工藝之美。開放式露台提升通風與採光,是實用與美學兼備的體現。 維多利亞公園 維園佔地約十九公頃,涵蓋休閒、運動、文化等多種設施。每逢農歷新年前夕,維園會舉辦大型年宵市場,是香港重要的節日象徵,更是香港不同活動、藝術展覽、集會和文化交流的空間。 維園前身是銅鑼灣避風塘的填海土地。隨著戰後人口的膨脹,香港政府開展填海工程,一半的填海地被用作開闢維園。維園於1957年正式開放,是香港島最大的公園,並以園內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命名。維園直面維多利亞港,且不受建築群屏蔽,使園內空間比周邊街道涼快。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藝文活動

查看全部
撥個輪 — 香港電話珍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