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精選
查看全部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
《香港電話》以精簡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回顧香港電話歷史,講解背後的操作原理和知識,並以圖錄的方式重現昔日電話懷舊或鮮明的色彩,以及帶出電話與當時社會的種種,最後略談近代通訊發展技術。
《香港電話》以精簡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回顧香港電話歷史,講解背後的操作原理和知識,並以圖錄的方式重現昔日電話懷舊或鮮明的色彩,以及帶出電話與當時社會的種種,最後略談近代通訊發展技術。
1
2
4
得獎好書
查看全部三聯說書
查看全部模範邨知多點
北角模範邨已有逾七十年歷史,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公共房屋。最新施政報告擬重建模範邨,計劃將邨內總單位增加至近二萬伙。實際上,北角模範邨早於1970年動工重建,當時計劃興建六幢新大廈,及增添升降機、電錶房和垃圾房等公共設施,然而最終卻只有三幢新大廈建成,以及民康樓獲重建。 要了解當中的來龍去派,便要從模範邨的歷史說起。北角模範邨最初只是一個木屋村。二戰後大量內地人民湧入北角,當時衛生局注意到戰後環境問題,便劃出原北角名園地段,呼籲一些木屋居民遷至此處居住,稱為「模範村」。 1950年,香港模範屋宇會成立,並在政府和滙豐銀行支持下在北角英皇道興建多幢大廈,照顧中低收入的香港市民。模範邨單位設有客廳、房間、廚房、廁所浴室和露台;邨內亦設有籃球場、花園和遊樂場等設施,一廳一房的月租只需60元。當時政府仍未有包寧平房或六、七層徙置大廈的建築計劃,因此模範邨屋邨在推出之初深受歡迎。不過入住模範邨並非易事,除了申請條件嚴苛,申請表格更需要找一位太平紳士簽字證明。落成後,模範屋邨月租值比原訂的攀升至140元,另加差餉約20元,昂貴的居住成本也讓一般中下階層吃不消。 為配合屋邨發展,香港模範屋宇會於1967 年計劃重建北角模範邨,惟因會內有職員貪污,只有第1A、1B座及第2座按計劃落成。及後,北角模範邨由房委會接管,原訂的重建工程亦被擱置至今。 《宜家港公屋》從徙置屋邨到居者有其屋 × 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生動再現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按此線上購買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公眾電話亭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 在電話亭打電話,是很多年輕一代未曾有過的經驗。但遇上突如其來的雨天,除了商場和店舖,若碰巧附近有一個電話亭,大概也可充當暫時的容身之所,「有瓦遮頭」。 到底香港是何時有第一個公眾電話亭?由昔日的電話維修員、羅肇忠(Uncle Sam)所著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當中便提到: 「筆者無法查證香港是由何時開始出現公眾電話機。翻查資料,最早提及公眾電話是在1920年1月1日《華字日報》的報道,報道指山頂道「新橋棚」將安裝公眾電話亭,號碼為816,但內容並無說明是收費電話抑或給顧客叫喚轎夫服務的普通電話。此外,1926年5月15日西報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報道指,有一名外國婦人投訴九倉小輪(今天天星碼頭)外的公眾電話有故障。由此可見,香港至少於1920年代已有公眾電話機。」 「公眾電話並非一般電話,早期雖然安裝在店舖中,但收費並不是收歸店 舖的,而晚上收舖後,公眾電話便不可使用。如晚上遇到緊急事情,便求救無門,就此情況,電話公司借鑒英國公眾電話亭的做法,計劃在適當地方設置電話亭。1950 年代,電話公司在英國訂購了一款投幣式公眾電話機,準備於 1953 年在港島九龍安裝16座公眾電話亭。若試驗成功,將進一步在九龍城、黄大仙、鑽石山、紅磡、何文田等區安裝。」 隨著手提電話功能漸漸超越固網電話,不少人認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安裝電話亭反令行人不便。Uncle Sam更曾在油麻地見到一個電話亭淪為垃圾站,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頁數:296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
「那天雨很大,我望着玻璃窗,我看見落雨的加州,我突然好想知道另一個加州是否有好陽光,所以給了自己一年的時間。今天和那天一樣那麼大雨,望着玻璃窗,我只是想念一個人⋯⋯」外面的雨,可有令你想到王家衛的任何一套電影?是《重慶森林》女殺手身處的中環雨夜?還是《花樣年華》中滂沱大雨周先生和陳太太避雨的窄梯?雨,是王家衛常用的電影語言之一。 趁着風假,不妨泡一杯黑咖啡,安坐家中重溫王家衛的電影?若想更全面理解他的作品,首先推薦閱讀由多位香港資深影評人編寫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從不同角度分析王家衛電影的重要性及藝術性。第一部份「橫移綜論」暢談貫穿他作品裡的題旨、風格特色及其成功的背景;第二部份「大寫特寫」從首作《旺角卡門》到最新的《一代宗師》,細論每套電影。第三部份「面對面」,由王家衛現身說法,杜可風、張叔平、譚家明、劉鎮偉、徐皓峰細談合作之道,梁朝偉、潘迪華、張曼玉、章子怡憶述傳奇的背後種種。讀過此書,或在再觀影之時有另一體會。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策劃;黃愛玲、潘國靈、李照興 主編頁數:232頁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颱風襲港,該如何「超前部署」?
時至今天,每當有颱風接近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不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此提醒市民作出相應準備。九十年代前,颱風預報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人們是怎樣得知風暴來襲?政府又是怎樣通報風暴訊息? 自1884年,香港已採用一套分別為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信號系統。最初,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只為方便航海人士,當熱帶氣旋逼近香港時,會鳴炮警告居民,俗稱「燒風炮」。 1917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大眾所採用,以一至七號風球信號代表不同風暴情況。1931年改為一至十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表示烈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九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十號代表颶風經已吹襲。為免公眾混淆,天文台及後取消少有發出的二至四號信號,並於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1973年,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自開埠以來,香港曾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災,威脅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蕭國健作品集《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全面回顧香港的古今災患,當中既有風災、火災等天災,亦不乏堂匪、海寇等人禍,作者從此獨特視角出發重溫各朝政府的積極應對,傳遞「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 《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作者:蕭國健頁數:176頁開度:140 x 210 mm定價:港幣10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