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歷史風景。

你知道香港有多少條天橋嗎?根據路政署2022年的數字,香港有超過一千條行人天橋,是名副其實的「千橋之城」。香港的天橋建造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3年,當年落成的奧運橋(即銅鑼灣禮頓道天橋)是全港首條行人天橋,沒有上蓋的設計,是香港早期的天橋特徵。後來人們以行人天橋接駁大廈,「有蓋天橋」才變得普及。

信報報導全文

隨着八十年代東區走廊通車,塞車問題紓緩漸漸,一些行人天橋使用率低,取而代之成為無家者的聚居地點。這些行人天橋陸續因着種種原因遭到清拆,包括位於北角英皇道與深水埗昌新里的行人天橋。

你有試過迷失在商場和天橋的迷宮陣裡嗎?隨着八十年代後新市鎮的發展,行人天橋成為連接各大商場甚至整個社區的通行脈絡。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荃灣,由荃灣步行至荃灣西,當中少不免橫跨數條行人天橋。行人天橋的作用是連結,突破原先的距離限制;但何解當天橋愈起愈多,人和人、人和社區的關係卻依然疏離?

《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兩位作者胡漢傑和陳智峰從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的角度探索香港的天橋網規劃和設計,反思其優劣、行人使用習慣、與社區的關係,並借鑒外地成功的天橋案例,寄願改善香港以至世界的街道行人環境。


《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作者:胡漢傑、陳智峰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定價:$2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RTHK藝文谷】速寫下的建築和街道:《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
速寫下的建築和街道,如何表達出香港這個城市的活力?香港獨有的活力從何而來?相對於更為方便的拍攝,Michael何以會選擇速寫去記錄景物?
Skip to content
【屋邨軼聞】曾被「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身原來是墳場用地?
1975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到訪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小孩為女皇獻花的一幕成為一時佳話。除此之外,愛民邨還開創了不少屋邨建設的先河:裝有公共天線系統、設中央空調屋邨商場、首創「冬菇亭」熟食中心、設有兩房一廳室內間隔等,設施齊全、內外兼備,因此有「九龍模範邨」之稱,十分「威水」。 殊不知在成為「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愛民邨曾被作為墳場用地。1910年代,何文田曾被闢作印度墳場,更一度成為廣華醫院安葬天花死者的地方。二戰後香港人口劇增,政府才將何文田列為核准徙置區。1968年初,政府批准屋建會興建愛民邨。經過數年努力後,愛民邨從墳場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自給自足的小市鎮。 戰後人口急升,政府為應付市民住屋需求大興土木,從此拉開了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帷幕。由黃家樑老師、陳志華教授及黃朗懷先生合著的《宜家港公屋》精選約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縷述箇中的興建過程及其社區影響,並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生動再現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 《宜家港公屋》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HK01】《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 專研上世紀四大書法家瀚海墨痕
「區建公、謝熙、卓少衡以及黎一鳴老師基本總括了香港二十至八十年代書法發展。」在現今世代看來,書法與日常生活貌似分割,但若我們仔細觀察街上的招牌,仍會發現不少是書法字的舊招牌。這些作品大多是區建公、謝熙、卓少衡與黎一鳴四位老師的墨寶。
Skip to content
【HK01】留不住的城市美學,該如何傳承下去?
隨著建築條例實施,香港書法招牌逐一被拆,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不復從前,盛極一時的書法美學會否殊途同歸?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在HK01訪問提及書法是一種嚴謹的藝術,要書寫大字尤其困難,故書法招牌的生命力是無法復刻的。 HK01完整報導 「墨跡」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將香港四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生平資料及書法作品輯錄成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頁數:720頁(4本合計)開度:150mm x 300mm定價:港幣98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萬聖節的全城焦點
每逢萬聖節,香港中環一帶便成為全城焦點,扮鬼扮馬的人群穿梭於半山的陡斜街道之間,塑造了香港萬聖節獨特的慶祝場景。由簡國軒(Michael)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細膩的素描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半山扶手電梯,到太平山街的唐樓群等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全長八百米、垂直差距達一百三十五米的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把半山和海旁的兩區連接起來,為居民創立了上班、生活和娛樂都是「十五分鐘」內的步行圈。起初這項巨大工程遭到居民反對,深怕高低起伏的架空天橋會破壞民居的景觀。最終,扶手電梯在1993年啟用,整個電梯系統由二十條行人電梯組成,扶手電梯在早上繁忙時間向下行方便居民上班,下午繁忙時間便會向上行方便市民消遣,這才慢慢被居民接受。時至今日,這座行人電梯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以及許多國際城市規劃時借鑒的設計案例,展現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疏通人流並改善社區環境。 上環太平山街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街區,這裏新派商店與街坊食肆並存,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交織在一起,車流量不多,有傳媒評選這條小街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之一。在開埠初期,人們因中上環的貿易機會移居至太平山腳一帶,慢慢地形成密集的木屋唐樓群。1894年,鼠疫爆發,太平山街成為了重災區,政府隨後迫令華人聚居的幾百棟房屋全部拆掉,並規定建築之間的分間距離,希望透過加強住所空氣流通而減低疫症傳播風險。如今的太平山街,已全是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唐樓,這些樓宇之間較為寬闊的距離,是十九世紀末香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印記。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