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百年,除粵式食肆,還出現各式華洋餐廳,這不僅展示港人飲食習慣,也反映社會每個年代的發展。」民間飲食,如何反映出歷史?香港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美食天堂」?

星島日報推薦全文

由張展鴻教授所著的《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以人類學角度出發,探討香港的飲食文化,了解到昔日社會發展及變遷。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
作者:張展鴻
譯者:譚宗穎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泡茶展卷:資深茶人楊智深的茶學存稿
楊智深「穆如茶學」強調道器互濟,立論建基於歷史,又着意於把美學融入生活。楊氏生前所寫與茶有關的文章,大都隨寫隨發,散見於網絡以及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的報章雜誌;蒐集所得,凡五十四篇,經編者整理校訂,編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
Skip to content
【快拍。曼鏡頭】香港飲食業如何能度過嚴冬?
飲食業進入嚴冬,飲食業從業員以至香港市民該如何自救? 日前,資深傳媒人汪曼玲邀請韜哥及方曉嵐老師到節目《快拍。曼鏡頭》講飲講食,結合個人職涯經歷回顧香港飲食業發展,並從商業及文化角度出發,探討行業面臨的困境。他們一致認為行業的高山低谷都必須紀錄下來,讓昔日的飲食文化得以傳承。
Skip to content
【大公報】多吃多讀多下廚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獨善其身是個大問題。社交媒體不停推送我們愛看的內容,逐步把人引入信息繭房中,從而更多的人變得偏執和拒絕更新認知體系,大部分網絡爭吵都不是基於議題本身,而是情緒的發洩和對自我認知的偏執維護,這樣的爭吵毫無意義。與其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不如專注點眼前事,多吃多讀多下廚,熱愛飲食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附加價值,才是享受飲食的不二法門。」 大公報「飲饌短歌」專欄 飲食作家徐成曾出版《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香港談食錄—中餐百味》等著作。徐成認為媒體局的菜單結構、服務及用餐體驗與普通食客拜訪不同,因此他寫過的餐廳都是基於多次自費拜訪,積累足夠素材才會考慮寫作。 徐成將他日本尋味的點滴匯集成《日本尋味記(一)》一書,從餐廳特色、名廚故事和烹飪理念,到食材選用和烹飪手法,乃至日本料理特有的儀式感背後的文化底蘊都娓娓道來。 《日本尋味記(一)》作者:徐成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涼茶,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智慧
五花茶、廿四味、雞骨草……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都對這些涼茶的名稱耳熟能詳。因着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省港澳內的人口流動,很多嶺南地區的傳統行業陸續進駐香港,當中包括涼茶舖。涼茶原本在鄉野中是家家戶戶自行煮製的保健飲品,因19世紀末移民來港的人大多以成年男性為主,沒有地方或時間自行煮涼茶,故踏入20世紀,涼茶舖成為了社會中的新興行業。
Skip to content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評審安成宰香港餐廳真實食評!
Netflix韓國料理真人騷《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裡,星級大廚和民間高手進行一場場刺激緊張的美食對決,成為近日全城熱話!以為「齋睇無得食?」?在節目中擔任評審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在2022年於M+博物館內開設MOSU Hong Kong至今,飲食專欄作家徐成亦曾是座上客!徐成在著作《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裡寫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