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管治的時期,香港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真的比回歸後更有保障?
「香港作為英國最後一個解殖的地方、以及世界上重要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還欠一本建基於檔案史料的法律史專書去重新審視英國法律在殖民時期人權自由歷史的角色。」由吳海傑所著的《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 (1842-1997)》,透過對解密歷史檔案史料廣泛而深入的分析,重新思考香港法治與自由的基礎,質疑廣為民眾接受的「香港的言論自由是英式法治的遺產」的論述。
《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
作者:吳海傑
譯者:張升月、齊崇硯
頁數:256頁
定價:港幣128元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為甚麼黃大仙能成為香港人的共同信俗?
農曆新年你有沒有參拜神佛?要祈求新春好運,莫過於年初一到黃大仙祠上頭炷香!黃大仙祠在1921年落成,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作為香港人共同參拜的信俗,它是如何在大眾心中奠定屹立不倒的地位?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食、買、玩」以外的香港
近年深度遊逐漸興起,相對約定俗成的「觀光踩點」,深度遊讓遊客「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昨日由本土旅遊業議會公佈「創意‧深度遊」的六條獲獎路線,包括「都市傳說」、「香港唐樓」等多個主題,高街鬼屋、地質公園、華富邨……當中你又去過多少個地方?以下兩本精選好書,帶大家由中區鬧市走到郊野,發掘古今趣聞,打造出自己專屬的路線。
Skip to content
當年今日:12月8日香港保衛戰展開
當年今日,日軍派出26架九八式轟炸機空襲香港,摧毀啟德機場跑道上的客機與英軍戰機,香港保衛戰隨即展開。不料,香港守軍作戰失利,在短短18天後便宣佈投降。為什麼日軍能迅速拿下香港?不論軍事謀略,日軍在兵力上已擁有絕對優勢。 數量:日軍與英軍的戰鬥兵力大約為二比一,其中日軍在砲兵佔絕對優勢,步兵亦比守軍多出五成。 火力:日軍各步兵小隊均有榴彈發射器(見圖2)及手榴彈,大隊有重機槍、步兵砲。相反,英軍擁有不少重砲,但缺乏中短距離的火力。由於香港山多平地少,有時因為射界問題不能使用遠程武器,反倒不利英軍還擊。 空中支援:日軍在作戰前後共調動至少123架戰鬥機、輕重轟炸機,以及偵察機攻擊香港及支援地面作戰,英軍在港卻只有寥寥五機。 日軍士兵正操作擲彈筒(網上照片)。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有效射程達120米,在香港的山嶺作戰頗為得力。 香港防衛軍進行機槍訓練(當時刊物)。守軍的第2、3、5、6連均為機槍連,但只有第3連以維克斯重機槍為主要武器。
Skip to content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