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
「這裏只有青春、快樂和愛情,沒有衰老、悲傷與死亡。」——陳煒舜 桃花源,迄今已無處尋蹤了,這座超逾出時間的「烏托邦」,成為了古今文學詩詞愛好者的虛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人類學碩士陳意林如此形容:今人所共有的,正是「一顆敏感的心,照見萬物的脆弱和易朽,也因此更加嚮往桃花源。」 對陳意林來說,桃花源的入口,自然是舊體及新詩所共有的。然而他強調,陳煒舜先生於專書《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裏所講求的形式上的約束——意即舊體詩意藴之美,則更接近桃源鄉入口處狹細的甬道,曲徑通幽,「通過倒裝、錯綜、省略、映帶等方法,形成了包容多層旨意的文本空間,讀者也能從中玩索出種種新的解讀。」 於方寸之地的運籌、推敲、轉圜,令一字,一行,一聯乃至於一帖紙都成為詩境有機的一部分,如窗花、花繩一般可以拉展出「音、形、義」三重緯度來——此絕非復古,而是漢字永恆的延展。舊體詩,即是現代人摺疊於心的桃源。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 #文學
- ...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
想學跳舞,想學游泳,想學足球,還想嘗試爬山,在上世紀80年代,一位喜愛閱讀的「書癡」會怎麽做?不用想,肯定是查書了。時至今日,授人以漁的指南類書籍依舊多不勝數,只不過,我們現在選擇投奔的「導師」卻是不同模型的AI。 有了AI,老一代的學習方式就過時了嗎?面對閱讀碎片化的現實,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以自己的讀書經歷撰文,提出為了養護心力同腦力,翻書、唸書及讀完一本書均十分重要。他認為,閱讀不僅提升我們的神經元同步性,還將作者創造的體驗以「心聲」的形式鎔鑄入我們的腦海,形成個體化的內在感受並形塑人格和心理。讀小說可培養同理心;而讀厚書,則相當於進行一場大腦的馬拉松。 細讀紙本更是一種修行:恰宛如一陣馥郁繾綣、令人曠若發矇的咖啡香,攜來品嚐不盡的人生之味——你又準備好開展屬於自己的修行了嗎?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 #文學
- ...
Skip to content
為何古人譽茶為「百草之英」?
「百草之英」,意指植物界的菁華,茶能得如此美譽,是因為茶以葉為質,卻具有草、花、木、藥、果實、乳各式之香。茶香不但具有主調,更隨主調帶有各種副調,如新採鐵觀音常以蘭花香為主調,青草、蒼木、樹脂為副調。
- #文學
- ...
Skip to content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仍然要閱讀?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作者:曾卓然頁數:264頁開度:130 × 190 mm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 #文學
- ...
Skip to content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 #文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