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飛往無重島》的閱讀旅艙前,作者建議要先做一件事🧐

鷹面女人🦅、長著長頸鹿脖子的男孩🦒、擁有靈魂的衣櫃與雲彩⛅️……在無重島這個桃花源中,你將會見到超出想像的城市異象,魔幻鬼馬的浪漫故事✨。當讀者逐一剝開它們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嚐到的會是甚麼?

作者程皎暘在自序中以「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形容《飛往無重島》的閱讀體驗,一步步帶領大家展開這場文字探險。

按此閱讀《虛詞》報導全文


《飛往無重島》
作者:程皎暘
頁數:240頁
開度:130 x 185 mm
定價:港幣10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一場發生在書房與廚房的自我對話
胡荻上直子《河畔小日子》(川っぺりムコリッタ)裡有不少食飯場景,一張簡單的飯桌,一碗溫熱的白飯,一個生性孤僻的主角,甚至後來加入的鄰居,閒話家常,足以療癒生活的各種不如意。這就是稱為「食物」的魔法了。 很多電影、文學作品都會運用美食元素。村上春樹喜歡一個人煮意大利粉,一個人慢吞吞地吃意大利粉,配有紅茶和生菜拌小青瓜的沙律;向田邦子在散文〈來一點吧!〉(食らわんか)教我們做簡單卻美味的常夜鍋;梁秉鈞把白粥、京漬物、盆菜等寫進詩裡。食物和生活分不開,於是也和文學分不開,香港作家鄒芷茵每日往返書房和廚房,記下關於文學、文化、飲食的故事,結集成《讀食手記》。 鄒芷茵熱愛美食,從事飲食文化研究,又有豐富的料理經驗,曾出版《食字餐桌》、《小食部》。在《讀食手記》中,我們會看見她在廚房裡忙碌著的身影。雖然她說自己的廚房「很簡陋」,但依然能煮出不同的菜餚和風味;既有兒時回憶裡的美食,如不求把雞蛋充分打發、質地扎實厚重的清蒸雞蛋糕——這就是懷舊的味道吧,又如能穿梭於大小餐桌的炒米粉,也有日本的平凡菜式,如居酒屋的「下酒菜素麵」(おつまみ素麺)和昭和時代風行的「拿坡里意粉」(ナポリタン)。鄒芷茵的廚房還順應時節:春分時應多吃甜,她教我們做蓮子紅棗茶,餘下的茶料還可留予做蜂蜜棗蓮糰子;炎炎夏日,不如做一道能降溫的「十三妹冷麵」吧;踏入天氣轉冷的秋冬,又可煮白酒蠔飯、臘腸排骨煲仔飯;如要迎聖誕,就少不了牛油酥餅和焗肉餅(meatloaf)…… 懷舊清蒸雞蛋糕 臘腸排骨煲仔飯 鄒芷茵在本書裡所記下的每一道菜,其實大家應該都能做的。於是,她為每一道菜都附上了簡單的食譜,列明材料和做法。「這些食譜,就像是我自己親手記下了不同的『我』……我們都可以為相同的菜式,寫出不同的食譜,煮出不同的味道;因為我們各有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種種經歷之中所發現的情感。」大家不妨按著書中附記的食譜,煮出不一樣的屬於自己的味道。 食物不僅為疲累的身體帶來能量,也可療癒乏力無助的心靈。希望我們都能在奔波勞累的日子裡,一嚐「食物」的魔法。像鄒芷茵在書中所言:「請不要把飢餓留給明天。吃好吃滿,明天帶著好夢出發。」 《讀食手記》作者:鄒芷茵頁數:280頁尺寸:128 × 188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虛詞】母親的年少日記,回到寫作再活多一次——訪《再回到這裏來》黃敏華
香港作家黃敏華所著的《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回到自己的大學時代,回到自己寫作的起點,將想像搬到現實。假若她在大學時修讀也斯的課,會不會早一點對文學產生興趣?假若她再談一遍青春愛戀、再一次面對移民潮,又會如何抉擇?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
俗語有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香港兒童文學之父」何紫卻因童年創傷自醒,長大後憑藉自身努力與學習投身出版,以文字滋養別人的童年。 何紫生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小時候經歷戰亂,大炮亂轟、屍橫遍野的場面屢見不鮮,直至八歲才正式踏入校園生活。因為家境貧困,何紫無緣接受高等教育,早早便投身社會自食其力。在《兒童報》任職編輯時,何紫亦會在業餘時間撰寫專欄故事。他首次用筆名「何紫」在《華僑日報》發表的兒童小說,憑藉幽默的筆觸與感人的情節擄獲大量兒童粉絲,最終把小說合集出版,從此在兒童文學上筆耕不斷,畢生合共出版近千種兒童讀物。 「何紫一生致力於實踐抱負,以文學為兒童、青少年作真善美的嚮導。這是我作為女兒對他最深切的敬佩!」今期《讀書雜誌》,我們幸得何紫女兒何紫薇親自撰文,帶領我們回顧其父親的出版成就與精彩一生。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品茶說
何謂「品茶」?為何「品茶」? 要說「品茶」,就要從「品」這個字說起。「品」字以三口組成,無三不成幾,三又有不限數之意。在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看來,品茶,即是以多感官嚐茶細味。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桃笑無心客,源迴何羨舟
「這裏只有青春、快樂和愛情,沒有衰老、悲傷與死亡。」——陳煒舜 桃花源,迄今已無處尋蹤了,這座超逾出時間的「烏托邦」,成為了古今文學詩詞愛好者的虛境,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人類學碩士陳意林如此形容:今人所共有的,正是「一顆敏感的心,照見萬物的脆弱和易朽,也因此更加嚮往桃花源。」 對陳意林來說,桃花源的入口,自然是舊體及新詩所共有的。然而他強調,陳煒舜先生於專書《聲律之舞:詩詞聯創作八講》裏所講求的形式上的約束——意即舊體詩意藴之美,則更接近桃源鄉入口處狹細的甬道,曲徑通幽,「通過倒裝、錯綜、省略、映帶等方法,形成了包容多層旨意的文本空間,讀者也能從中玩索出種種新的解讀。」 於方寸之地的運籌、推敲、轉圜,令一字,一行,一聯乃至於一帖紙都成為詩境有機的一部分,如窗花、花繩一般可以拉展出「音、形、義」三重緯度來——此絕非復古,而是漢字永恆的延展。舊體詩,即是現代人摺疊於心的桃源。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