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四冊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輯錄過千張珍貴圖片,以本地四位著名商業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為題,呈現香港應用書法的歷史發展及美學。香港書法歷史悠長,到底《香江墨跡》是怎樣決定其書籍定位、內容取材及編排?

香港電台邀請《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到節目分享成書點滴,並一同回顧四位書法家的生平事蹟,讓更多人透過這本好書認識香港商業書法的歷史!

開卷樂節目重溫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
作者:黃宣游
頁數:720頁(4本合計)
開度:150mm x 300mm
定價:港幣980元
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信報】建築師胡漢傑分享研究行人天橋成果
你知道香港有多少條天橋嗎?根據路政署2022年的數字,香港有超過一千條行人天橋,是名副其實的「千橋之城」。香港的天橋建造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3年,當年落成的奧運橋(即銅鑼灣禮頓道天橋)是全港首條行人天橋,沒有上蓋的設計,是香港早期的天橋特徵。後來人們以行人天橋接駁大廈,「有蓋天橋」才變得普及。
Skip to content
【HK01】留不住的城市美學,該如何傳承下去?
隨著建築條例實施,香港書法招牌逐一被拆,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不復從前,盛極一時的書法美學會否殊途同歸?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在HK01訪問提及書法是一種嚴謹的藝術,要書寫大字尤其困難,故書法招牌的生命力是無法復刻的。 HK01完整報導 「墨跡」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將香港四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生平資料及書法作品輯錄成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頁數:720頁(4本合計)開度:150mm x 300mm定價:港幣98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墨跡」團隊分享:一本好書是如何鍊成的?
由「墨跡」發起人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榮獲第35屆「香港印製大獎」全場大獎及多個獎項。獎項除了是對書籍本身的肯定,更是對整個出版團隊的嘉許。 《香江墨跡》在用紙、裝幀設計、內容編排以至資料修復方式上處處充滿巧思,其中用紙更是經不斷試驗及權衡成本效益後的最佳定案。 想知道更多《香江墨跡》的設計小巧思,就要看看他們的分享了!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黃宣游 著開度:150mm x 300mm,配備精裝書盒定價:$980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手記】以「人」為本的粗獷建築故事
1960至1980年代為戰後與經濟起飛之間的年代,香港開始與世界脈搏同步,粗獷建築開始零星出現,主要應用在香港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香港粗獷建築的建造時間極短,物料多數採用清水混凝土,樸實無華的風格正好回應了社會上各種急促變化。 由香港建築師彭展華所著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介紹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並從建築設計、空間美學、社會學多角度探討粗獷建築的年代價值及當代的重要性,發掘粗獷建築與香港城市/社區發展的關聯性。文章具體描寫建築的幾何構造、材料紋理、顏色、空間尺寸及佈局等,讓讀者彷彿置身現場。作者運用人文故事的技巧,把訪談粗獷建築背後人物的情節結合在內文,融合理性專業的研究及具質感的回憶與感受。 從資料搜集到成書階段,研究團隊共二十人走進敎堂、學校、大學,經歷多次考察案例、重新翻查資料、向不同機構申請參觀及詢問相關資料、拜訪相關的事務所、與前輩建築師或其家屬見面訪問,嘗試為本地粗獷建築歷史確立更完整的論述框架,讓專業人士、保育專家和普羅大眾共同尋找這批建築的「未知的」命運。 除文字內容外,本書特意配上不同的圖像,當中更有團隊花費9個月製作,比對新舊照片、屋宇署圖則而建立的多個3D立體模型及人手重新繪製圖則,試圖修復原本的建築面貌,配合檔案舊照片圖則還原「真相」。此外,書中亦有不少由建築攝影師Kevin Mak所拍攝的現存粗獷建築,令描述與影像互補,深化文字的故事。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2024年台灣金點設計獎標章🌟2024年香港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優異獎🌟2024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作者:彭展華頁數:328頁定價:港幣$28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2024年金點設計獎結果出爐!
《與設計對話:香港三聯書籍設計七十五年(1948-2023)》和《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榮獲2024年「金點設計獎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