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的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為何會踏上人類學研究的路?作為一個人類學學者,他對日本社會有什麼觀察?張展鴻教授在今次專訪裡和大家一一分享。


關於《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

本書探討香港的飲食文化,並不只着眼於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等物理方面,還深入考察其生產方式、地方意義、傳統價值觀、思想、社會變化和文化身份認同,闡明作者對一系列問題的研究發現,包括戰後移民、農業實踐、全球化、文化遺產和保育等,既是對香港飲食文化的一次回顧,更指出一個全面了解香港社會的路向。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文化本事】《小城回味志》
「這是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許多我小時候的事物竟已逐漸步入當代史的塵埃中去。」飲食作家徐成的最新著作《小城回味志》,以書寫飲食記錄時代更迭下他記憶中的嵊州。 《小城回味志》作者:徐成頁數:336頁尺寸:140 × 200 mm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星島】香港印記 吃出歷史點滴
「過去百年,除粵式食肆,還出現各式華洋餐廳,這不僅展示港人飲食習慣,也反映社會每個年代的發展。」民間飲食,如何反映出歷史?香港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美食天堂」?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一場發生在書房與廚房的自我對話
胡荻上直子《河畔小日子》(川っぺりムコリッタ)裡有不少食飯場景,一張簡單的飯桌,一碗溫熱的白飯,一個生性孤僻的主角,甚至後來加入的鄰居,閒話家常,足以療癒生活的各種不如意。這就是稱為「食物」的魔法了。 很多電影、文學作品都會運用美食元素。村上春樹喜歡一個人煮意大利粉,一個人慢吞吞地吃意大利粉,配有紅茶和生菜拌小青瓜的沙律;向田邦子在散文〈來一點吧!〉(食らわんか)教我們做簡單卻美味的常夜鍋;梁秉鈞把白粥、京漬物、盆菜等寫進詩裡。食物和生活分不開,於是也和文學分不開,香港作家鄒芷茵每日往返書房和廚房,記下關於文學、文化、飲食的故事,結集成《讀食手記》。 鄒芷茵熱愛美食,從事飲食文化研究,又有豐富的料理經驗,曾出版《食字餐桌》、《小食部》。在《讀食手記》中,我們會看見她在廚房裡忙碌著的身影。雖然她說自己的廚房「很簡陋」,但依然能煮出不同的菜餚和風味;既有兒時回憶裡的美食,如不求把雞蛋充分打發、質地扎實厚重的清蒸雞蛋糕——這就是懷舊的味道吧,又如能穿梭於大小餐桌的炒米粉,也有日本的平凡菜式,如居酒屋的「下酒菜素麵」(おつまみ素麺)和昭和時代風行的「拿坡里意粉」(ナポリタン)。鄒芷茵的廚房還順應時節:春分時應多吃甜,她教我們做蓮子紅棗茶,餘下的茶料還可留予做蜂蜜棗蓮糰子;炎炎夏日,不如做一道能降溫的「十三妹冷麵」吧;踏入天氣轉冷的秋冬,又可煮白酒蠔飯、臘腸排骨煲仔飯;如要迎聖誕,就少不了牛油酥餅和焗肉餅(meatloaf)…… 懷舊清蒸雞蛋糕 臘腸排骨煲仔飯 鄒芷茵在本書裡所記下的每一道菜,其實大家應該都能做的。於是,她為每一道菜都附上了簡單的食譜,列明材料和做法。「這些食譜,就像是我自己親手記下了不同的『我』……我們都可以為相同的菜式,寫出不同的食譜,煮出不同的味道;因為我們各有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種種經歷之中所發現的情感。」大家不妨按著書中附記的食譜,煮出不一樣的屬於自己的味道。 食物不僅為疲累的身體帶來能量,也可療癒乏力無助的心靈。希望我們都能在奔波勞累的日子裡,一嚐「食物」的魔法。像鄒芷茵在書中所言:「請不要把飢餓留給明天。吃好吃滿,明天帶著好夢出發。」 《讀食手記》作者:鄒芷茵頁數:280頁尺寸:128 × 188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日本尋味:當時只道是尋常
「餐廳是一時一地的產物,廚師更是生命有限的凡人,有想去的餐廳就要趁着當下,不要猶豫,世間諸般事,當時只道是尋常,回望卻已不可復得。」 灼見名家書摘全文 「日本的餐廳多是家庭式的,體量頗小,主廚一般亦是店東,因此他在出品和用餐體驗方面的決定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每家成功的餐廳都帶着主廚濃重的個人印記,食客對一個餐廳的喜愛,除了菜品本身以外,往往夾雜着對主廚個人魅力的判斷。這是日本精緻餐廳另一個重要特點。由於體量小,預約困難也在情理之中,一家新店在形成了穩定的熟客群體後,逐漸失去接納新客人的意願也變得合情合理。因為一方面客人選擇自己喜歡的餐廳,另一方面主廚選擇可以欣賞和理解自己料理的客人,這是一個雙向建立的過程。」 疫情過後,飲食作家徐成再度踏上日本尋味之旅,並將當中的點點滴滴匯集成文,出版《日本尋味記(一)》一書。 《日本尋味記(一)》作者:徐成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品茶說
何謂「品茶」?為何「品茶」? 要說「品茶」,就要從「品」這個字說起。「品」字以三口組成,無三不成幾,三又有不限數之意。在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看來,品茶,即是以多感官嚐茶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