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白圖像過渡至彩色世界,是歷史推動的步履,也是難以逆轉的自然規律。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歷史圖像從早期的黑白色,中間有塗色的階段,再發展到彩色景觀。《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這本書便採取此進程,詮釋港島自恬淡到繁華的城市脈搏。」

HK01推介全

攝於1960至70年代銅鑼灣軒尼詩到的絢爛夜景,盡顯繁華都市形象。

上下兩張分別是1939年與1970年代的中環街市,可見街市外的建築變化甚大。

1960年代的香港仔大街上,已很難見到早期水上人家婦女的草帽、深色衣褲連背帶的造型,明顯為了加深遊客對漁港印象的擺拍作品。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
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
頁數:216頁
定價:$17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入廟拜神之外的故事
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
Skip to content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
Skip to content
【明報】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從明信片映照的,是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浮光掠影的定格。 由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所著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入逾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以至彩色圖景,詮釋這些異常珍貴的小幅背後,城市建築以至自然山海的發展變化。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頁數:216頁定價:$17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信報】殯葬業研究學者劉銳業 細說海葬文化及遺體運送
海葬歷史源遠流長,但於華人社會仍屬一種新興的殯葬方式。香港最早期的海葬服務是怎麼樣,與現時有甚麼分別? 「殯儀業界人士告訴我,這個服務在最早的時候,船上並沒配設撒灰管道(編按:也沒現在附設的水中可降解骨灰袋),結果骨灰很容易被吹回頭。這時一些師傅就會說:『是不是先人不想走呢?』及後,當管道出現了,由於易被海水沾濕,骨灰袋有時黏着管道不動,所以人們加用一支棍,才能把骨灰袋推下海中。後者,其實感覺有少許不尊重。」 漁民「生」於海,是否也會「葬」於海?為何海葬被視為「綠色殯葬」?現時政府的海上撒灰服務,有進步空間嗎?「漁民墳場」又是怎樣一回事? 信報專訪全文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的作者之一劉銳業將於信報訪問中解開大眾對海葬的迷思!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作者:梁偉強, 劉銳業, 馬淑茵ISBN:9789620451232港幣定價:$128出版日期:2023年3月
Skip to content
何謂「嶺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乏聽到「嶺南」一詞,如香港文化博物館畫家趙少昴的「嶺南畫作」、荔枝角公園充滿古雅氣息的「嶺南之風」⋯⋯事實上,嶺南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一種不斷轉化,按不同時期的社會與政治需要,注入新定義的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