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乏聽到「嶺南」一詞,如香港文化博物館畫家趙少昴的「嶺南畫作」、荔枝角公園充滿古雅氣息的「嶺南之風」⋯⋯事實上,嶺南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位置概念,而是一種不斷轉化,按不同時期的社會與政治需要,注入新定義的文化意象。

從地理角度,「嶺南」一詞意指「五嶺」之地,但五嶺的地理位置卻隨時代不斷演變。第一次說明五嶺泛指南方之地,就是司馬遷著的《史記》:「(秦皇帝)使尉佗踰五嶺攻百越」,後來唐朝《史記正義》的作者張守節才補充五嶺解作南方越地。要說五嶺的具體位置,則需引用裴淵的《廣州記》,據文中記載,五嶺為大庾、始安、臨賀、桂陽及揭陽。然而張守節再引南梁時編纂的《輿地志》,五嶺的位置再被重新定義,變為由東至西嶺南山脈的五大山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及越城嶺,與秦漢或唐宋所指的有所不同。可見古人所謂的五嶺,會隨入嶺方式不斷改變移動,象徵山嶺「高而橫、絕南北」分隔地域的概念。

山嶺分隔南北兩地的地理特徵,正正造就中原社會與其他民族的隔絕,以及嶺南社會的獨特面貌。以嶺南墟市為例,嶺南人稱市為墟,亦會以三日或五日一市稱為「趁墟」。南宋時因應社會發展需要,昔日的墟市打破地方色彩,慢慢擴大規模,演變為商旅交會的城鎮。話雖如此,直至晚清時期,嶺南仍保存著墟市風俗。可見嶺南是一個沒有既定意思、隨時代變遷日新月異的概念。同時,嶺南多地遠離首都,中央難以嚴格掌控,自然發展出以宗族為首的管治習俗,新界的宗族和農村的建立等均具此特色。

嶺南文化的表述,除了地域、習俗或社會結構,亦可結合氣侯、天氣等不同的面向呈現。《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嘗試把嶺南作為一種地域文化進行分析,從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角度解構政府、大眾和不同機構對嶺南傳統的既有認知,探討非遺在港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再現嶺南: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文化》
作者:羅樂然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從暗淡到絢爛:以照片作為媒介,觀察港島百年變幻
你心目中最美的香港照片,是黑白世界、經人手塗染的,還是自然流露的原色? 錄影技術未發明普及以前,除了文字和繪圖,拍照也是記錄歷史的途徑。透過一張張照片,社會的變遷躍然「紙」上,後人研究一座建築、或街景、或風俗的遺存狀態,對比一下照片便可知曉,近年不少社交平台專頁發佈的本地今昔相片對照亦大受歡迎。但除了影頭下的景物,構圖、拍攝器材等統統都可以是研究城市變化的切入點。
Skip to content
誰是二叔公?
ViuTV劇集《光明大押》劇情講述由謝君豪飾演的駐店「二叔公」因老闆夫婦二人早逝,靠着當舖生意養育老闆一對兒女的故事。在香港經濟尚未起飛之時,人們幾乎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出入當舖借錢應急乃是平常不過之事,當舖的「二叔公」便負責鑑別典當物品的真偽,並為抵押品估值。 香港當舖是否已式微?由徐振邦所著的《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便配合大量的舊報章和照片,詳細介紹了香港當舖的特點,還有行業過去及現在的發展: 當舖內的「遮羞板」不是空穴來風? 縱使昔日香港社會生活水平不高,不少人也認為到當舖進行典當交易是有失身份的事。為了顧全面子,人們進入當舖前不僅要左顧右盼,還要迅步躲在遮羞板後面,並且將當票好好收藏,生怕別人看到自己身上有當票而尷尬。 「借錢送禮」是常態? 「寧借錢,也要送禮」是舊時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當時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新年派紅包、結婚送人情等自自然然成為經濟壓力。為求送禮送得體面,人們只好向「二叔公」求助。 身上任何財物都可以成為典當物? 以前人們生活困苦,身上可能連一件稍有價值的物品也沒有,所以日常用品如墨水筆、舊衣物等也可以成為典當物。一來,當舖不能強求市民抵押貴價物品;二來,當舖認為只要能賺錢的物品,都會接受典當。 《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作者:徐振邦出版年月:2023年6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透過香港第一位報人,探討當時華人社會發展
報紙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至國際事務小至廣告業務,我們都習慣了從報紙接收資訊。但我們又有沒有想過第一份針對華人的中文報紙為何會出現?由誰提出辦報?辦報之後華人生活又有何改善?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盡顯盡顯人性光輝與黑暗的煉獄
1941年11月,接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在羅遜准將帶領下乘船抵達香港,他們的任務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十八天激烈戰鬥,造成了二百九十名加拿大官兵陣亡,其中包括羅遜准將。今天,他們仍長眠於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與赤柱軍人墳場。本書不只是重塑加拿大官兵如何被牽扯進香港戰役,更關注戰爭結束後生還的加拿大官兵的生活,從而闡述戰爭對軍人所造成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創傷。 由周家建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把這群衛港加軍戰俘的故事娓娓道來。透過本書,除了認識一段香港近代史,更呈現出人性既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可見戰爭的可怕及對人性的殺傷力。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出版日期:2024年2月定價:$13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