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

滿天神佛背後,還有什麼有趣的故事,映照出香港的文化和社會變遷?

天后娘娘撞樣點算好?
每個天后廟的天后神像外表都不一樣,視乎雕塑工匠的藝術水平。筲箕灣天后廟就有「最美麗天后娘娘」之稱。

在南方的香港點解會拜北帝?
廣東人靠水搵食,南方的水是由北方流過來,北帝位於水源之上,祈求祂控制好水源,便可五穀豐登,魚蝦大順。

金花夫人包生仔?
從前是漁村的坪洲,兒女眾多可增加出海捕魚的人手,所以人人望生仔,聽說廣洲的金花夫人是位保佑人生仔的女神,便用磚瓦和石頭撘了間小屋供奉衪。

廟街點解叫廟街?
油麻地榕樹頭天后廟原本在官涌街市附近,於光緒年間遷至現址,廟街之後亦因此命名。1914年,天后廟成為廣華醫院的廟產,屬於慈善神廟之一。


「香港掌故王」魯金親身走訪本地各區廟宇考究
從一個個廟宇掌故,認識本地歷史脈絡和社會變遷

《香港廟宇閒談》
作者:魯金
定價:98

按此網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Podcast《靜靜過生活》】人類學家從飲食習慣、烹飪技巧品出時代變遷!
民以食為天!除了從食物的形式、味道和質感入手,我們還可以從甚麼角度觀察食物,甚至發掘美食背後衍生的價值?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在去年7月帶來新著《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以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為線索,探討香港社會背後的社會變遷和飲食文化。2025年2月,張展鴻教授攜新著到訪台北書展,並受到podcast節目《靜靜過生活》 的邀請,一連錄製4集不同題材的訪談節目! ///////////「識飲識食」的讀者們,記得要收聽張教授的節目了🔗: 第1集:飲食文化與社會階層流動的關係https://reurl.cc/V0r4zY 第2集:上海菜和私房菜https://reurl.cc/kMRaO3 第3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飲食https://reurl.cc/d1EmnM 第4集:非遺的盆菜及香港茶餐廳文化與新加坡小販文化的比較https://reurl.cc/jQNvyM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張展鴻 著、譚宗穎 譯頁面:152面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連結
Skip to content
《孤獨前哨》作者鄺智文好書推薦不私藏!
《榮歸君國》引用多年來蒐集的口述和個人資料,探討戰爭和戰俘經歷對這批加拿大官兵的長遠影響,以及他們爭取認可及紀念戰友的歷程。這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香港和加拿大歷史、以及戰爭對人的傷害均有深刻的描寫,即使對這段歷史熟悉的讀者,亦能在書中發現罕有的史料。
Skip to content
棄「醫」從「工」的成功案例
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Skip to content
【CUHK in Focus】愚公移山闢地 銅鑼灣鬧市百年歷史印跡
今天熙來攘往的銅鑼灣利園山道、希慎道及利舞臺廣場的街巷間,蘊藏着一段百年歷史:1924年,利園創辦人利希慎逆市借 貸,斥巨資購入當時位屬偏遠的東角山(現時東角道、希慎廣場至利園商場一帶)……
Skip to content
【橙新聞】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
「香港作為英國最後一個解殖的地方、以及世界上重要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還欠一本建基於檔案史料的法律史專書去重新審視英國法律在殖民時期人權自由歷史的角色。」由吳海傑所著的《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 (1842-1997)》,透過對解密歷史檔案史料廣泛而深入的分析,重新思考香港法治與自由的基礎,質疑廣為民眾接受的「香港的言論自由是英式法治的遺產」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