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者:曾卓然
頁數:264頁
開度:130 × 190 mm
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故事跨度長達百年。 本期《讀書雜誌》,陳崇正撰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再思「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概念和創作實踐。他獨闢視域,從安放於小説文本首尾的序跋出發,以王德威、朱天文、黃錦樹、董啓章等文學名家所寫的序言或評論文章為例,帶我們領略文學江湖內的聲名如何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傳遞。繼而他將目光轉向當下席捲全球的人工智能,探討AI時代文學創作新的可能性。 中國之南,亞洲之南,南方之南,「南方」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為「文史哲」做了無限的延伸,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啓悟。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華文風采」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被封印的第三隻眼睛
眼睛四處張望,旁觀世間的所有事物,啃食光明,卻詭異地猶如螢火蟲,在黑暗中發光。 米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十九個怪奇故事,都和過去的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着雷同的氣息,乃是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的幻念」。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幻念」
《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本充滿怪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的49則故事都與過去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著雷同的氣息,讓我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這些怪奇故事或傳聞,都是從哪一刻開始被記載、被轉述的?或許所有事物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明物」,默默地觀察記錄著。而每個人的日常,又會否成為滋生怪奇的養份?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眼睛圖像作為默默觀察外界的意象,想像它會從每個人的言傳、傷痛或精神背後等層面進行窺探。藉此透過封面及扉頁插畫呼應書內各個同樣由過往資訊所形成的怪奇故事。書名的英文字體特意選用了原型為19世紀德國畫家Otto Eckmann (1865-1902)所創作的Eckmann Schrift,以強烈怪誕及極具生命力的字型詮釋作者創新的寫作風格,在作為書名的同時亦化為視覺符號的一部份,塑造出奇異玄幻的獨特氛圍。 配合夜光油墨的運用,封面在漆黑中構成會被讀者發現的夜光眼睛,同時亦化作藏於書內的「觀察者」,暗地裡從你的書枱或書架上窺探著,到了白天才再次匿藏起來。透過這種被發現的窺探,反饋我們身上發生的日常事,或許就是各式各樣怪奇故事的原點,正如法國作家昆德拉所說:「一切事物」將是一個「無限重複下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2024年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最佳封面設計50強作者:米哈頁數:336頁開度:128 x 188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禮樂Rite&Vibe】魔幻見慈悲:程皎暘新作《飛往無重島》
獲知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 聯袂推薦、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透過10篇短篇小説,帶讀者從虛構的魔幻世界逐漸回歸現實,探討愛與死亡的沉重命題。 「打開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是滿目都市的殘酷與荒誕。」 《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如此評價。故事中的主角不約而同以「輕盈」對抗「重力」逃離現實,但「烏托邦」的本質究竟是解脫還是資本的騙局? 按此了解書籍詳情及試閱 日前,《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舉辦新書發佈會,與缺席畫廊創始人Anson和香港浸會大學講師Dr Robert Tsaturyan帶讀者一起進入《飛往無重島》的「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以文字探索失重時代下的生存意義。 按此看報導全文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泡茶展卷:資深茶人楊智深的茶學存稿
楊智深「穆如茶學」強調道器互濟,立論建基於歷史,又着意於把美學融入生活。楊氏生前所寫與茶有關的文章,大都隨寫隨發,散見於網絡以及大陸、香港、臺灣等地的報章雜誌;蒐集所得,凡五十四篇,經編者整理校訂,編成《穆如茶話:楊智深茶學存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