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一位小說家,不只要閱讀他的小說,還要閱讀他的散文。

西西雖然是位小說作家,但同時創作散文的數量並不少。由散文及小說集《交河》至《猿猴志》三十年間出版的十三本散文、筆記及對話集,再到早期散落在《中國學生周報》的隨筆與影評,散文寫作從未中斷。西西不單寫散文,還對散文此一文學格式情有獨鍾:「想想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可以探索的天地實在廣闊」。而西西近年來的散文集,動物就是經常出現的書寫對象。

西西的動物書寫,既有對自然平實的描述,也有藝術意象的詮釋。以《猿猴志》為例,西西觀察到猿猴在流行小說、電影甚至漫畫裡的形象也是負面的,再加上猴子曾因外貌可怖而被土著追殺的過去,洞悉到人類對待自然以及自身的不寬容。西西最長篇的動物散文《看貓》 ,通過觀察友人養貓的點滴,發掘到人類與其他物種互相依存的本性。西西的散文,從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共存的方式。

西西的創作毫不失真,充滿人文關懷,可見生活的體驗,往往是創作靈感的來源。曾卓然所著的《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集合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的閱讀經驗,從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到影視作品,將每位作家的匠心構思、故事背後的世道人情、時代背景的人文脈絡都娓娓道來。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者:曾卓然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定價:$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仍然要閱讀?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作者:曾卓然頁數:264頁開度:130 × 190 mm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
想學跳舞,想學游泳,想學足球,還想嘗試爬山,在上世紀80年代,一位喜愛閱讀的「書癡」會怎麽做?不用想,肯定是查書了。時至今日,授人以漁的指南類書籍依舊多不勝數,只不過,我們現在選擇投奔的「導師」卻是不同模型的AI。 有了AI,老一代的學習方式就過時了嗎?面對閱讀碎片化的現實,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以自己的讀書經歷撰文,提出為了養護心力同腦力,翻書、唸書及讀完一本書均十分重要。他認為,閱讀不僅提升我們的神經元同步性,還將作者創造的體驗以「心聲」的形式鎔鑄入我們的腦海,形成個體化的內在感受並形塑人格和心理。讀小說可培養同理心;而讀厚書,則相當於進行一場大腦的馬拉松。 細讀紙本更是一種修行:恰宛如一陣馥郁繾綣、令人曠若發矇的咖啡香,攜來品嚐不盡的人生之味——你又準備好開展屬於自己的修行了嗎?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
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樂活為人,亦為己。退休後與職場斷開連接的銀髮族,如何與都市建立新的聯繫?第十五期《讀書雜誌》回到人生的起點,以幼兒教育裡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題,了解銀髮族的樂活方式,看看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擁抱慢慢變老的他們。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Swing(劉先穎)在2018年開設長者時裝品牌「縫補寶康健服裝」,其服飾從款式、材質到穿脫的簡易程度都是為長者量身打造,希望他們能在穿上美觀實用的衣飾後重拾自信。 「聽」尋知音人:年屆七十的Ann 姐(梁淑卿)退休後重返校園學習古箏,其後加入「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的中樂團演奏,最近開始協助導師指導其他同學,未來仍會繼續學習,挑戰自己。 「嗅」出不妥當:六十五歲的Philip(韋寶華)在疫情期間創立社區服務公司「小修繕,大意義」,幫助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截止現時為止,Philip已招募過百名義工,並成功協助逾五百位長者。 「觸」碰心靈:瑜伽導師Fay(鄭詠霏)去年創立自己的瑜伽工作室Diva Yoga Studio,並為長者度身訂造「齡活瑜伽」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培養運動習慣,循序漸進改善痛症,保養身體。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今期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編輯手記】進步的關鍵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方法
本地作家米哈閱讀大量有關不同界別的人士如何建立自己事業與人生的書籍後,把研習而來的「好習慣」整理成《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一書,希望給正在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的讀者們打打氣。 本書特意從普遍的問題切入,如疲倦、三分鐘熱度、時間管理等,讓讀者感覺這是一本「為我而寫」的書籍。同時,作者透過坦誠自述「我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拆解了「進步需要堅韌意志力」的迷思,建立親切感,降低讀者學習新方法的心理門檻。 本書以作者的個人與閱讀經驗為出發點,篇章的巧妙連接十分重要,不然容易給予讀者零碎的感覺。全書將作者研習而來的筆記分為七章,並依照人生中重要的維度(如時間、健康、金錢等)組織內容,每一章以短小分段建構,讓讀者能快速抓住重點甚至按需選讀,增強實用性。在每章中,每一篇文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數字作開篇,而是用符號作為區隔。在每篇文的結尾與下一篇的開首段落中,都會以一個放大了的關鍵詞作為點題,視為承先啟後的趣味性連接。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顛覆我們對進步的既定印象:進步不需要超人的意志力,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持續實踐。書中刻意保留不同觀點間的矛盾與衝突,讓讀者自行反思並提取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強調以下幾個重要思想: ⸺《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作者:米哈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著作】《青春是一朵西蘭花⸺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2》🥦作者:米哈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蔡德允:中國最後一代的「文人琴」
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作為興趣、閒時消遣的活動。古琴大師蔡德允成長於上海一個優渥的家庭,擁有豐厚的中國文學藝術基礎,對琴樂、詩詞和書法有莫大的天賦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