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懂一位小說家,不只要閱讀他的小說,還要閱讀他的散文。

西西雖然是位小說作家,但同時創作散文的數量並不少。由散文及小說集《交河》至《猿猴志》三十年間出版的十三本散文、筆記及對話集,再到早期散落在《中國學生周報》的隨筆與影評,散文寫作從未中斷。西西不單寫散文,還對散文此一文學格式情有獨鍾:「想想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可以探索的天地實在廣闊」。而西西近年來的散文集,動物就是經常出現的書寫對象。

西西的動物書寫,既有對自然平實的描述,也有藝術意象的詮釋。以《猿猴志》為例,西西觀察到猿猴在流行小說、電影甚至漫畫裡的形象也是負面的,再加上猴子曾因外貌可怖而被土著追殺的過去,洞悉到人類對待自然以及自身的不寬容。西西最長篇的動物散文《看貓》 ,通過觀察友人養貓的點滴,發掘到人類與其他物種互相依存的本性。西西的散文,從人類與動物的互動,反思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共存的方式。

西西的創作毫不失真,充滿人文關懷,可見生活的體驗,往往是創作靈感的來源。曾卓然所著的《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集合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的閱讀經驗,從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到影視作品,將每位作家的匠心構思、故事背後的世道人情、時代背景的人文脈絡都娓娓道來。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者:曾卓然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定價:$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品仍被持續出版、展出及翻拍。向田邦子的文字,如何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為之着迷? 向田邦子筆下的作品,可說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其經典劇作《宛如阿修羅》可見一斑:家中四個女兒偶然發現父親出軌,卻因為各自的秘密無法逼迫父親斬斷關係;母親其實一早知悉丈夫出軌,只是為維繫家庭才默默忍受。故事中傳統的家庭模式,如同昭和時期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父親是位上班族、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獨力照顧家中數個孩子。這不但是個人的生活經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回憶。 1976年,向田邦子從編劇轉型為作家,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揭露一個個電視劇之外、深藏於日常的真實故事,其代表作《父親的道歉信》被收入日本的國語課、短篇小說集《回憶・撲克牌》更贏得直木獎。不論是編劇還是文學創作時期,向田邦子的文字處處真實,引起無數人對家庭、童年與日常的共鳴。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葛亮教授獲頒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家年獎」!
恭喜葛亮教授獲頒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家年獎」!「藝術家年獎」以藝術評論、舞蹈、戲劇、電影、媒體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及戲曲分為九個藝術界別,表揚在各個界別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工作者,肯定他們的貢獻。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博士葛亮出生於南京,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著作包括《相忘江湖的魚》、《謎鴉》、《燕食記》、《北鳶》、《朱雀》、《飛髮》等。200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 2022年憑小說作品《飛髮》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魯迅文學獎」,為回歸後首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香港作家。 「南京和香港兩座城市, 在我的創作中是非常微妙的互補。」葛亮依據歷史的脈絡,將對香港這座城市不斷累積的感情以文字呈現。在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燕食記》中,以香港最日常不過的事—「飲茶」作為切入點,構建嶺南文化圖景的洋洋大觀。 #葛亮#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飛髮#朱雀#北鳶#燕食記#家國三部曲#出版預告#三聯出版 相關圖書 《飛髮》出版日期:2022年9月定價:港幣9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朱雀》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北鳶》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燕食記》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詩詞共賞】吾心老早許濠江
1998至2002年,詩人冷夏在澳門創建澳門政策研究所,辦雜誌,開座談會、研討會,又一度為何厚鏵先生及澳門特區政府提供過短暫的政策諮詢。在這段時期,冷夏先生有甚麼所思所感?回歸前後,澳門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悲憤漫畫的絕響:秉記廖冰兄在香港
今年四月二十日,歷時十三載整理及編撰《廖冰兄全集》正式面世,二十卷廖冰兄手稿、書信與剪報帶領我們回瞰廖冰兄的漫畫創作生涯七十載。他的「風雨中華」、《自嘲》再現紙端,濃烈的色彩和豪曠的筆觸在白與黑裏激盪,映顯着漫畫家在時代風剝雨蝕下漫長的思考與戰鬥之路。 廖冰兄曾奔赴抗日戰場、曾為和平與民主在香港組織畫展,四年間完成漫畫作品逾三千幅;曾捱著餓夜以繼日地作畫針砭;曾自言「我畫的不是時事漫畫,而是時代漫畫,紀錄了一個漫長的時代…若我的漫畫還有現實意義,那是時代的悲哀!」如此熱血、勤勉、赤忱——這便是廖冰兄,我們景仰和懷念的漫畫鬥士。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書人書事」欄目〈悲憤漫畫中的絕響:兼記廖冰兄在香港〉。《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品茶說
何謂「品茶」?為何「品茶」? 要說「品茶」,就要從「品」這個字說起。「品」字以三口組成,無三不成幾,三又有不限數之意。在穆如茶學創辦人楊智深看來,品茶,即是以多感官嚐茶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