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最美的香港照片,是黑白世界、經人手塗染的,還是自然流露的原色?
錄影技術未發明普及以前,除了文字和繪圖,拍照也是記錄歷史的途徑。透過一張張照片,社會的變遷躍然「紙」上,後人研究一座建築、或街景、或風俗的遺存狀態,對比一下照片便可知曉,近年不少社交平台專頁發佈的本地今昔相片對照亦大受歡迎。但除了影頭下的景物,構圖、拍攝器材等統統都可以是研究城市變化的切入點。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從西方傳入香港。當時相機屬於笨重器材,需要攝影師和多名助手協助安置,加上曝光敏感度低,被拍對象要刻意減慢活動速度才能使成品清晰。在二戰結束後,小型相機才相繼面世,使攝影師能靈活攜帶,捕捉現場的種種瞬間,照片產量隨之增加。



最新出版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錄過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到彩色圖景,詮釋城市風景的變化發展。有別於一般圖解書籍,作者嘗試站在攝影師角度,解讀攝影技術和拍攝技巧的限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務求從細微之處尋找突破點,還原昔日港島的真實面貌。

—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
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
頁數:216面
定價:1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薦】《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傳奇》
相較於起登得大雅之堂的粵劇、京戲、崑曲,地水南音的命運要顯得黯淡許多:始於清末,由失明藝人傳唱於茶樓、酒肆、花街、煙館之中,雖得有心人奔走搶救,仍不過百年便絕跡矣。「地水」本《易》中一卦,名為「師」,暗表唱地水南音者多身兼相師、瞽師二業,算得上一個小小的江湖隱語,也是個燈謎式的文字遊戲。
Skip to content
涼茶,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智慧
五花茶、廿四味、雞骨草……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都對這些涼茶的名稱耳熟能詳。因着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省港澳內的人口流動,很多嶺南地區的傳統行業陸續進駐香港,當中包括涼茶舖。涼茶原本在鄉野中是家家戶戶自行煮製的保健飲品,因19世紀末移民來港的人大多以成年男性為主,沒有地方或時間自行煮涼茶,故踏入20世紀,涼茶舖成為了社會中的新興行業。
Skip to content
企業冷知識:香港滙豐銀行篇
今年是香港滙豐銀行成立160週年。1865年,湯馬士‧修打蘭爵士 (Thomas Sutherland) 了解到香港及內地沿海地區對銀行信貸的殷切需求,故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時至今日,滙豐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銀行之一。藉着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滙豐銀行一些有趣的歷史: 🔍最初的 「滙豐銀行」不叫「滙豐銀行」?滙豐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直譯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稱滙豐銀行為「上海銀行」。當時,上海正有一家業務非常發達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亦簡稱「上海銀行」,它的主要營業方針是吸收小額存款,因此和當時上海的市民關係密切。抗戰初期,上海人大量湧到香港來,要找上海銀行處理款項,往往被領到滙豐銀行去,弄得驢頭不對馬嘴。 🔍成立百年之際,滙豐銀行如何慶祝?百年企業來之不易,滙豐銀行曾在成立100週年時舉行一連串的慶祝節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請來著名英國遠東歷史研究學者柯利斯(Maurice Collis)寫了一部「滙豐百年歷史書」。滙豐銀行提供給了不少獨家資料,並為此書請來專責的藝術編輯,十分隆重其事。 此外,滙豐銀行在它們的建築物上掛上慶祝100週年之用的裝飾燈彩和廣告,並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內容輯錄自《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下冊)——滙豐百年史) 好書推薦 《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兩冊)葉靈鳳 著,許迪鏘、張詠梅 編開度:148 x 210 mm頁數:共648頁定價:合共港幣398元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