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最美的香港照片,是黑白世界、經人手塗染的,還是自然流露的原色?

錄影技術未發明普及以前,除了文字和繪圖,拍照也是記錄歷史的途徑。透過一張張照片,社會的變遷躍然「紙」上,後人研究一座建築、或街景、或風俗的遺存狀態,對比一下照片便可知曉,近年不少社交平台專頁發佈的本地今昔相片對照亦大受歡迎。但除了影頭下的景物,構圖、拍攝器材等統統都可以是研究城市變化的切入點。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從西方傳入香港。當時相機屬於笨重器材,需要攝影師和多名助手協助安置,加上曝光敏感度低,被拍對象要刻意減慢活動速度才能使成品清晰。在二戰結束後,小型相機才相繼面世,使攝影師能靈活攜帶,捕捉現場的種種瞬間,照片產量隨之增加。

1960至70年代初銅鑼灣軒尼詩道電車站旁的絢爛夜景
1950至70年代西環鐘聲慈善社游泳場泳棚內部。圖中正進行端午龍舟競賽。
鐘聲泳棚門口,牌上有廣告字眼,現址為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最新出版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錄過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到彩色圖景,詮釋城市風景的變化發展。有別於一般圖解書籍,作者嘗試站在攝影師角度,解讀攝影技術和拍攝技巧的限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務求從細微之處尋找突破點,還原昔日港島的真實面貌。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
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
頁數:216面
定價:1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公眾電話亭
惡劣天氣下「緊守崗位」的它。 在電話亭打電話,是很多年輕一代未曾有過的經驗。但遇上突如其來的雨天,除了商場和店舖,若碰巧附近有一個電話亭,大概也可充當暫時的容身之所,「有瓦遮頭」。 到底香港是何時有第一個公眾電話亭?由昔日的電話維修員、羅肇忠(Uncle Sam)所著的《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圖文並茂回顧香港電話歷史,當中便提到: 「筆者無法查證香港是由何時開始出現公眾電話機。翻查資料,最早提及公眾電話是在1920年1月1日《華字日報》的報道,報道指山頂道「新橋棚」將安裝公眾電話亭,號碼為816,但內容並無說明是收費電話抑或給顧客叫喚轎夫服務的普通電話。此外,1926年5月15日西報 Hong Kong Daily Press的報道指,有一名外國婦人投訴九倉小輪(今天天星碼頭)外的公眾電話有故障。由此可見,香港至少於1920年代已有公眾電話機。」 「公眾電話並非一般電話,早期雖然安裝在店舖中,但收費並不是收歸店 舖的,而晚上收舖後,公眾電話便不可使用。如晚上遇到緊急事情,便求救無門,就此情況,電話公司借鑒英國公眾電話亭的做法,計劃在適當地方設置電話亭。1950 年代,電話公司在英國訂購了一款投幣式公眾電話機,準備於 1953 年在港島九龍安裝16座公眾電話亭。若試驗成功,將進一步在九龍城、黄大仙、鑽石山、紅磡、何文田等區安裝。」 隨著手提電話功能漸漸超越固網電話,不少人認為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安裝電話亭反令行人不便。Uncle Sam更曾在油麻地見到一個電話亭淪為垃圾站,實在令人心酸。 《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頁數:296頁定價:港幣18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