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最美的香港照片,是黑白世界、經人手塗染的,還是自然流露的原色?

錄影技術未發明普及以前,除了文字和繪圖,拍照也是記錄歷史的途徑。透過一張張照片,社會的變遷躍然「紙」上,後人研究一座建築、或街景、或風俗的遺存狀態,對比一下照片便可知曉,近年不少社交平台專頁發佈的本地今昔相片對照亦大受歡迎。但除了影頭下的景物,構圖、拍攝器材等統統都可以是研究城市變化的切入點。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期,攝影技術從西方傳入香港。當時相機屬於笨重器材,需要攝影師和多名助手協助安置,加上曝光敏感度低,被拍對象要刻意減慢活動速度才能使成品清晰。在二戰結束後,小型相機才相繼面世,使攝影師能靈活攜帶,捕捉現場的種種瞬間,照片產量隨之增加。

1960至70年代初銅鑼灣軒尼詩道電車站旁的絢爛夜景
1950至70年代西環鐘聲慈善社游泳場泳棚內部。圖中正進行端午龍舟競賽。
鐘聲泳棚門口,牌上有廣告字眼,現址為堅尼地城巴士總站。

最新出版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錄過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到彩色圖景,詮釋城市風景的變化發展。有別於一般圖解書籍,作者嘗試站在攝影師角度,解讀攝影技術和拍攝技巧的限制對社會研究的影響,務求從細微之處尋找突破點,還原昔日港島的真實面貌。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
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
頁數:216面
定價:17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廟宇掌故知多少:犯太歲點算好?
自古以來,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時,便會對該生肖造成不利。為改善運勢,不少香港人都會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廟「攝太歲」求安心,當中黃大仙祠可說是最受歡迎的祠廟之一!作為大眾共同參拜的信俗,黃大仙是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圖文摘錄自魯金作品集系列——《香港廟宇閒談》 《香港廟宇閒談》 魯金著– 作者親身走遍港九新界,碑銘考古/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收集掌故– 「廟趣」橫生,走筆所及乃至百年歷史古剎與隱跡方外的小廟頁數:216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一本書,縮短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人自香港來,應知香港事。可惜有非正式研究顯示,人類往往忽視自己成長的地方。尤其是我們這座人人熱衷旅行的城市,日本有甚麼隱世小店,往往比本地的實力派食肆更容易吸引大眾的眼球。 常言道,歷史與我們相當接近,但到底我們了解自己地方的歷史?或者只要你找一本歷史書讀讀,計算自己一小時內打多少次哈欠,就可以得出答案。《漫漫港歷史》以有趣簡明的方式,將香港歷史拉回大眾視野。 本書嚴選70項重要事件,配上精彩的漫畫圖片,更觸及民生範疇的資訊,精要詮釋香港歷史概貌。即使無法使用時光機作實地體驗,單讀本書,或也可拉近一些我們與歷史之間的距離。 《漫漫港歷史》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頁數:376面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沿「香港四徑」探尋山旅之樂
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挑戰(HK4TUC),是一場山與人的較量,還是一個個人與自然相遇相知的故事?《香港四徑大步走》今天正式上映,紀錄參加者突破自我的過程,同時展示香港的山林之美。 香港四徑挑戰是一個著名的本地越野挑戰,參加者需順序走完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60小時內完賽會獲得「完成者」稱號,72小時內完賽則為「生還者」。參賽途中不能在路線上標記,沒有支援站,也不允許任何人在山徑上給予補給品,比賽難度極大。 走同一條山路,在各人心中卻有不同的意義。有的人享受沿途上的自然風光,有的人期待旅途上或許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你的山旅之樂又是什麼?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前作《香港古道行樂》大受好評後,將數十年行山軼聞和歷史考證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當中包括作者或親歷親聞、或道聽途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和鄉民閒談,例如曾遇見一主人餵「牛仔」飲可樂解暑、「靈牛」事件及新界鄉村警民互相幫助的一時佳話等。除了接觸自然,探索鄉村也是山旅富有趣味的一環,山友們不妨從書中按圖索驥,享受旅途的樂趣。 *所有圖片出自《香港旅聞軼事》 《香港旅聞軼事》作者:郭志標開度:150mm x 210mm定價:$12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
《藝林》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的娛樂雜誌,當中刊登有不少與粵劇或伶人相關的報道,是今天研究香港粵劇史的重要材料。然而,這樣一批「有年份」的材料都設有一定借閱門檻,讀者若想仔細披覽,大多只能望門興嘆。本書編訂者朱少璋本着「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在掌握八十六期《藝林》(佔館藏總數97.7%)中披揀出伶星相關的文字,使珍罕材料得以流通,儼然為廣大戲迷及粵劇研究者大開方便之門。 書中所收材料不限於「伶星」,其外延尚及於與伶星相關的編劇、導演、戲班劇團及同人組織。當中,不乏粵劇發展史中的重要資料,例如《藝林》第11期「陳錦棠組錦添花男女劇團」一文,準確提供了「錦添花」的成立時間、組班初衷、理念、計劃及財源,為這粵劇名班勾勒出清晰的創建背景。 出於娛樂雜誌的性質,《藝林》的內容和文筆大多生動吸引,比方〈任劍輝弄出笑話〉一文詳述「戲迷情人」因睇拍戲而驚動差館的滑稽喜劇;〈新馬師曾撃倒謝醒儂〉、〈謝醒儂擊敗新馬師曾〉兩文連載新馬師曾與謝醒儂兩度約戰桌球的勝負經過。這些軼事為讀者展現昔日伶星在走出氍毹之外、脫去戲服之後的真實形象,親切而有溫度。 《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編訂:朱少璋頁數:528頁開度:170 × 240 mm定價:港幣2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俯瞰歷史,見證戰火下的香港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時光飛逝,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讓我們翻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透過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及日本陸海軍在香港上空拍攝的照片(圖1至圖5),重看這段動盪時光—— 最後,我們特意節錄書中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區智浩先生的序言,祝願終有一天,世上再沒有何一個人要承受戰爭中的苦難: 「得知鄺智文博士深入研究二次大戰香港日據時期的航空偵察和戰時民生,令人深感欣慰。一般軍事愛好者通常只關注那些在空戰中擊落數十架甚至上百架敵機的英雄,卻往往忽略了背後默默付出的「航空偵察兵」。即使像德國空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了352架敵機,也無法挽回盟軍對斯圖加特(Stuttgart)大轟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與影響。如果沒有美軍PBY卡特琳娜偵察機及時發現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美軍也無法贏得中途島戰役,從而改變太平洋戰爭的態勢。每次戰略或戰術轟炸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事前精確的航空偵察。若缺乏準確的目標情報,即便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昂貴的炸彈也可能落在毫無價值的目標上,造成人員和資源的浪費。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正是一名無聲奉獻的航空偵察兵。他在駕駛F-5偵察機(由P-38改裝)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被德軍Me-109擊落於地中海犧牲。 航空照片是一種中性的時空記錄。在戰爭期間,它們是關鍵的軍事情報;而在和平時期,則成為支撐社會建設與規劃的重要地理資訊。政府需要比對新舊航空照片,以掌握民生事務和環境變化的動態。一張航空照片更勝千言萬語,清晰呈現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遷的痕跡。然而,航空照片本身卻無法訴說拍攝者在拍攝瞬間的心情、壓力與想法。無論是飛行員、偵察員還是航空測量師,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天氣變化、敵方炮火或緊迫航空交通管制,往往只有一次拍攝目標的機會,每一次拍攝都充滿著挑戰與壓力。希望大家亦同時能感受到拍攝每一張航空照片的困難,多少也是一種冒險與膽色。 透過這本書的介紹,讀者更能立體深入地了解日據時期香港市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戰爭中的苦難。願世界和平,讓航空照片僅用於和平時期的社會建設與地理資訊的應用。」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