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醫」從「工」?望子成龍的亞洲父母,大多都會希望子女從事醫生、律師等專業,寄願他們能過上高薪厚職的生活。已逝港大享譽國際的土木工程和計算力學專家張佑啟教授的家庭也不例外。張佑啟1953年畢業於皇仁書院,手握三科優、全港第六名的成績。為滿足父親的期望,張佑啟入讀港大醫學院,卻一直心繫工程。

深知「讀土木工程先要讀懂數學」的張佑啟,在課餘時間向宿友兼三年級土木工程系學生周子京﹙後來任職香港拓展署署長﹚請教數學,並借來土木工程系一年級的書自學,漸漸對工程越感興趣。一年後,張佑啟棄醫轉讀工程,考入華南工學院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張佑啟未能如願成為科學院的研究生或留校教學,而是被分配到鄭州的河南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擔任助理結構工程師。可容納一千五百人的大禮堂項目展開了他的職業生涯,以新人來說屬高難度,卻錯有錯著累積了不少實戰經驗,更把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以大膽新穎的手法結合彈性基礎樑﹙beam on elasric foundation﹚和彈圓筒型殼體﹙cylindrical shell﹚結構算法設計招待所泳池。

年少的張佑啟(左)心向工程,向宿友周子京學習工程繪圖。(周子京提供)

渴望做研究的張佑啟工作同時堅持進修,每年暑假返港便向好友周子京借來大堆專科研究書籍鑽研。一次回港探親,張佑啟大膽向波蘭裔教授冼奇維茨寫信自薦。由於當時的英國大學不承認內地學位,張佑啟經歷幾番波折後才以優秀表現被破格錄取,成為兩年制的博士研究生。

張佑啟入學後跟隨冼奇維茨鑽研有限元法,並自學新興的電腦程式語言「Fortran」。天資聰穎的張佑啟很快上手,協助冼奇維茨處理大量論文數據。後來,張佑啟甚至成為首位在校任教電腦課的研究生,與導師冼奇維茨合作研究發表論文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Analysis of Elastic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Slabs。該論文被視為學術經典,並被翻譯成中、法、德、日、俄、波蘭文及西班牙文等版本。兩人開創的理論除了應用在土木工程上,還被應用在航空、汽車、船泊、水力和土力等方面解決各種工程問題。

同年,張佑啟獲得博士學位,更在計算力學上開闢新方向。他結合了解析法和數值法的理論,在「有限元法」的基礎上創立「有限條法」(時至今天被發展為廣被採用的「半解析元法」),令結構力學的計算程序更節省時間及資源,原本兩三個人要算一年的工程算式,以有限元法及有限條法一同計算,花不上十天八天便能算出來了,而且計算結果來得更快更精確。

張佑啟領導港大土木工程系及工程學院,是港大與內地的一道橋樑,並為日後兩地學術交流立下基礎。(港大土木工程系提供)

三年後,張佑啟轉升為正教授,並持續在外發展,在年僅39歲之時便當上了英式百年老校澳洲阿德雷特大學最年輕的高級教員,以及教授中的唯一的一個「黃面孔」。後來,港大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退休,張佑啟在世界轉了一大圈後重返港大,在校服務三十四年間,積極北上講學及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安排大學與内地院校開展交流活動。除此之外,張佑啟為學生竭盡心力,一直努力尋找捐助提供獎學金,於公於私亦不忘支援內地學生及研究生。2022年9月,張佑啟因病離世,享年88歲。他的無私奉獻為下一代,為學系以至大學,都寫下了光輝重要一頁。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按學系或學院的成立年份先後分為九章,囊括十八位學者和校友,並配以有關學院或學系在當年和內地交流標誌性的事件作為介紹和記錄🎞️,為港大「為中國而立」的世紀之問提出答案。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
編者:陳婉瑩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涼茶,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智慧
五花茶、廿四味、雞骨草……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都對這些涼茶的名稱耳熟能詳。因着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省港澳內的人口流動,很多嶺南地區的傳統行業陸續進駐香港,當中包括涼茶舖。涼茶原本在鄉野中是家家戶戶自行煮製的保健飲品,因19世紀末移民來港的人大多以成年男性為主,沒有地方或時間自行煮涼茶,故踏入20世紀,涼茶舖成為了社會中的新興行業。
Skip to content
入廟拜神之外的故事
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遊山玩水之樂 香港旅聞軼事
遊山玩水之樂,除了是欣賞沿途的郊野好風光,更令人沒齒難忘的,是旅途上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香港古道行樂》後,今次將多年的親歷親聞、或道聽塗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鄉民閒談,配以圖片和史料,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與一眾同好分享。
Skip to content
誰是二叔公?
ViuTV劇集《光明大押》劇情講述由謝君豪飾演的駐店「二叔公」因老闆夫婦二人早逝,靠着當舖生意養育老闆一對兒女的故事。在香港經濟尚未起飛之時,人們幾乎都是「餐搵餐食餐餐清」,出入當舖借錢應急乃是平常不過之事,當舖的「二叔公」便負責鑑別典當物品的真偽,並為抵押品估值。 香港當舖是否已式微?由徐振邦所著的《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便配合大量的舊報章和照片,詳細介紹了香港當舖的特點,還有行業過去及現在的發展: 當舖內的「遮羞板」不是空穴來風? 縱使昔日香港社會生活水平不高,不少人也認為到當舖進行典當交易是有失身份的事。為了顧全面子,人們進入當舖前不僅要左顧右盼,還要迅步躲在遮羞板後面,並且將當票好好收藏,生怕別人看到自己身上有當票而尷尬。 「借錢送禮」是常態? 「寧借錢,也要送禮」是舊時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當時市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新年派紅包、結婚送人情等自自然然成為經濟壓力。為求送禮送得體面,人們只好向「二叔公」求助。 身上任何財物都可以成為典當物? 以前人們生活困苦,身上可能連一件稍有價值的物品也沒有,所以日常用品如墨水筆、舊衣物等也可以成為典當物。一來,當舖不能強求市民抵押貴價物品;二來,當舖認為只要能賺錢的物品,都會接受典當。 《香港當舖遊蹤(增訂版)》作者:徐振邦出版年月:2023年6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回顧美麗華收購戰,洞悉李兆基成功的關鍵!
「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李兆基(四叔)的這一條家訓,可說是他在香港超過半世紀成功的關鍵。 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四叔)在2025年3月17日與世長辭,享壽97歲。1948年,年僅20歲的李兆基帶着1,000港元來港創業,其後與郭得勝、馮景禧合辦房地產生意,被譽為香港商界的「三劍客」之一。1972年,李兆基自立門戶,創辦恒基兆業,一度累積127億美元資產,成為全球第四富豪。 李兆基與不少商界巨頭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曾與鄭裕彤合作發展商業中心萬博豪園,又和李嘉誠聯手推出大型住宅屋邨嘉兆臺。不過「商場如戰場」,李兆基與李嘉誠曾因收購美麗華正面交鋒,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便完整記錄了這場轟動一時的收購戰: 「美麗華酒店在創辦人楊志雲時代曾大放異彩,創下健力士紀錄的單一物業轉讓的最高成交價。楊志雲病逝後,家族部分成員無心經營,有意售盤。此時,有股東從中穿針引綫,令中信泰富與李嘉誠再度聯手,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向美麗華提出全面收購。他們曾以72億港元成功收購恒昌企業,加上美麗華酒店的董事局成員幾乎屬同一班人,贏面相當之大。 另一邊廂,李兆基出於楊氏家族主動接觸而動了收購念頭,暗度陳倉購入34.78%及34.39%的策略性股權,由於未觸發35%的收購點,無須提出全面收購,瞬即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李兆基答應在收購後不會將美麗華「拆骨」,繼續由楊志雲長子楊秉正主理業務,最終僅動用33.57億港元成功收購美麗華,將恒基發展的業務從地產投資、煤氣、交通運輸,擴展到酒店及旅遊業,初具『大行』的雛型。」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基在收購成功後信守諾言,讓楊秉正出任董事總經理一職,可惜楊秉正於1995年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僅59歲。發跡後,李兆基不忘回報社會,多年來捐款總額高達300億港元。李兆基知行合一、以禮待人的處世之道,與他的家訓「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如出一轍。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36個案例雲集香港著名企業,創出半世紀併購經典。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520頁定價:港幣$188按此網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