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不管控言論的政府,因為人心的向背與國際的形勢,是有機會被輿論扭轉的。」英殖時期,港英政府以「煽動性誹謗法」對付批評政府的新聞編輯。大規模罷工運動和國共内戰爆發後,政府進一步控制新聞自由。每篇新聞發佈前,需經過新聞審查員細讀每一行,篩走敏感字眼,不少報紙印製後出現以奇怪符號掩蓋被刪字句的情況。

被審查後的報紙,以符號和「被檢去」代替被刪字句。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內1928年6月剪報(日子和報紙名稱不詳)。

由吳海傑所著的《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深入分析殖民時期的報章、各界言論和法律條文等,重新審視英國法律在殖民時期人權自由歷史的角色。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及購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閱畢後大力推薦:「以檔案及報章等堅實史料為據,吳海傑不只闡明港英政府一直對報章、教科書,乃至課室言論,皆有隨地緣政治調節鬆緊的審查,更要解殖民政府賜予言論自由之迷:只是到九七回歸前幾年,當局才突改百多年來的政策,令本港市民對過去的生活產生錯覺✍🏻。這本講殖民政府審查制度的『調查報告』,指示我們『噤若寒蟬』才是異族統治的常態,也淡淡的道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端賴政府與市民能否同心守護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被審查後禁止刊登的報導,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
港府審查員對香港電台唱片庫藏的審查意見。來源:HKRS 952-1-1,鳴謝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盡顯盡顯人性光輝與黑暗的煉獄
1941年11月,接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在羅遜准將帶領下乘船抵達香港,他們的任務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十八天激烈戰鬥,造成了二百九十名加拿大官兵陣亡,其中包括羅遜准將。今天,他們仍長眠於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與赤柱軍人墳場。本書不只是重塑加拿大官兵如何被牽扯進香港戰役,更關注戰爭結束後生還的加拿大官兵的生活,從而闡述戰爭對軍人所造成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創傷。 由周家建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把這群衛港加軍戰俘的故事娓娓道來。透過本書,除了認識一段香港近代史,更呈現出人性既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可見戰爭的可怕及對人性的殺傷力。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出版日期:2024年2月定價:$13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廟宇掌故知多少:犯太歲點算好?
自古以來,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時,便會對該生肖造成不利。為改善運勢,不少香港人都會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廟「攝太歲」求安心,當中黃大仙祠可說是最受歡迎的祠廟之一!作為大眾共同參拜的信俗,黃大仙是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圖文摘錄自魯金作品集系列——《香港廟宇閒談》 《香港廟宇閒談》 魯金著– 作者親身走遍港九新界,碑銘考古/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收集掌故– 「廟趣」橫生,走筆所及乃至百年歷史古剎與隱跡方外的小廟頁數:216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
「魚有魚味,雞有雞味。」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相信不少人對中華八大菜系都耳熟能詳,包括川菜、粵菜、湘菜……等,雖然港式美食不包含其中,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然而不少港式美食誕生的背後,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甚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