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不管控言論的政府,因為人心的向背與國際的形勢,是有機會被輿論扭轉的。」英殖時期,港英政府以「煽動性誹謗法」對付批評政府的新聞編輯。大規模罷工運動和國共内戰爆發後,政府進一步控制新聞自由。每篇新聞發佈前,需經過新聞審查員細讀每一行,篩走敏感字眼,不少報紙印製後出現以奇怪符號掩蓋被刪字句的情況。

被審查後的報紙,以符號和「被檢去」代替被刪字句。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內1928年6月剪報(日子和報紙名稱不詳)。

由吳海傑所著的《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深入分析殖民時期的報章、各界言論和法律條文等,重新審視英國法律在殖民時期人權自由歷史的角色。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及購買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譚家齊閱畢後大力推薦:「以檔案及報章等堅實史料為據,吳海傑不只闡明港英政府一直對報章、教科書,乃至課室言論,皆有隨地緣政治調節鬆緊的審查,更要解殖民政府賜予言論自由之迷:只是到九七回歸前幾年,當局才突改百多年來的政策,令本港市民對過去的生活產生錯覺✍🏻。這本講殖民政府審查制度的『調查報告』,指示我們『噤若寒蟬』才是異族統治的常態,也淡淡的道出『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端賴政府與市民能否同心守護可自由表達的空間。」

被審查後禁止刊登的報導,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
港府審查員對香港電台唱片庫藏的審查意見。來源:HKRS 952-1-1,鳴謝香港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1994年,回憶中的沙田
1994年,有一名沙田少年每天過着極平凡日子,沙田市中心、娛樂城、沙田廣場韻彙唱片舖、好運中心龍城的電影、CD及漫畫⋯⋯充斥著他那年十九的生活。儘管人面全非,那些年的人事物,依然存留在他腦海
Skip to content
夏目漱石曾經來過香港?
夏目漱石曾經來過香港?今日遊客必撘的天星小輪和山頂纜車,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已是外地旅客趨之若鶩的旅遊景點,連被尊稱為日本國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亦不例外。1900年9月,夏目漱石遠赴倫敦研究英語教育法,途中曾短暫停留香港兩三日。到埗的第一天,他便乘撘天星小輪欣賞維港夜景;第二天則和友人共乘山頂纜車,飽覽山下景致。
Skip to content
沿「香港四徑」探尋山旅之樂
全長298公里的香港四徑挑戰(HK4TUC),是一場山與人的較量,還是一個個人與自然相遇相知的故事?《香港四徑大步走》今天正式上映,紀錄參加者突破自我的過程,同時展示香港的山林之美。 香港四徑挑戰是一個著名的本地越野挑戰,參加者需順序走完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及鳳凰徑,60小時內完賽會獲得「完成者」稱號,72小時內完賽則為「生還者」。參賽途中不能在路線上標記,沒有支援站,也不允許任何人在山徑上給予補給品,比賽難度極大。 走同一條山路,在各人心中卻有不同的意義。有的人享受沿途上的自然風光,有的人期待旅途上或許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你的山旅之樂又是什麼?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前作《香港古道行樂》大受好評後,將數十年行山軼聞和歷史考證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當中包括作者或親歷親聞、或道聽途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和鄉民閒談,例如曾遇見一主人餵「牛仔」飲可樂解暑、「靈牛」事件及新界鄉村警民互相幫助的一時佳話等。除了接觸自然,探索鄉村也是山旅富有趣味的一環,山友們不妨從書中按圖索驥,享受旅途的樂趣。 *所有圖片出自《香港旅聞軼事》 《香港旅聞軼事》作者:郭志標開度:150mm x 210mm定價:$12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星島日報】《霓虹艷色》看手稿重拾歷史中的霓虹街頭
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冰室、茶餐廳有甚麼特色?圖文並茂,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
Skip to content
一盅兩件 x 提籠掛鳥,曾是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養雀,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公屋的騎樓,都可以見到一個個竹製鳥籠。當時養雀屬於消閒娛樂,養雀之人最愛提着鳥籠到茶樓品茗,一邊嘆茶,一邊與鄰座雀友交流養雀心得,欣賞牠們的毛色、姿態與歌喉。昔日香港廣式茶樓林立,其中在上海街的奇香茶樓、雲來大茶室和鎮江茶樓等,更裝有配置懸籠掛鳥的設施,讓雀友可以一邊飲茶一邊玩雀。「那些年的早午茶市,大致可以分為四班︓第一班是晨早趕開市前吃早餐的魚肉果菜檔主、第二班是公務員和上班族、第三班是提籠掛鳥的雀友、第四班是投機買賣的經紀炒家。」可見當年香港養雀文化之盛行。 養雀,當然少不了鳥籠。鳥籠是傳統的馴鳥工具,自戰國時代,已有古人利用鳥籠養鳥的記載,然而中國盛產竹樹, 所以鳥籠多以竹材製成。古時最原始的竹製鳥籠,是以幼竹枝重複交織而成的竹編鳥籠。這種鳥籠沒有活門,把間隙中的竹枝撥開則可取出小鳥,一不留神便會讓小鳥逃出生天,所以又名「無厴雞籠」。時至今日,竹製鳥籠種類繁多,其中廣式波籠是昔日香港常見的雀籠之一。廣式波籠大致分為籠罩、籠身及籠底三部分,其最特別之處,便是籠身頂部呈弧形的籠膊。籠膊講究弧度深淺,稍有差池便會影響整個籠的結構和美感,對雀籠師傅的手藝要求極高。 隨着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香港盛極一時的養雀文化逐漸消失,廣籠工藝式微,已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開雀籠》作者郭達麟Dylan,由2019年開始向碩果僅存的雀籠工藝師、香港非遺傳承人陳樂財師父學習廣籠工藝,希望透過學習及記錄的方式,令竹製鳥籠技藝得以承傳。《開雀籠》以大量設計繪圖、插畫和相片,圖文並茂解構竹製雀籠工藝,使香港雀籠工藝美學和獨特的養雀文化得以記存。 《開雀籠》作者:郭達麟頁數:279頁開度:150 x 230 mm定價:港幣22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