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冰室、茶餐廳有甚麼特色?圖文並茂,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這章節中很多食肆名字耳熟能詳,其中高級西餐廳太平館是有過百年歷史的華人西餐廳,時至今日仍然屹立不倒,現由第五代傳人徐錫安掌管。」

《霓虹艷色 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新書是2018年推出《霓虹黯色 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一書的延續,作者郭斯恆重新編寫並增加資料,是喜愛街道文化和霓虹招牌美學的讀者最佳讀物。

《霓虹艷色》的成書關鍵在於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南華是香港最早霓虹燈製造公司之一,作者和研究團隊多次到訪南華,將其捐贈的多張手稿整理成書,其中以佔比最多的食肆招牌手稿為主題,探討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飲食文化。,從而更多的人變得偏執和拒絕更新認知體系,大部分網絡爭吵都不是基於議題本身,而是情緒的發洩和對自我認知的偏執維護,這樣的爭吵毫無意義。與其花大量時間在社交媒體上,不如專注點眼前事,多吃多讀多下廚,熱愛飲食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附加價值,才是享受飲食的不二法門。」

《霓虹艷色——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
作者:郭斯恆
頁數:408頁
定價:$398
(初版送霓虹招牌手稿1:1原大複製本)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Skip to content
水上人的重陽節
今日我們會在重陽節遠足拜祭祖先的墳,焚燒香燭冥鏹以表心意;但昔日長居海上,以漁獲謀生的水上人是如何追憶先人?「以水為財」的他們又是如何處理身後事?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俯瞰歷史,見證戰火下的香港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歲月。時光飛逝,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讓我們翻開《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透過二戰期間美國陸軍航空隊及日本陸海軍在香港上空拍攝的照片(圖1至圖5),重看這段動盪時光—— 最後,我們特意節錄書中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區智浩先生的序言,祝願終有一天,世上再沒有何一個人要承受戰爭中的苦難: 「得知鄺智文博士深入研究二次大戰香港日據時期的航空偵察和戰時民生,令人深感欣慰。一般軍事愛好者通常只關注那些在空戰中擊落數十架甚至上百架敵機的英雄,卻往往忽略了背後默默付出的「航空偵察兵」。即使像德國空軍王牌埃里希‧哈特曼(Erich Hartmann)擊落了352架敵機,也無法挽回盟軍對斯圖加特(Stuttgart)大轟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壞與影響。如果沒有美軍PBY卡特琳娜偵察機及時發現南雲忠一的航母機動部隊,美軍也無法贏得中途島戰役,從而改變太平洋戰爭的態勢。每次戰略或戰術轟炸的成功背後,都離不開事前精確的航空偵察。若缺乏準確的目標情報,即便飛行員冒著被擊落的風險,昂貴的炸彈也可能落在毫無價值的目標上,造成人員和資源的浪費。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正是一名無聲奉獻的航空偵察兵。他在駕駛F-5偵察機(由P-38改裝)執行偵察任務時,不幸被德軍Me-109擊落於地中海犧牲。 航空照片是一種中性的時空記錄。在戰爭期間,它們是關鍵的軍事情報;而在和平時期,則成為支撐社會建設與規劃的重要地理資訊。政府需要比對新舊航空照片,以掌握民生事務和環境變化的動態。一張航空照片更勝千言萬語,清晰呈現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變遷的痕跡。然而,航空照片本身卻無法訴說拍攝者在拍攝瞬間的心情、壓力與想法。無論是飛行員、偵察員還是航空測量師,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面對天氣變化、敵方炮火或緊迫航空交通管制,往往只有一次拍攝目標的機會,每一次拍攝都充滿著挑戰與壓力。希望大家亦同時能感受到拍攝每一張航空照片的困難,多少也是一種冒險與膽色。 透過這本書的介紹,讀者更能立體深入地了解日據時期香港市民的生活,感受到他們在戰爭中的苦難。願世界和平,讓航空照片僅用於和平時期的社會建設與地理資訊的應用。」 《鷹眼之下:戰時航空照片中的香港(1941-1945)》作者:鄺智文頁數:408頁尺寸:210 × 290 mm定價:$29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遊山玩水之樂 香港旅聞軼事
遊山玩水之樂,除了是欣賞沿途的郊野好風光,更令人沒齒難忘的,是旅途上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香港古道行樂》後,今次將多年的親歷親聞、或道聽塗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鄉民閒談,配以圖片和史料,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與一眾同好分享。
Skip to content
颱風襲港,該如何「超前部署」?
時至今天,每當有颱風接近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不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此提醒市民作出相應準備。九十年代前,颱風預報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人們是怎樣得知風暴來襲?政府又是怎樣通報風暴訊息? 自1884年,香港已採用一套分別為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信號系統。最初,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只為方便航海人士,當熱帶氣旋逼近香港時,會鳴炮警告居民,俗稱「燒風炮」。 1917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大眾所採用,以一至七號風球信號代表不同風暴情況。1931年改為一至十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表示烈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九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十號代表颶風經已吹襲。為免公眾混淆,天文台及後取消少有發出的二至四號信號,並於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1973年,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自開埠以來,香港曾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災,威脅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蕭國健作品集《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全面回顧香港的古今災患,當中既有風災、火災等天災,亦不乏堂匪、海寇等人禍,作者從此獨特視角出發重溫各朝政府的積極應對,傳遞「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 《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作者:蕭國健頁數:176頁開度:140 x 210 mm定價:港幣10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