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玩水之樂,除了是欣賞沿途的郊野好風光,更令人沒齒難忘的,是旅途上發生和遇見的種種趣事。人稱標叔叔的資深行山人士郭志標,繼《香港古道行樂》後,今次將多年的親歷親聞、或道聽塗說的香港自然景觀、田野資料、鄉民閒談,配以圖片和史料,集結成《香港旅聞軼事》一書,與一眾同好分享。

《香港旅聞軼事》每章節精簡易讀,掌故有趣而不失歷史考據。例如作者從郊外遇牛隻一事談起,他回憶七十年代某炎熱夏日,在梅窩偶見一主人餵「牛仔」飲可樂解暑;繼而提到1983年曾發生的往事:一隻年僅17歲的牛隻被屠宰前竟然跪地流淚,感動工人,慈雲閣主持人遂收養該靈牛,還在牠死後為其塑像紀念。有媒體報道此事,坊間稱爲「靈牛」事件,可見動物是有靈性的。標叔叔由是思考:行山時常遇見三五隻流浪牛,牠們的懶散模樣吸引不少行者駐足,然而牛群缺乏監管,不時衍生諸如誤闖農圃、阻塞交通等社會問題。隨着城市發展,郊野與市區距離漸近,人與自然的關係也不斷變化,牛隻問題只是發展過程的縮影。他在書中也多次提及這個情況,如何組織保護行動、制定政策一直是各界議論的重點。

「牛仔」飲可樂

除了接觸自然,探索鄉村也是山旅富有趣味的一環。你曾否想過,新界鄉村與警民關係有多密切嗎?以前山路崎嶇未通外界,村民難以抵抗潛伏山林的不法分子,於是警方在1949年組織鄉村巡邏隊,攀山越嶺到各偏僻村落巡邏。村民感激巡邏隊的盡責,為他們行囊補給,而巡邏隊也不時為村民傳遞市區的新聞、代寫家書、寄信等。彼此互相幫助,有來有往,何嘗不是一段佳話呢?

鄉村巡邏隊探訪村民

香港故事多不勝數,到各處遊覽,總會在腦中生起很多疑問。到底郊外有沒有人騎馬?龍虎山原名不叫龍虎山?海中礁石不止叫「石」,還有其他稱呼?標叔叔以求真求知的態度,走遍本港大小鄉野,記錄行山多年以來的點滴。山友們不妨從書中按圖索驥,享受旅途的樂趣。


《香港旅聞軼事》
作者:郭志標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古道行樂》
作者:郭志標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
《藝林》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的娛樂雜誌,當中刊登有不少與粵劇或伶人相關的報道,是今天研究香港粵劇史的重要材料。然而,這樣一批「有年份」的材料都設有一定借閱門檻,讀者若想仔細披覽,大多只能望門興嘆。本書編訂者朱少璋本着「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在掌握八十六期《藝林》(佔館藏總數97.7%)中披揀出伶星相關的文字,使珍罕材料得以流通,儼然為廣大戲迷及粵劇研究者大開方便之門。 書中所收材料不限於「伶星」,其外延尚及於與伶星相關的編劇、導演、戲班劇團及同人組織。當中,不乏粵劇發展史中的重要資料,例如《藝林》第11期「陳錦棠組錦添花男女劇團」一文,準確提供了「錦添花」的成立時間、組班初衷、理念、計劃及財源,為這粵劇名班勾勒出清晰的創建背景。 出於娛樂雜誌的性質,《藝林》的內容和文筆大多生動吸引,比方〈任劍輝弄出笑話〉一文詳述「戲迷情人」因睇拍戲而驚動差館的滑稽喜劇;〈新馬師曾撃倒謝醒儂〉、〈謝醒儂擊敗新馬師曾〉兩文連載新馬師曾與謝醒儂兩度約戰桌球的勝負經過。這些軼事為讀者展現昔日伶星在走出氍毹之外、脫去戲服之後的真實形象,親切而有溫度。 《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編訂:朱少璋頁數:528頁開度:170 × 240 mm定價:港幣2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噴鼻新冠疫苖的成功原來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從研發到應用,利用高度減毒流感病毒作為載體製作抗原的噴鼻疫苗,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原來這要追溯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的求學經歷,以及前人在三十多年前推動港大與內地大學交流所播下的種子。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薦】《香江傳奇:一代瞽師杜煥傳奇》
相較於起登得大雅之堂的粵劇、京戲、崑曲,地水南音的命運要顯得黯淡許多:始於清末,由失明藝人傳唱於茶樓、酒肆、花街、煙館之中,雖得有心人奔走搶救,仍不過百年便絕跡矣。「地水」本《易》中一卦,名為「師」,暗表唱地水南音者多身兼相師、瞽師二業,算得上一個小小的江湖隱語,也是個燈謎式的文字遊戲。
Skip to content
《爸爸》電影原型:恐懼,有可能止於了解嗎?
1982年6月長沙灣元州邨,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的28歲男子,因沒有按時覆診和服藥而病情復發,殺害家中母親和妹妹後繼而用刀傷及邨內幼稚園多名師生,最終引致6死44傷,當中4名死者是小童。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精神科PFU (Priority Follow Up)的制度因而誕生:經醫生劃分有暴力傾向的病人,要強制覆診,出院的話亦要經多重程序,以防範暴力事件於未然。
Skip to content
【360 全方位生活集智】《飲食香港》作者張展鴻專訪
《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的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張展鴻大學階段留學日本,在千葉大學主修社會學,後來為何會踏上人類學研究的路?作為一個人類學學者,他對日本社會有什麼觀察?張展鴻教授在今次專訪裡和大家一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