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ck or treat,不給糖果就搗蛋。如果要你立即說出最能代表到萬聖節的食物,你首先會想到的是糖果,還是以下的農作物?

南瓜源自美洲大陸,自16世紀才傳入中國。隨着南瓜的引種和本土化,各個地區演化出不同的南瓜風俗,以及各式各樣的「南瓜節」:

  • 農曆二月十三

1. 惠州南瓜節

惠州東勝村的南瓜節,過節氣氛堪比農曆新年。村民會舉辦祭祖活動,祭奠先祖趙侯爺的誕辰。當巡遊隊伍經過自家門前時,各家各戶都會燃放鞭炮、懸掛彩旗慶賀,村民更會自發組織舞獅隊和鑼鼓隊助興。南瓜節也是村民回鄉探親的時節,外出村民會回鄉拜親祭祖,甚至捐獻支持村中的公益事業建設。

  • 農曆八月十五

2. 侗族南瓜節

主要活動是兒童打南瓜仗。少男少女分別組成南瓜隊和油茶隊。由少男組成的南瓜隊需要「偷」南瓜,為打南瓜仗做準備;由少女組成的油茶隊負責煮茶。南瓜隊備足瓜後,就會抬著串好的南瓜與油茶隊集合,晚上人們煮吃南瓜、喝油茶,茶足飯飽後便開始打通宵達旦的南瓜仗。

  • 農曆九月初九

3. 毛南族南瓜節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把從田裏收穫的南瓜供人觀賞,由年輕人走門串戶,根據外觀和質地評選出「南瓜王」。選出「南瓜王」後,主人會把南瓜子留作來年種子,然後把瓜切塊煮成小米粥,與眾人一齊享用。

  • 農曆十月二十五

4. 遼西南瓜節

當地山裏人認為吃南瓜可免災、強體禦寒、多子多福,所以在南瓜節當天必吃南瓜。

不同地區的南瓜節各有特色,你最想參加那一個?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
作者:李昕升
繪者:馬浩然
頁數:280頁
定價:港幣148元
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品酒入門101:如何品嚐中國白酒?
8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白酒節」。世界白酒節旨在通過雞尾酒調製、浸泡酒、食譜分享和品酒會等方式,將白酒推廣至世界各地。最新出版的《中國白酒潮得起》詳細介紹釀造中國白酒的原理及各香型的工藝,同時提倡以老酒新杯、新派的品酒嚐菜等方式讓中國白酒走得更遠。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 (Tomy) 從事與酒類相關業務超過二十年,並於2023年在CBC中國白酒課程考獲進階資格,成為第一位考獲進階認證的香港人。Tomy在本書中總結其所學所聞,傳授品嚐中國白酒的獨門心法: 《中國白酒潮得起》作者:方啟聰頁數:168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為何古人譽茶為「百草之英」?
「百草之英」,意指植物界的菁華,茶能得如此美譽,是因為茶以葉為質,卻具有草、花、木、藥、果實、乳各式之香。茶香不但具有主調,更隨主調帶有各種副調,如新採鐵觀音常以蘭花香為主調,青草、蒼木、樹脂為副調。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
「魚有魚味,雞有雞味。」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相信不少人對中華八大菜系都耳熟能詳,包括川菜、粵菜、湘菜……等,雖然港式美食不包含其中,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然而不少港式美食誕生的背後,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甚有關聯。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一場發生在書房與廚房的自我對話
胡荻上直子《河畔小日子》(川っぺりムコリッタ)裡有不少食飯場景,一張簡單的飯桌,一碗溫熱的白飯,一個生性孤僻的主角,甚至後來加入的鄰居,閒話家常,足以療癒生活的各種不如意。這就是稱為「食物」的魔法了。 很多電影、文學作品都會運用美食元素。村上春樹喜歡一個人煮意大利粉,一個人慢吞吞地吃意大利粉,配有紅茶和生菜拌小青瓜的沙律;向田邦子在散文〈來一點吧!〉(食らわんか)教我們做簡單卻美味的常夜鍋;梁秉鈞把白粥、京漬物、盆菜等寫進詩裡。食物和生活分不開,於是也和文學分不開,香港作家鄒芷茵每日往返書房和廚房,記下關於文學、文化、飲食的故事,結集成《讀食手記》。 鄒芷茵熱愛美食,從事飲食文化研究,又有豐富的料理經驗,曾出版《食字餐桌》、《小食部》。在《讀食手記》中,我們會看見她在廚房裡忙碌著的身影。雖然她說自己的廚房「很簡陋」,但依然能煮出不同的菜餚和風味;既有兒時回憶裡的美食,如不求把雞蛋充分打發、質地扎實厚重的清蒸雞蛋糕——這就是懷舊的味道吧,又如能穿梭於大小餐桌的炒米粉,也有日本的平凡菜式,如居酒屋的「下酒菜素麵」(おつまみ素麺)和昭和時代風行的「拿坡里意粉」(ナポリタン)。鄒芷茵的廚房還順應時節:春分時應多吃甜,她教我們做蓮子紅棗茶,餘下的茶料還可留予做蜂蜜棗蓮糰子;炎炎夏日,不如做一道能降溫的「十三妹冷麵」吧;踏入天氣轉冷的秋冬,又可煮白酒蠔飯、臘腸排骨煲仔飯;如要迎聖誕,就少不了牛油酥餅和焗肉餅(meatloaf)…… 懷舊清蒸雞蛋糕 臘腸排骨煲仔飯 鄒芷茵在本書裡所記下的每一道菜,其實大家應該都能做的。於是,她為每一道菜都附上了簡單的食譜,列明材料和做法。「這些食譜,就像是我自己親手記下了不同的『我』……我們都可以為相同的菜式,寫出不同的食譜,煮出不同的味道;因為我們各有獨特的生活經歷,以及在種種經歷之中所發現的情感。」大家不妨按著書中附記的食譜,煮出不一樣的屬於自己的味道。 食物不僅為疲累的身體帶來能量,也可療癒乏力無助的心靈。希望我們都能在奔波勞累的日子裡,一嚐「食物」的魔法。像鄒芷茵在書中所言:「請不要把飢餓留給明天。吃好吃滿,明天帶著好夢出發。」 《讀食手記》作者:鄒芷茵頁數:280頁尺寸:128 × 188 mm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