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葛亮教授憑長篇小說《燕食記》獲頒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第十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頒獎典禮於今日(11月22日)在尖沙咀馬哥孛羅香港酒店舉行。由香港作家葛亮教授所著的《燕食記》榮獲首獎,葛亮教授應邀出席並領取首獎獎座。


典禮期間,大會安排葛亮教授與第九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主──陳冠中先生,以「卻看嶺南風日好:粵港敘事與歷史書寫」為題進行作家對談,深入探討粵港敘事與歷史書寫。「學習一門語言,其實也是一種文化體驗的過程」,《燕食記》一書運用大量粵語、粵俚,發揮了葛亮他在香港生活的豐富養分。

葛亮教授的「家國三部曲」,由《朱雀》、《北鳶》到《燕食記》,創作功力越發成熟,敘事亦轉移至嶺南粵港的位置。今年他於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靈隱》,正式開展「南方圖志」的小說系列,系列重點書寫嶺南文化,自省長年居港的體悟與情感。

每兩年一屆的「紅樓夢獎:全球華文長篇小說獎」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主辦,通過獎勵已出版的優秀華文長篇小說,提高世界華文小說水平。今次獎座取名「歲月難留」,由香港藝術家李康生設計,利用樹木的紋路、年輪,注入鎏金,表現《燕食記》的歷史書寫,字字如歲月似金,滲入世人生命之中。

再次祝賀葛亮教授獲獎,期盼葛教授未來寫作上機杼一家,創作更多別出心裁的香港故事!
《燕食記》
作者:葛亮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頁數:488頁
定價:港幣138元
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葛亮教授獲頒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家年獎」!
恭喜葛亮教授獲頒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的「藝術家年獎」!「藝術家年獎」以藝術評論、舞蹈、戲劇、電影、媒體藝術、文學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及戲曲分為九個藝術界別,表揚在各個界別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工作者,肯定他們的貢獻。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博士葛亮出生於南京,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著作包括《相忘江湖的魚》、《謎鴉》、《燕食記》、《北鳶》、《朱雀》、《飛髮》等。2008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新秀獎(文學)。 2022年憑小說作品《飛髮》獲得國家級文學獎項「魯迅文學獎」,為回歸後首位獲得魯迅文學獎的香港作家。 「南京和香港兩座城市, 在我的創作中是非常微妙的互補。」葛亮依據歷史的脈絡,將對香港這座城市不斷累積的感情以文字呈現。在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燕食記》中,以香港最日常不過的事—「飲茶」作為切入點,構建嶺南文化圖景的洋洋大觀。 #葛亮#第十八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家年獎#文學藝術#飛髮#朱雀#北鳶#燕食記#家國三部曲#出版預告#三聯出版 相關圖書 《飛髮》出版日期:2022年9月定價:港幣9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朱雀》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北鳶》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燕食記》出版日期:2023年11月定價:港幣13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手記】進步的關鍵不在於意志力,而在於方法
本地作家米哈閱讀大量有關不同界別的人士如何建立自己事業與人生的書籍後,把研習而來的「好習慣」整理成《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一書,希望給正在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的讀者們打打氣。 本書特意從普遍的問題切入,如疲倦、三分鐘熱度、時間管理等,讓讀者感覺這是一本「為我而寫」的書籍。同時,作者透過坦誠自述「我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拆解了「進步需要堅韌意志力」的迷思,建立親切感,降低讀者學習新方法的心理門檻。 本書以作者的個人與閱讀經驗為出發點,篇章的巧妙連接十分重要,不然容易給予讀者零碎的感覺。全書將作者研習而來的筆記分為七章,並依照人生中重要的維度(如時間、健康、金錢等)組織內容,每一章以短小分段建構,讓讀者能快速抓住重點甚至按需選讀,增強實用性。在每章中,每一篇文並沒有採用傳統的數字作開篇,而是用符號作為區隔。在每篇文的結尾與下一篇的開首段落中,都會以一個放大了的關鍵詞作為點題,視為承先啟後的趣味性連接。 這本書的核心在於顛覆我們對進步的既定印象:進步不需要超人的意志力,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並持續實踐。書中刻意保留不同觀點間的矛盾與衝突,讓讀者自行反思並提取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強調以下幾個重要思想: ⸺《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作者:米哈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著作】《青春是一朵西蘭花⸺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生活學指南2》🥦作者:米哈定價:$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
俗語有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香港兒童文學之父」何紫卻因童年創傷自醒,長大後憑藉自身努力與學習投身出版,以文字滋養別人的童年。 何紫生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小時候經歷戰亂,大炮亂轟、屍橫遍野的場面屢見不鮮,直至八歲才正式踏入校園生活。因為家境貧困,何紫無緣接受高等教育,早早便投身社會自食其力。在《兒童報》任職編輯時,何紫亦會在業餘時間撰寫專欄故事。他首次用筆名「何紫」在《華僑日報》發表的兒童小說,憑藉幽默的筆觸與感人的情節擄獲大量兒童粉絲,最終把小說合集出版,從此在兒童文學上筆耕不斷,畢生合共出版近千種兒童讀物。 「何紫一生致力於實踐抱負,以文學為兒童、青少年作真善美的嚮導。這是我作為女兒對他最深切的敬佩!」今期《讀書雜誌》,我們幸得何紫女兒何紫薇親自撰文,帶領我們回顧其父親的出版成就與精彩一生。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黎紫書:我希望我的作品活得比我長
(本文根據黎紫書在2025BIBF書展上的主題演講整理而成,樊金鳳整理,轉載自公眾號:文藝報1949) 每次在馬來西亞境外談馬華文學,我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怎樣談論才不會顯得太過悲情。我不想像祥林嫂一樣反復傾訴我們多慘。許多人不知道在馬來西亞用中文寫作是多麼委屈的一件事情,我不想成為這樣一個人。然而每次說起我心裏還是覺得有一點悲哀的。 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一個經濟學者,他是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一個負責人。有天他在飛機上讀《流俗地》,剛好被坐他身旁的一個女孩看到,女孩說這個作者她認識,還把我的電郵地址給了他。經濟學家用電郵聯繫了我,很興奮地說要來拜訪我。我還記得他第二天就要飛往美國,在此之前專門來了怡保一趟,坐火車來找我,然後我們兩個談了一個小時。分手之前他說今天到怡保,他以為只要隨便在路上問一個人,黎紫書你認識嗎?路人就可以幫他找到我。我說你想得美,你就算是走進書店裏問,你知道黎紫書嗎?他們也會告訴你,什麼黎紫書?我們書店裏沒有這本書。所以,當大家在讀《流俗地》,看到黎紫書最近好像很火這樣一個現象的時候,事實上在我的老家,我什麼也不是,也就是一個用中文創作的人。 在馬來西亞這個地方出生、成長、寫作,這麼多年,我習慣了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我自己的處境。在這裏,你選擇寫作是因為你喜歡寫作,你選擇中文是因為你熱愛中文,是無怨無悔的。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你的整個人生會充滿痛苦,你會埋怨說為什麼我們沒有讀者,為什麼沒有人要出版我的書,為什麼沒有發表的園地。得到馬來西亞境外中文世界的認可這個事情,在我們當初立志成為作家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我居然在年過半百的時候,有一天被邀請到BIBF這種大型書展的現場來分享馬華文學。 在談馬華文學的時候,“汪洋中的一條船”,我想到了這個題目。即便到今天我看起來有點“風光”了,可是只要想到我作為一個馬華作家的處境,我還是感覺自己是在一片很大的汪洋裏面漂浮著的一艘小小的船,有一種孤獨又無助的感覺。遇到風浪是必然會有的事情,可是你不知道會是什麼時候,可能一個浪就把你打沉掉了,要隨時做好這樣的準備。作為一個馬來西亞華文作家,我知道自己的創作生涯必然是困難的,在這樣的困難裏面創作出來的作品,我希望它能夠活得比我長。 像《流俗地》這樣的作品,它雖然算不上爆款,可是出版了好幾年,一直賣得不錯。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欣慰,這就是我希望看到的作品應該有的樣子,它擁有很頑強的生命,它一定要活得長長久久。可能下一代讀者已經忘記黎紫書這個人,但是讀過《流俗地》,喜歡《流俗地》,這對我來說是比個人更重要的事情。 我在努力阻止自己進入悲情模式,那麼就說一些好消息。聽說因為黎紫書的關係,這兩年開始有一些中國大陸的出版社在接洽馬來西亞的華文作者,繼黎紫書之後會有更多的馬華作家的作品在中國大陸出版。我對這個事情當然感到很高興,心裏有些暗爽,覺得“你看你看,我為馬華文學打開了一條通往中國的路”,雖然這是一條新的小的路,然而這個事情是我們馬華作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也是因為《流俗地》的關係,我覺得自己在中國有了小小的影響力,每一次只要有機會,我都覺得自己不只是一個馬華作家,而是代表著馬華作家群體,我就希望自己能為馬華文學做點什麼。比如去年中國有一個訪問團,一些作家來到馬來西亞交流,我也參加了,當時出席的還有一些刊物主編和學者,我在活動中提議如果中國辦一個文學獎,可以讓馬華作者也參加就太好了,可以讓馬來西亞的華語作家與中國的作家同台競技。因為在馬來西亞,我們這麼小的一群馬華寫作人要被這個世界看到,就得自己主動出擊,要找到每一個機會,不然這個世界不會主動把offer和機會給你的。 我過去參加過很多文學獎,最初就是通過得獎而引起關注的。以前年輕的時候去參加文學獎,每一次得獎之後都是見牙不見眼的,笑得很開心。直到有一次在一個頒獎禮上拿到三個大獎,我發現我手上捧著三個很重的獎盃,可是臉上的笑容已經沒有了,那時候我發現原來文學獎已經不可以在某種方面給我獎勵與認可了,或者說文學獎對我已經沒有作用了,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從此不再為文學獎而寫作。 在下了這樣的決心以後,我才寫出了《流俗地》。按我的性子,我知道《流俗地》這部作品拿不到獎,它沒有那麼宏大的東西,沒有批判性的東西,或者說沒有所謂思考性的東西。當我決定不再參加文學獎評選以後,我就可以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可以很誠實地寫自己想說的,用自己覺得最適合的方法寫,不管它得不得獎。誠實地面對自己,才有了《流俗地》。 《流俗地》是按自己的心意寫的作品,在文學界快30年的經驗,我當然知道這個作品跟大家熟知的馬華文學不一樣,過去我們幾乎所有馬華作者都是文學獎出身,我們已經習慣了寫“得獎體”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會強調馬華文學自己的色彩和獨特性,我們要寫雨林、大象、猴子,因為具有馬來西亞風格。可是一個作家,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作家,能夠做到即使在處理著跟他人一樣的生活經驗時,依然可以寫出自己的獨特性。《流俗地》裏面這些人的生活,這些語言,他們不過是華人社會一群最普通不過的底層人,他們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馬來西亞還是在中國大陸。可是,他人不會寫出《流俗地》這樣的小說,當我們擁有這樣的自信時,馬華文學才是真正強大起來的時候。 雖然懷著這樣的自信,但我依然沒有想到,這個作品居然在讀者當中引起了反響。《流俗地》能有今天的成績,一方面是因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盡心盡力的推薦,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在讀者,讀者認可這個作品,並且是口耳相傳的。一個讀者推薦另一個讀者,如此下去,才讓《流俗地》有這樣持久的生命力,這讓我非常感動。 作為一個馬華作者,一條在汪洋中漂泊的小船,以為自己是孤單的,可是沒有想到能夠遇上這樣一群人,遇上這艘很大的、站滿了讀者的大船,它可以讓你靠一靠、可以拉你一把。這就是我的馬華文學,謝謝你們用一顆顆熱忱的心接納了我,謝謝你們讓我的這條小船不再孤單。 《流俗地》作者:黎紫書頁數:416面尺寸:140 × 20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潮汕家譜與人物塑造——讀陳崇正長篇小説《歸潮》
小說《歸潮》由陳崇正所著,當中講述潮州子民出洋過番,一代又一代的冒險故事。長達一百年、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如何體現出潮汕文化的精粹?青年作家侯磊在《歸潮》的書評中如此評論: 「在家譜型的人物關係、『今—古—今』的結構和『歸潮』的主旨上,《歸潮》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潮汕文化是個天然的『冰箱』,它保存了許多中華大地上曾經有過,但現在漸漸消失的細節,更始終執著於中國人的家族觀念與家國情懷,這些觀念在生活中的落腳點,就是潮汕地區遍佈的家譜、祠堂、祖墳等宗族文化。祠堂既是最為隆重的祭祀場所,平日裏又可以打麻將或抽水煙,看到先人的牌位,會讓人感到他們從未遠去。而《歸潮》,就是這樣一部讓先人從未遠去的小說。」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