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葛亮教授憑長篇小說《燕食記》獲頒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第十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頒獎典禮於今日(11月22日)在尖沙咀馬哥孛羅香港酒店舉行。由香港作家葛亮教授所著的《燕食記》榮獲首獎,葛亮教授應邀出席並領取首獎獎座。

典禮期間,大會安排葛亮教授與第九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主──陳冠中先生,以「卻看嶺南風日好:粵港敘事與歷史書寫」為題進行作家對談,深入探討粵港敘事與歷史書寫。「學習一門語言,其實也是一種文化體驗的過程」,《燕食記》一書運用大量粵語、粵俚,發揮了葛亮他在香港生活的豐富養分。

葛亮教授的「家國三部曲」,由《朱雀》、《北鳶》到《燕食記》,創作功力越發成熟,敘事亦轉移至嶺南粵港的位置。今年他於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靈隱》,正式開展「南方圖志」的小說系列,系列重點書寫嶺南文化,自省長年居港的體悟與情感。

每兩年一屆的「紅樓夢獎:全球華文長篇小說獎」由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主辦,通過獎勵已出版的優秀華文長篇小說,提高世界華文小說水平。今次獎座取名「歲月難留」,由香港藝術家李康生設計,利用樹木的紋路、年輪,注入鎏金,表現《燕食記》的歷史書寫,字字如歲月似金,滲入世人生命之中。

再次祝賀葛亮教授獲獎,期盼葛教授未來寫作上機杼一家,創作更多別出心裁的香港故事!


《燕食記》
作者:葛亮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頁數:488頁
定價:港幣138元
詳情及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為何古人譽茶為「百草之英」?
「百草之英」,意指植物界的菁華,茶能得如此美譽,是因為茶以葉為質,卻具有草、花、木、藥、果實、乳各式之香。茶香不但具有主調,更隨主調帶有各種副調,如新採鐵觀音常以蘭花香為主調,青草、蒼木、樹脂為副調。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薦】流俗地——盲女銀霞的錫都浮世繪
《流俗地》面世後收穫文學界衆多好評,乃至被譽為「馬華文學里程碑」。小説以馬來西亞錫都(怡保)為背景、盲女古銀霞的成長故事為主線,勾勒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至2018年間馬來西亞市井小民的悲歡離合。作者用近於散文式的寫作,以每一個小標題充當一根根天然絲綫,將故事結構成一幅複雜而堅韌的網格經緯圖。 錫都巷陌間的生命之歌 《流俗地》的藝術成就直接地體現在作者對市井人物的塑造上。盲女銀霞雖雙目失明,卻擁有過人的聽覺與記憶力,她能夠背下整個錫都的街巷佈局,後來成爲電召德士電台的「電台之光」。銀霞與兩位髮小——善良懦弱的華人細輝和聰慧開朗的印度裔拉祖,三人間跨越種族與身體局限的友情,成為貫穿全書的情感主線。 小說中的人物網絡遠不止於此:銀霞的母親梁金妹終日編織網兜,堅韌地維持生計;蕙蘭堅守對失蹤丈夫大輝的感情,獨自撫養女兒;蓮珠從寄人籬下到躋身上流社會;馬票嫂憑藉膽識改變命運……這些女性形象所展現出來的豐富人性與情感濃度,構成了小說的核心魅力。 黑暗中的窺視與視覺的廢墟 《流俗地》在敘事上的最大創新,莫過於通過盲女銀霞的「視角」。銀霞雖眼不能見,卻憑藉超凡的聽覺、嗅覺和記憶力,感知著錫都的人情百態。正如文學評論家、南京大學劉俊教授所指出的,「黑暗」一直是黎紫書小說中的重要元素。但在《流俗地》中,黑暗不再僅僅是暴戾、壓抑的「黑暗之心」,而是轉化為一種洞察世界的獨特方式。 與此形成張力的,是小說近乎全知的敘述視角。王德威先生將這種張力稱為「視覺的廢墟」——寫實主義信條與全知失能之間的辯證。我們看能看或想看的,那看不見的都被籠統地歸類為黑暗。事實上,我們都在視覺的廢墟摸索,揣摩真相而終究不可得。另一方面,銀霞的盲,也使得小說中對聲音、氣味等非視覺感官的描寫格外豐富,呈現了一個更加立體亦可能更加真實的世界。 《流俗地》作者:黎紫書頁數:416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仍然要閱讀?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作者:曾卓然頁數:264頁開度:130 × 190 mm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當歷史成為「迷題」,我們如何用文學繼續追問?
1949年4月6日凌晨,200多位台灣學生被軍警直接逮捕,他們被控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罪名。事件發生後,學校在政府督導下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審核學生資格,被除名的學生多達36名,被補學生陸續被起訴或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校園的校風轉趨保守,學術自由深受反共教育干預,白色恐怖在校園蔓延,史稱「四六事件」。 若不惜憾事只成為過去,我們又該如何追憶下去,讓世人記住歷史? 「其實,我之所寫,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理念,而是現實存在但以前不能談,一般人也不知道的一段台灣史而已。我之所以會一直寫它,當然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情,更因為它對台灣社會以及兩岸關係的今天或者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以史為鑒的意義,因此希望有更多關心台灣問題終極解決的人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來理解它的意義。」 ——藍博洲,輯錄自《台北戀人》港版自序 由台灣作家藍博洲所著的長篇小說《台北戀人》,在多年蒐集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寫成。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一位老婦人從北京回到台灣,逐一探訪當事人,尋找五十年前失蹤的戀人,揭開四六學運前後的塵封記憶。而在輔線中,九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發起了解禁平反運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白色恐怖下的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戀人》作者:藍博洲頁數:440頁開度:140 x 200 mm定價:港幣14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向田邦子,日本著名編劇及小說家,二十年間創作超過一萬套電視劇及廣播劇劇本,曾被作家新井一二三稱為「日本的張愛玲」。直至今天,向田邦子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國民作家」,她的劇本及文學作品仍被持續出版、展出及翻拍。向田邦子的文字,如何令一代又一代的文學人為之着迷? 向田邦子筆下的作品,可說是她現實生活的寫照,其經典劇作《宛如阿修羅》可見一斑:家中四個女兒偶然發現父親出軌,卻因為各自的秘密無法逼迫父親斬斷關係;母親其實一早知悉丈夫出軌,只是為維繫家庭才默默忍受。故事中傳統的家庭模式,如同昭和時期大多數的日本家庭:父親是位上班族、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獨力照顧家中數個孩子。這不但是個人的生活經歷,更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回憶。 1976年,向田邦子從編劇轉型為作家,以自身經歷為創作靈感,揭露一個個電視劇之外、深藏於日常的真實故事,其代表作《父親的道歉信》被收入日本的國語課、短篇小說集《回憶・撲克牌》更贏得直木獎。不論是編劇還是文學創作時期,向田邦子的文字處處真實,引起無數人對家庭、童年與日常的共鳴。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東瀛書話」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