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時代,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閱讀依然是大眾喜愛的一種方式去探索和理解世界。

平時聽開「五夜講場──歷史係咁話」、「一分鐘閱讀」同「藝文在線等」嘅大家,聽曾卓然講就聽得多,不如今次讀吓由佢所寫嘅新書《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 分為「文學與鄉情」、「文藝與視界」和「歷史與世情」三部分,凝聚作者閱讀文學、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的經驗與心得
  • 萬事起頭難,作者特選「推薦書單」,唔會再唔知睇咩好!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者:曾卓然
頁數:232頁
定價:$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回到現實:金庸武俠小說世界的名山大川
金庸的武俠小說世界裏,出現過無數壯觀的名山大川,你到訪過幾多個? 金庸的武俠世界,縱橫東西南北,甚至跨出國門。從西域崑崙山到東海桃花島,從江南水鄉到塞北荒漠,從太平洋孤島到中亞古國。翻開地圖,我們會驚歎金庸的江湖世界跨越極廣極深,一眼萬里,驚艷世人。 《金庸小說裏的中國地理》作者:邱逸、顏宇翔頁數:248頁定價:$9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銀髮樂活:「五感之下」,細味生活
近年,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邊廂,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後,嘗試以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充實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 樂活為人,亦為己。退休後與職場斷開連接的銀髮族,如何與都市建立新的聯繫?第十五期《讀書雜誌》回到人生的起點,以幼兒教育裡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為題,了解銀髮族的樂活方式,看看香港這座城市,如何擁抱慢慢變老的他們。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Swing(劉先穎)在2018年開設長者時裝品牌「縫補寶康健服裝」,其服飾從款式、材質到穿脫的簡易程度都是為長者量身打造,希望他們能在穿上美觀實用的衣飾後重拾自信。 「聽」尋知音人:年屆七十的Ann 姐(梁淑卿)退休後重返校園學習古箏,其後加入「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的中樂團演奏,最近開始協助導師指導其他同學,未來仍會繼續學習,挑戰自己。 「嗅」出不妥當:六十五歲的Philip(韋寶華)在疫情期間創立社區服務公司「小修繕,大意義」,幫助長者解決家居小問題。截止現時為止,Philip已招募過百名義工,並成功協助逾五百位長者。 「觸」碰心靈:瑜伽導師Fay(鄭詠霏)去年創立自己的瑜伽工作室Diva Yoga Studio,並為長者度身訂造「齡活瑜伽」訓練課程,幫助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培養運動習慣,循序漸進改善痛症,保養身體。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今期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經典中秋詞《水調歌頭》是如何誕生的?
出自蘇軾《水調歌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到今時今日依然是中秋節的經典名句。到底蘇軾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首「中秋詞」?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幻念」
《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本充滿怪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的49則故事都與過去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著雷同的氣息,讓我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這些怪奇故事或傳聞,都是從哪一刻開始被記載、被轉述的?或許所有事物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明物」,默默地觀察記錄著。而每個人的日常,又會否成為滋生怪奇的養份?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眼睛圖像作為默默觀察外界的意象,想像它會從每個人的言傳、傷痛或精神背後等層面進行窺探。藉此透過封面及扉頁插畫呼應書內各個同樣由過往資訊所形成的怪奇故事。書名的英文字體特意選用了原型為19世紀德國畫家Otto Eckmann (1865-1902)所創作的Eckmann Schrift,以強烈怪誕及極具生命力的字型詮釋作者創新的寫作風格,在作為書名的同時亦化為視覺符號的一部份,塑造出奇異玄幻的獨特氛圍。 配合夜光油墨的運用,封面在漆黑中構成會被讀者發現的夜光眼睛,同時亦化作藏於書內的「觀察者」,暗地裡從你的書枱或書架上窺探著,到了白天才再次匿藏起來。透過這種被發現的窺探,反饋我們身上發生的日常事,或許就是各式各樣怪奇故事的原點,正如法國作家昆德拉所說:「一切事物」將是一個「無限重複下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2024年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最佳封面設計50強作者:米哈頁數:336頁開度:128 x 188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中秋節,食咩好?
中秋佳餚多不勝數。吃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而且在蒸煮烹調下不失健康,又能保持口感鮮美,因此蒸魚是不少家庭中秋必備的過節佳餚。對於蒸魚,坊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迷思,當中以「蒸魚一定要鮮魚」為首。飲食專欄作家鄒芷茵在新著《讀食手記》中,便分享了自己過節時用急凍魚烹調白酒蒸比目魚 的經驗和心得: 「在中式節日,還是能希望吃到蒸魚。中年以後,我大多會在晚飯後才出門買食材。這個時段的顧客很少;但食材的種類,尤其是鮮魚、鮮肉的種類,比顧客更少。吃凍肉的日子,便越來越多了。 『要吃蒸魚,必用鮮魚』是很多香港人的想法。上海作家葉靈鳳曾在《香港方物志》之〈香港的海鮮〉裏提到,香港的『海鮮』不是泛指所有海產,而多指魚、蝦,甚至只有魚;而且『吃海鮮』最好是用鮮魚來『清蒸』。 葉靈鳳亦在〈香港的海鮮〉提到『七日鮮』、『龍脷』這兩種比目魚,是當時香港漁業行家公認為最上品的魚鮮,因其肉『非常嫩滑細膩』。我們現在廣東清蒸所用的比目魚,如撻沙、多寶魚通常是中小體型,以便原條清蒸。 沒鮮魚可清蒸的話,其實還可以試試西式蒸焗。西式蒸焗不會隔水來蒸,也不會水煮;只靠少許白酒和蔬菜本身的水分,做出蒸的效果。不同廣東清蒸的薑、葱;西式蒸焗多配新鮮香草,如蒔蘿、檸檬草和番荽。蔬菜要選水分較多、不易變色的。這種蒸魚,可以做成鍋菜,一鍋已很豐富。白酒香氣清新怡人,配搭香草來蒸焗魚肉,就算是急凍海產,也能吃出鮮味。」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蒸魚。 《讀食手記》 鄒芷茵 著故事集文學、文化和飲食於一身,窺見不同時代和地方的飲食風貌書中附記40篇食譜,讀者可沿着文字,煮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