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歸君國》仔細探討1941年11月抵港的『C部隊』經歷。近2,000人的C部隊在香港傷亡慘重,在其後三年零八個月的戰俘經歷中更受盡磨難。《榮歸君國》引用多年來蒐集的口述和個人資料,探討戰爭和戰俘經歷對這批加拿大官兵的長遠影響,以及他們爭取認可及紀念戰友的歷程。這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香港和加拿大歷史、以及戰爭對人的傷害均有深刻的描寫,即使對這段歷史熟悉的讀者,亦能在書中發現罕有的史料。」——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鄺智文博士

1941年11月,接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到港支援抵擋日軍。為期十八天的香港保衛戰,造成了二百九十名加拿大官兵陣亡,其中包括羅遜准將。衛港加軍戰俘的故事,既折射出人性的光輝,也毫無保留地呈現了戰爭的可怕及對人性的殺傷力。

加拿大軍團進駐的深水埗軍營,在香港淪陷期間,改為深水埗戰俘營,出自《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
當宗主國英國向德國宣戰,加拿大自動成為參戰國的一員,出自《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

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重塑加拿大官兵如何被牽扯進香港戰役,並關注戰爭結束後生還的加拿大官兵的生活,闡述戰爭對軍人所造成的身體和心理的創傷。

點擊圖片線上購買
點擊圖片線上購買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
作者:周家建
頁數:320
開度:168 mm × 230 mm
定價:港幣128元


相關著作

《孤獨前哨:再論一九四一年香港戰役》
作者:鄺智文、蔡耀倫
頁數:464
開度:168 mm × 230 mm
定價:港幣21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
「魚有魚味,雞有雞味。」除了味道,食物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討論?相信不少人對中華八大菜系都耳熟能詳,包括川菜、粵菜、湘菜……等,雖然港式美食不包含其中,卻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然而不少港式美食誕生的背後,也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甚有關聯。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
《藝林》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的娛樂雜誌,當中刊登有不少與粵劇或伶人相關的報道,是今天研究香港粵劇史的重要材料。然而,這樣一批「有年份」的材料都設有一定借閱門檻,讀者若想仔細披覽,大多只能望門興嘆。本書編訂者朱少璋本着「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在掌握八十六期《藝林》(佔館藏總數97.7%)中披揀出伶星相關的文字,使珍罕材料得以流通,儼然為廣大戲迷及粵劇研究者大開方便之門。 書中所收材料不限於「伶星」,其外延尚及於與伶星相關的編劇、導演、戲班劇團及同人組織。當中,不乏粵劇發展史中的重要資料,例如《藝林》第11期「陳錦棠組錦添花男女劇團」一文,準確提供了「錦添花」的成立時間、組班初衷、理念、計劃及財源,為這粵劇名班勾勒出清晰的創建背景。 出於娛樂雜誌的性質,《藝林》的內容和文筆大多生動吸引,比方〈任劍輝弄出笑話〉一文詳述「戲迷情人」因睇拍戲而驚動差館的滑稽喜劇;〈新馬師曾撃倒謝醒儂〉、〈謝醒儂擊敗新馬師曾〉兩文連載新馬師曾與謝醒儂兩度約戰桌球的勝負經過。這些軼事為讀者展現昔日伶星在走出氍毹之外、脫去戲服之後的真實形象,親切而有溫度。 《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編訂:朱少璋頁數:528頁開度:170 × 240 mm定價:港幣2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星島日報】《霓虹艷色》看手稿重拾歷史中的霓虹街頭
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冰室、茶餐廳有甚麼特色?圖文並茂,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
Skip to content
【HK01】魯金掌故聊不完!《香港社會掌故叢談》宏觀香港社會長成
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探索,一快一慢的結合,衍生出一本《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細說香港社會成長的流動與變化。香港著名掌故大家魯金(1924-1995),致力擴闊香港掌故的談論空間和可能……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