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上的歷史風景。

你知道香港有多少條天橋嗎?根據路政署2022年的數字,香港有超過一千條行人天橋,是名副其實的「千橋之城」。香港的天橋建造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3年,當年落成的奧運橋(即銅鑼灣禮頓道天橋)是全港首條行人天橋,沒有上蓋的設計,是香港早期的天橋特徵。後來人們以行人天橋接駁大廈,「有蓋天橋」才變得普及。

信報報導全文

隨着八十年代東區走廊通車,塞車問題紓緩漸漸,一些行人天橋使用率低,取而代之成為無家者的聚居地點。這些行人天橋陸續因着種種原因遭到清拆,包括位於北角英皇道與深水埗昌新里的行人天橋。

你有試過迷失在商場和天橋的迷宮陣裡嗎?隨着八十年代後新市鎮的發展,行人天橋成為連接各大商場甚至整個社區的通行脈絡。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荃灣,由荃灣步行至荃灣西,當中少不免橫跨數條行人天橋。行人天橋的作用是連結,突破原先的距離限制;但何解當天橋愈起愈多,人和人、人和社區的關係卻依然疏離?

《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兩位作者胡漢傑和陳智峰從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的角度探索香港的天橋網規劃和設計,反思其優劣、行人使用習慣、與社區的關係,並借鑒外地成功的天橋案例,寄願改善香港以至世界的街道行人環境。


《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
作者:胡漢傑、陳智峰 
出版日期:2022年7月
定價:$25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2024年金點設計獎結果出爐!
《與設計對話:香港三聯書籍設計七十五年(1948-2023)》和《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榮獲2024年「金點設計獎標章」!
Skip to content
【星島日報】《霓虹艷色》看手稿重拾歷史中的霓虹街頭
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西餐廳、冰室、茶餐廳有甚麼特色?圖文並茂,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
Skip to content
【屋邨軼聞】曾被「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身原來是墳場用地?
1975年,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到訪位於何文田的愛民邨,小孩為女皇獻花的一幕成為一時佳話。除此之外,愛民邨還開創了不少屋邨建設的先河:裝有公共天線系統、設中央空調屋邨商場、首創「冬菇亭」熟食中心、設有兩房一廳室內間隔等,設施齊全、內外兼備,因此有「九龍模範邨」之稱,十分「威水」。 殊不知在成為「女皇駕臨的模範屋邨」前,愛民邨曾被作為墳場用地。1910年代,何文田曾被闢作印度墳場,更一度成為廣華醫院安葬天花死者的地方。二戰後香港人口劇增,政府才將何文田列為核准徙置區。1968年初,政府批准屋建會興建愛民邨。經過數年努力後,愛民邨從墳場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環境優美、自給自足的小市鎮。 戰後人口急升,政府為應付市民住屋需求大興土木,從此拉開了香港公營房屋發展的帷幕。由黃家樑老師、陳志華教授及黃朗懷先生合著的《宜家港公屋》精選約30個具標誌性的屋邨,縷述箇中的興建過程及其社區影響,並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圖片,生動再現了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之路。 《宜家港公屋》作者:黃家樑、陳志華、黃朗懷頁數:344頁尺寸:150 × 210 mm定價:$15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明報】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從明信片映照的,是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浮光掠影的定格。 由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所著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入逾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以至彩色圖景,詮釋這些異常珍貴的小幅背後,城市建築以至自然山海的發展變化。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頁數:216頁定價:$17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從暗淡到絢爛:以照片作為媒介,觀察港島百年變幻
你心目中最美的香港照片,是黑白世界、經人手塗染的,還是自然流露的原色? 錄影技術未發明普及以前,除了文字和繪圖,拍照也是記錄歷史的途徑。透過一張張照片,社會的變遷躍然「紙」上,後人研究一座建築、或街景、或風俗的遺存狀態,對比一下照片便可知曉,近年不少社交平台專頁發佈的本地今昔相片對照亦大受歡迎。但除了影頭下的景物,構圖、拍攝器材等統統都可以是研究城市變化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