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個高掛在老店門前的手寫書法字招牌,可說是香港街道上的一抹獨特風景。可惜隨著老店的消失和建築物條例的限制下,這些書法字招牌買少見少。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全文推薦

傳統書法不只限於「紙筆墨」的呈現,在我們走在平日出出入入的街道,隨處可找到書法字的蹤跡。書法裡的五大書體「篆隸楷行草」各有特色,而香港店舖招牌大多使用的「北魏楷書」,從上環水坑口街的「有記合」開始,沿著皇后大道西一直前行,途徑的「光昌燕窩行」、「公和玻璃鏡器」、「隆昌行」及「祥興茶行」等招牌大字,均出自書法家區建公之手,儼如「書法一條街」。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雖然部分店家早已忘記當年幫忙題字的書法家是誰,店鋪也隨著時代有著或多或少的改變,但這些書法招牌卻定格了流逝的歷史,即使經歷幾十年的風吹雨打,早已掉漆或現出生銹的痕跡,「金漆招牌」的份量感仍是無可取代。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圖片取自Being Hong Kong Facebook專頁

除了影像,我們還可以透過甚麼方式去保留這道獨一無二的城市風貌?

鍾情書法的設計師黃宣游與其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從多方面詳盡記錄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四位香港著名書法家的生平事蹟,並將他們的書法作品收錄成《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一書,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
黃宣游 著
開度:150mm x 300mm,配備精裝書盒
定價:$980
(影片中銀色書盒的為預購限定,公開發售的為黑色書盒)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明報】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
「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從明信片映照的,是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浮光掠影的定格。 由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所著的《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收入逾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明信片,由黑白影像以至彩色圖景,詮釋這些異常珍貴的小幅背後,城市建築以至自然山海的發展變化。 《從暗淡到絢爛:看得見的港島故事》作者:張順光、陳照明、譚家齊頁數:216頁定價:$17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江墨跡:被忽視的視覺文化
香港,是世界上應用漢字書法藝術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之一。除了大家現在常說的街道招牌,書法應用到我們生活每一個層面:包括卡片、招牌、廣告、包裝、墓誌銘等,是日常可見卻往往被忽視的視覺文化。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的作者黃宣游和他的團隊在疫情期間,用四年時間走訪各地,探訪上世紀四大商業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足跡,將他們的作品和生平故事集結成冊,讓這一獨特的香港視覺文化得以傳承下去。一半篇幅紀錄書法不同層面的應用及人物故事,配搭另一半內容則是作品及拓本集。一套四冊書籍詳細記載上世紀書法應用的歷史進程。
Skip to content
【HK01】《築覺》作者許允恆:家已經變成一個大家不想停留的地方
香港建築真的只得高樓大廈?《築覺》系列作者建築遊人(許允恆 Simon)是資深建築師,在這次訪問中雖然提到香港的住所建築隨着早年樓價暴升而失去「以人為本」的精神,但在這個垂直城市裡,亦有不少他認為值得欣賞的建築,例如依山而建,劇場設計成扇形拉近觀眾和舞台距離的高山劇場。
Skip to content
【HK01】留不住的城市美學,該如何傳承下去?
隨著建築條例實施,香港書法招牌逐一被拆,標誌性的城市景觀不復從前,盛極一時的書法美學會否殊途同歸? 《香江墨跡》作者黃宣游在HK01訪問提及書法是一種嚴謹的藝術,要書寫大字尤其困難,故書法招牌的生命力是無法復刻的。 HK01完整報導 「墨跡」團隊經四年時間研究及訪談,將香港四位著名書法家:區建公、謝熙、卓少衡及黎一鳴的生平資料及書法作品輯錄成書《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用學術形式存記香港書法美學。 《香江墨跡——構築香港的書法》作者:黃宣游頁數:720頁(4本合計)開度:150mm x 300mm定價:港幣980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逐漸消逝的霓虹燈色,該如何流傳下去?
一說到香港街道,最具標誌性的莫過於在霓虹招牌映照下五光十色的街景。然而隨着霓虹產業的式微和建築物條例的修訂,街上的霓虹燈招牌數目越來越少,以往熟悉的街道風光變得陌生起來。《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作者郭斯恆走進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有限公司採訪後,再次與其學術團隊展開研究,以「霓虹招牌手稿」為題側面探討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飲食文化,並將接受採訪對象捐贈所得的二百多張食肆的霓虹招牌手稿輯錄成《霓虹艷色——餐飲招牌手稿視覺記錄》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