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隱形之光:看得見的清潔工,看不見的價值
1886年,美國芝加哥數萬名工人罷工遊行,要求8小時工作制,可惜他們的訴求不獲接納,維權運動最終更釀成流血慘案。3年後,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次維權運動,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常言道「職業無分貴賤」,從事不同工作的人都應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現實又真的是這樣嗎?「香港的清潔工友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判制度、社會偏見、最低工資、潔淨服務商品化、欠缺恰切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在香港,不少清潔工友面臨在職貧窮,主要是因為每幾年便需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即使多年來為同一間公司勞力,都只能依靠最低工資的升幅獲得加薪。 除了缺乏勞工保障外,清潔工往往被大眾貼上標籤,甚至連清潔工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是厭惡性行業:「除了物理上的骯髒感外,社會文化的偏見也是貶低清潔工價值的主因。從事清潔工的人往往是邊緣群體,包括貧窮的新移民、婦女及長者等。環境清潔與否的能見度很高,如果做得不夠完善,上司要監控、施壓就很容易,精神壓力亦屬於清潔工必須承受的勞動成本。」 公廁清潔、屋邨清潔、防治蟲鼠……事實上,清潔工的工作並非只有「倒垃圾」,他們照顧了整個城市的潔淨工作,維持你和我的日常。去年,明愛勞動友善社區計劃的團隊訪問了12位來自不同工種的清潔工友,並將他們工作時的甜酸苦辣集結成《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一書,希望透過文字呼喚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福利及健康的關注。 《隱形之光——十二位清潔工友的故事》明愛青少年及社區服務、明愛社區發展服務 著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72頁定價:港幣178元按此線上購買
夏目漱石曾經來過香港?
夏目漱石曾經來過香港?今日遊客必撘的天星小輪和山頂纜車,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已是外地旅客趨之若鶩的旅遊景點,連被尊稱為日本國民大作家的夏目漱石亦不例外。1900年9月,夏目漱石遠赴倫敦研究英語教育法,途中曾短暫停留香港兩三日。到埗的第一天,他便乘撘天星小輪欣賞維港夜景;第二天則和友人共乘山頂纜車,飽覽山下景致。
《爸爸》電影原型:恐懼,有可能止於了解嗎?
1982年6月長沙灣元州邨,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多年的28歲男子,因沒有按時覆診和服藥而病情復發,殺害家中母親和妹妹後繼而用刀傷及邨內幼稚園多名師生,最終引致6死44傷,當中4名死者是小童。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精神科PFU (Priority Follow Up)的制度因而誕生:經醫生劃分有暴力傾向的病人,要強制覆診,出院的話亦要經多重程序,以防範暴力事件於未然。
入廟拜神之外的故事
入廟唔一定只係拜神!佛誕不少寺廟都會舉行相關浴佛活動,而大概最多人關心的,大概還是隨之而來的假期吧!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除了佛教寺廟,同時有很多宗教神明,隨著不同時期一波波的移民在港落地生根,例如和佛祖在農曆生日同一天的譚公,便是源於惠洲,再由遷徒的漁民帶到香港。
葛亮教授長篇小說《燕食記》獲頒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
葛亮教授的「家國三部曲」,由《朱雀》、《北鳶》到《燕食記》,創作功力越發成熟,敘事亦轉移至嶺南粵港的位置。今年他於香港三聯書店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靈隱》,正式開展「南方圖志」的小說系列,系列重點書寫嶺南文化,自省長年居港的體悟與情感。
《香港飲食遊蹤》香港教育城第21屆十本好讀榮獲兩獎
香港教育城第21屆十本好讀得獎結果揭曉,恭喜《香港飲食遊蹤》榮獲中學組「教師推薦好讀第1位」及「中學生最愛書籍第7位」!《香港飲食遊蹤》的其中兩位作者黃家樑、黃朗懷出席香港教育城第21屆十本好讀頒獎典禮,親身領獎。 作者之一黃家樑對於著作得獎表示榮幸:「感謝主辦單位香港教育城對這本書的肯定,感謝支持和投票給這本書的師生及評委。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要為香港的舊式食肆,為香港飲食歷史和典故,為香港人喜歡的美食,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留下歷史紀錄,做一些分析整理的工作。希望大家在閱讀好書之餘,不忘『飲飲食食』,繼續支持香港的舊式食肆;在品嚐美食的同時,認識中西美食的歷史流變,認識香港歷史和文化遺產。」
《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榮獲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香港造字匠「衝」出香港! 恭喜《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在ADC 103rd Annual Awards裡獲得出版物設計的優異獎!ADC Annual Awards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設計行業獎項,旨在表彰各個找設計界別的優秀作品。 去年出版的《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透過書封和裝幀印刷上的設計巧思,讓書籍不再只是傳遞資訊的媒介,而是成為訊息本體的一部份。書封以簡潔的幾何色塊構成「字」與「Type」的主視覺元素,並利用燙黑工藝精準印落在橫跨書體的網格上,與書題及字體設計過程互相呼應。書殻的粗黑輪廓線條配上以各設計師字體作品構成的過渡分頁,突顯出中文字體獨有的厚重美感。 ───《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作者:郭斯恆書籍設計:姚國豪責任編輯:李宇汶出版日期:2024年11月頁數:384頁定價:港幣31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原來川菜不是一直都辣?
原來川菜不是一直都辣? 「麻辣鮮香、複合重油」是川菜的標誌性特色,殊不知川菜的「辣」原來在清末民初才初成雛形。 辣椒,起源於美洲,在明末時才傳入中國,出現在四川至今僅僅二百多年歷史。此前川菜的調味料主要為花椒和蜀薑,並以燉、煮、蒸為主,所以只帶有明顯的麻味和甜味,幾乎沒有辣味。 辣椒在初傳入浙江時,僅被視為觀賞性植物。後來,人們發現辣椒可以代替茱萸、胡椒等本土辛辣用料作為調味品。與此同時,居住在湖南、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的居民普遍流行「食辣可以『袪濕』、辣椒可以代替鹽、辣椒可以幫助下飯」等說法,於是西南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逐漸養成「食辣」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今天意義上的川菜。 由李昕升博士所著的《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集合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與文人筆記,圖文並茂介紹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從植物學、人類學和文化史三個角度追尋餐桌上的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的前世今生。
消夏避暑的必選果品,必定是……?
「夏日熱辣辣,吃西瓜消暑解渴」說到消夏避暑的必選果品,必定是西瓜!西瓜自古便擁有「夏果之王」、「天生白虎湯」等美譽,還是多個中國傳統節日必不可少的果品。「西瓜」顧名思義,即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瓜。作為如假包換的外來果品,西瓜是如何引進及遍布中國各地,成為如今家傳戶曉的「消暑聖物」? 據考古資料記載,西瓜起源於蘇丹和埃及,並在唐代未期進入中國。南宋時期,官員洪皓帶西瓜種子回國,西瓜從此遂步向南傳播,由中原、長江流域,慢慢傳遍整個江南地區。剛傳入中國的西瓜品種屬大型瓜,瓤為白色或淡黃色,味道不如今天的又甜又水潤。初時西瓜品種的西瓜瓜子特別大,一度成為中國人的主流零食。元代時,元朝軍隊從西方引入紅瓤西瓜,讓西瓜進一步在中國流行起來。 中國人食用西瓜的方式多樣,除了直接生食,西瓜還是烹飪加工熟食的重要食材。自清代起,西瓜便被用作烹煮豬肉、蒸雞,西瓜盅更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喜歡吃的名菜之一。民國時期,西瓜則被拿來用油炸著吃。後來人們把西瓜加工,衍生出西瓜膏、西瓜糕、西瓜醬和西瓜酒等。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集合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與文人筆記,圖文並茂介紹了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從植物學、人類學和文化史三個角度追尋餐桌上的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的前世今生。
《做自己的主角》入選「2024新加坡亞洲繪本作品展Book Illustrators Gallery」展出作品!
恭喜《做自己的主角》在20個國家及地區的500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2024新加坡亞洲繪本作品展Book Illustrators Gallery」展出作品! 《做自己的主角》中的主角貝貝從前因自信心不足,朋友及大眾的標準往往與自己不同,所以經常感到迷惘。某一夜貝貝去了做占卜,占卜的過程就像一個奇遇,她走進了占卜卡牌中的世界,遇見幾位著名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和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了解過他們的故事之後,貝貝明白到應該如何生活才會快樂自在。 《做自己的主角》作者:Isatisse出版日期:2023年7月頁數:192頁定價:港幣29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金庸武俠世界隱藏的地理密碼?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大觀園」,可是金庸的武俠世界更加隠藏著一套縱橫東西南北,從西域崑崙山到東海桃花島、從南方水鄉到塞北大漠、從太平洋孤島到中亞古國的地理密碼。 「地理位置不僅是地圖上不同的點,而是與人物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金庸小說裏的中國地理》就嘗試解開其密碼,將小說中「天馬行空」的地理設定,還原出部分真實的地理知識: 大理國在歷史上真有其國,其疆域鼎盛時覆蓋今天中國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老撾、越南北部,跟宋、遼、金政權有密切的往來,最後為蒙古所滅。位於大理國的無量山亦並非虛構,而是在今天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取名「無量」是因為其山體宏大難以丈量。 小說中的光明頂位處崑崙山,光明頂只是金庸先生虛構出來的地方,崑崙山卻是真實存在。崑崙山脈橫貫新疆與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向東延伸到青海境內,全長超過2,500公里。六大派要攀登崑崙山上的光明頂,似乎是一項困難重重的極地挑戰。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要說香港的娼妓發展史,就不得不提英治時期針對娼妓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寓禁於徵的性病醫院。 曆任港督約翰·戴維斯認為娼妓是傳染花柳病的媒介,任職期間曾一度禁絕娼妓。1845年4月,戴維斯下令將全港妓女拘捕並驅逐出境,豈料在警方的包庇下,娼妓和妓寨的主持人去而復返,妓寨重振旗鼓。 戴維斯眼見驅逐出境政策行不通,便倡議在香港設立一間性病醫院,專門替患上性病的英軍和海軍治療,醫院經費由妓女承擔。 政策於同年六月實行,由警察抽取「妓捐」。當年全港共有三十一家妓院,一百五十餘名妓女:每一妓院每月捐銀五元,每一妓女每月捐銀一元半。1845年是以銅錢為貨幣單位的年代,可見稅捐相當苛重。這筆收費既不是正式稅捐,也不是營業稅餉,更不是英國法律所有,因此受到社會人士非議。 後來,有在地英國人發現這筆開支只有少部分用作醫院經費,上書英廷反對。英國議會派議員來港調查後,飭令警察當局停止徵收妓娟,性病醫院隨即停辦。不過,妓院和娼妓並沒有減少。為了躲避法規接客,妓女給予警察更高的賄款,讓妓業屢禁不斷,埋下了1879年娼妓合法化的種子。 香港歷史掌故叢談》及《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兩書均輯錄自各集《香港掌故》,為知名報人魯金先生所撰的文章。《香港歷史掌故叢談》談及不少有關香港的歷史掌故,如「香港海盜史略」、「香港三合會活動史話」、「香港裸體運動的興起與幻滅」等。《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介紹港人上世紀衣食住行提綱挈領式,亦有跳舞、賭博、交通、罷工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專題。讀者從中可了解大批香港掌故瑰寶,窺探舊時香港社會的風貌。
連結着缺席的母親和女兒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
你可曾好奇,今日的你和父母昔日有多相似?除了外形容貌特徵,你們可曾面對過一樣的分岔路,做過類似的選擇? 繼《一直到彩虹》和《金耳山奇遇記》後,黃敏華的「尋人系列」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裡來——進城.回歸.預言 》尋找的仍是那位缺席的母親。女兒長大後對母親的失蹤難以釋懷,決定帶同一部不能啟動的古老電腦回到香港,尋找當年母親在這個地方生活的痕跡。 女兒尋親和母親大學時期的日記梅花間竹地貫穿整部作品,讀者一時會為女兒在橋底的驚險遭遇緊張,下一刻又為母親和初戀離別而婉惜。然而隨着兩條故事線的發展,讀者大概都會注意到,母親和女兒縱使在不一樣的時空,面對着不完全一樣的狀況,卻神似非常。 今日我們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性格,總愛用「原生家庭」解釋所有;但如果母親缺席女兒的成長,那麼連結着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故事中,女兒曾提到母親的書架一直原封不動,放有母親年輕時的創作,而架上圖書的分類排列亦成為女兒「腦補」對母親印象的參考之一。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極度依靠各自留存的記憶,但記憶又真的是可靠?你可曾試過,你記憶中兒時歷歷在目的事,長大後父母卻斷定從未發生? 你所認識的父母,固然只能是他們人生的局部面向,但剩下的或多或少也夾雜着我們的想像。猶如書封上的旋轉樓梯,追溯記憶有時如拾級而上般輪廓漸愈清晰,更多時卻是往下走向未知的深處,遠離真實。縱然如此,或許記憶重要的是賦予我們情感的依據,讓我們擁有好好去愛的能力。
香港,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
九龍城寨,不論是在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裡,還是留存至今的相片,都令人概嘆: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九龍城寨多年來一直是不少世界各地影視、漫畫甚至是電玩的參考原型。我們不禁問,曾住在城寨裡的,可會懷念這一個「三不管地帶」嗎? 《九龍城寨之圍城》以小說《九龍城寨》作為藍本,描繪黑幫於城內橫行,時移世易下風雲色變的故事。當時九龍城寨是罪惡的溫床,一眾「撈家」、本地黑社會以及警務人員勾結。到底當時九龍城寨是如何運作,又有何潛規則?由知名報人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帶大家深入昔日九龍城寨的兩條街道: 1) 龍津道 龍津道原是九龍寨城南面城基遺址,寨城城牆拆去之後,城内居民在原來城基兩邊建屋,於1951年闢成龍津道。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黃、賭、毒」當道,脱衣舞表演、開賭以及販毒等活動多不勝數,更設有麻將館、牌九檔、番攤館、狗肉檔和烟館等埸所。這些非法活動的主要場所都集中在龍津道上,經營者也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是以取名龍津道,用一個道字和原已存在的龍津路區別開來。 2) 光明街 六十年代的光明街全日燈光通明,因為街上有很多出售白粉(海洛英)的攤檔,這些攤檔都燃點蠟燭,以便吸毒者到來「追龍」。因此,當地人便稱之為光明街。 後來,光明街回復了光明,街上的樓宇經營的都是正當行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食品製造業。街内有幾間用機械來製造魚蛋的店舖,魚蛋廠每天都會將製成的魚蛋交到城外各區的魚蛋粉麵店去。此外又有豬血食品加工場、砵仔糕、燒豬和燒鴨工場。 七十年代拆去寮屋改建高樓時,光明街新建的高樓大廈多用「光」和「明」字來命名,例如光明樓、明光樓、光榮樓等,方便人們以「光」或「明」字識別大樓座落於光明街上。 九龍城寨雖然只得六英畝斗的面積,但卻有二三十條街巷。天后廟街、天后廟後街、義學巷、社公街、長安里、長興里……這些街巷的名稱背後也有各自故事。由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將九龍城寨街道命名的緣起、城寨實況,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典故都娓娓道來。
原來筵席上也有「一盅兩件」?
說到「一盅兩件」,大多數人第一時間便會想起飲茶吃甜心,原來早在清未民初完整的廣式筵席,「一盅兩件」意指收尾的點心或糖水!出自粵菜泰斗陳勳先生之手的原創菜式「金銀雞蛋糕」和「菠蘿浴日」,正是昔日傳統廣式點心的佼佼者。 金銀雞蛋糕屬廣式蛋糕的一種,於民國時期遠近馳名,不過工序繁多、做法複雜,早已絕跡市面。乍看之下,金銀雞蛋糕僅分為金銀兩層,但做法卻要「中西合璧」,先烤後蒸。下層金色蛋糕底先用爐烘烤出金色,中間一層鋪墊蓮蓉餡,再加上一層蛋液,送入中式蒸籠隔水蒸,才能讓形狀和顏色固定成兩個層次。蒸和烘烤的麵粉斤兩不一樣,因此以前老師傅做的時候,還要用到精緻的花式小盞做模具。一件看似簡單的蛋糕,蘊藏粵菜的繡花功夫。 菠蘿浴日,實為「鮮奶燉蛋」,其創作靈感源自宋代羊城八景之首「扶胥浴日」。「扶胥浴日」又稱「波羅浴日」,是位於現今廣州市黄埔區廟頭村的日落美景。當地南海神廟西側山丘東連獅子洋,每當日落時便會出現紅霞升起、海空相接之壯觀景色。燉奶飾汪洋大海、烤香的鹹蛋黃作為太陽、菠蘿作點綴,此點心模擬出廣州的美景,有新意得來極具意境。 這些當年享譽羊城,卻已經失傳的傳統菜品,在《消失的名菜》一一重現。《消失的名菜》一書源自廣州博物館和中國大酒店的合作項目,把炊煮用具、餐飲器皿、民國老菜單、老菜譜和食品廣告等古老文物,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並透過不斷試驗與反覆研發,將那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菜式重新還原,讓更多人瞭解粵菜的過去與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