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我們仍然要閱讀?
4月23日是英國著名文學作家莎士比亞的忌辰,同時亦是不少傑出作家誕生或辭世的日子。正因「4.23」在文學界的特殊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5年把其為「世界閱讀日」,倡導閱讀和寫作的價值。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串流平台、短影音大行其道,為什麼我們仍要閱讀?香港著名作家也斯曾在著作《書與城市》的序中寫道:「比較不同的書本,猶如比較城市,書本有書本的矛盾,城市有城市的,找尋一種觀看的方法,城市是書本的背景,影響了書本的產生。」書本是世界的縮影,通過閱讀,我們可超越時間的限制,探索影像以外的世界。 文學及歷史評論人曾卓然多年來從不同的文學書籍、歷史著作和影視作品中,識到各個作家筆下的匠心構思和時代理肌,也意會到閱讀所帶來的享受:「探索的目的在於了解人與地方的種種經驗與感受而經驗、感覺是一支支射燈,不斷照清遠去的歷史碎片;如果真的可以的話,成為另一種了解那個時代的方法。」在最新著作《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中,曾卓然將多年來的閱讀經驗與心得集結成55篇短文章,並以時間為線選出、劃分和介紹本地出版的書籍。書末更貼心地附上推薦書單,讓有興趣的讀者能自行到書店購買。 《閱讀,探索世界的方式》作者:曾卓然頁數:264頁開度:130 × 190 mm定價:港幣98元按此線上購買
為甚麼火葬會成為香港主流的殯葬方式?
「塵歸塵,土歸土」的觀念存在中國好幾千年,使土葬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殯葬方式。火葬古時僅為少數民族的傳統,如今卻是大多數港人處理身後事的方式。為何與華人社會似是違背的火葬文化,能在香港如此盛行?涵蓋遺體運輸、凶宅清理、喪葬禮俗、殯儀業潛規則與臨終小故事等議題的《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便提到,火葬在香港的普及主要有四大原因: 1. 土地不足及成本上升 六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口激增,房屋短缺;同時由於香港急速發展,商住用地及工業用地不敷應用,政府大量開墾近郊土地作商住及工業用途,墓地不斷被遷移到較遠地方。墓地供應量急降,價格日漸高昂。七十年代起,政府及私人墓地的價格均由10元突然升至過千元,令一般大眾無法負擔,而開始接受較經濟的火葬。 2. 觀念改變 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升,新一代對傳統土葬觀念亦有所改變,認為解決居住問題比土葬先人更重要,故火葬逐漸成為主流。 3. 政策改善 政府歷年來不斷改善火葬設施、簡化和加速手續辦理,以及增加土葬費用。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火葬成為一個趨勢。八十年代,香港的火葬場地已經增至六個,每個火葬場的焚化爐數目亦持續增加,加快火葬遺體的速度。同時,市政局及廉政公署解決了官員貪污、苛索利是錢及安排走後門、插隊等問題,使火葬政策在香港順利推行。 4. 宗教團體配合 宗教團體就香港土地短缺問題作出妥協,由禁止改為容許火葬,並配合社會發展改變了喪葬形式及禮儀,從根本上令信徒接受火葬,此等改變令火葬更易為人接受。 雖然土葬或不如昔日普及,但寄託着哀思並承載春日生機的清明節,依舊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
婆婆媽媽,三代女性的故事
「哎呀呀,為什麼要受苦受難……說不完的婆婆媽媽……」資深文化人李歐梵套用了吳君麗唱粵曲的典型唱詞,為妻子李子玉的新著《婆婆媽媽的故事》作結。 《婆婆媽媽的故事》寫的雖是作者外婆、媽媽和自己的故事;但時間橫跨清末至當下,她們的人生映照出不同時代的女性面對的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又如何塑造着她們的觀念和所造出的種種選擇。 「我盲字都唔識多個,做鬼都唔靈。」這句話聽起來很有趣,但卻包含了李子玉外婆焦慮和遺憾的心情。李子玉的外婆目不識丁,不幸因丈夫早死被迫從傳統走現代社會到香港謀生,把一生奉獻給家人,自己就連港島都從未「過海」踏足觀光。 到了李子玉母親的一代,作為二十世紀早期的摩登女性,選擇把自己的幸福放首位,卻令作者的成長時期失缺少母愛。至於作者自己,大概是代表了很多受到現代良好教育的女性,更多有意識地探求自己的主體性和內在成長。她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並串連上兩代的經歷,當中的自省,展現各種成長經歷付諸女性的意義。 繼《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婆婆媽媽的故事》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對家人真摯卻複雜的情感;以及她作為香港基層,歷經和家人離散,過著窮困生活的真切感受。李歐梵閱後,有感複雜纏綿的婆孫、母女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說清,亦為書名《婆婆媽媽的故事》附上另一層意義。
春日養生食譜第二彈!
轉季期間天氣忽冷忽熱,加上日夜溫差,很容易令人傷風感冒!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恆常運動,我們還可以配合食療強健體魄,事半功倍!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介紹多種極具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當中提及「紫蘇葉」不單是中式菜品的點綴,更是一年四季的保健佳品! 紫蘇葉又名赤蘇、紅蘇或皺紫蘇,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紫蘇生於一年四季,且分佈甚廣,常見於中國南方一帶,其葉、梗、果均可藥食兩用。紫蘇葉本質性和,在夏天食用尤其和胃消脹。宋元時,紫蘇湯一度成為皇家御用解暑飲料,更有「向來暑殿評湯物,沉木紫蘇聞第一」的美譽。《澳門藥用植物札記》教大家以紫蘇葉製作養生湯水和開胃小菜,數個簡單步驟便能完成,即使是烹飪新手也「冇有怕」! 紫蘇鯉魚豆腐湯 所需食材: 做法: 1. 於鍋中放適量油翻炒魚塊 2. 加水稍蓋魚塊,放入紫蘇、鹽,大火燜煮 3. 煮沸後放入豆腐,蓋蓋後轉大火至煮沸 紫蘇泡菜 所需食材: 做法:醃製即可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 定價:$50
春日養生食譜第一彈!
春天天氣非常潮濕悶熱,我們的身體亦易受到濕氣影響,變得怠倦乏力,這時便需要食療幫助我們「怯濕健脾」了!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內附不少食譜藥方,當中的甜點土茯苓糕,保健怯濕同時又可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土茯苓糕 所需食材: 做法: 土茯苓味甘、性平,歸肝、胃經,具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等功效。它的根狀莖經常用於入藥、製糕點及釀酒,是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傳統藥材。事實上,澳門郊野公園各處都可找到野生土茯苓的蹤影! ——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