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火葬會成為香港主流的殯葬方式?
「塵歸塵,土歸土」的觀念存在中國好幾千年,使土葬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殯葬方式。火葬古時僅為少數民族的傳統,如今卻是大多數港人處理身後事的方式。為何與華人社會似是違背的火葬文化,能在香港如此盛行?涵蓋遺體運輸、凶宅清理、喪葬禮俗、殯儀業潛規則與臨終小故事等議題的《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便提到,火葬在香港的普及主要有四大原因: 1. 土地不足及成本上升 六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口激增,房屋短缺;同時由於香港急速發展,商住用地及工業用地不敷應用,政府大量開墾近郊土地作商住及工業用途,墓地不斷被遷移到較遠地方。墓地供應量急降,價格日漸高昂。七十年代起,政府及私人墓地的價格均由10元突然升至過千元,令一般大眾無法負擔,而開始接受較經濟的火葬。 2. 觀念改變 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升,新一代對傳統土葬觀念亦有所改變,認為解決居住問題比土葬先人更重要,故火葬逐漸成為主流。 3. 政策改善 政府歷年來不斷改善火葬設施、簡化和加速手續辦理,以及增加土葬費用。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火葬成為一個趨勢。八十年代,香港的火葬場地已經增至六個,每個火葬場的焚化爐數目亦持續增加,加快火葬遺體的速度。同時,市政局及廉政公署解決了官員貪污、苛索利是錢及安排走後門、插隊等問題,使火葬政策在香港順利推行。 4. 宗教團體配合 宗教團體就香港土地短缺問題作出妥協,由禁止改為容許火葬,並配合社會發展改變了喪葬形式及禮儀,從根本上令信徒接受火葬,此等改變令火葬更易為人接受。 雖然土葬或不如昔日普及,但寄託着哀思並承載春日生機的清明節,依舊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