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為什麼我們需要實體書?
在數位內容盛行的時代,是什麼令你想擁有一本實體書? 「紙質、觸感、重量、印刷方法——這些元素都是構成實體書獨特體驗的關鍵。如果一本書只是簡單地將數位內容印刷出來,讀者很容易會失去興趣。相反,當你投入心血設計每一個細節,讀者會更加珍視作品。」剛憑籍漫畫《達利書店》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出版大獎的本地漫畫家蘇頌文(PEN SO),在由香港藝術中心策劃、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路漫漫2025》中剖白自己的創作歷程。 Pen So在參加動漫基地的大師班後正式投身漫畫業,隨後踏上出版之路。他認為實體書必須提供獨特的閱讀體驗。「現在我們像裁縫一樣,可以度身訂造符合自己風格的作品。」Pen So認為,香港漫畫已由過去的工廠式生產,轉變為追求多樣的個人風格創作,在風格、主題或敘事方式上展現獨特性,才是在市場上脫穎而出的關鍵。 對Pen So來說,創作或者就是對實體書的堅持,是長路漫漫的嘗試和實踐。他曾在雜誌專欄中設計過可剪下收藏的信件,為讀者提供一種互動性的閱讀體驗、亦嘗試過結合廣播劇與漫畫展覽,創造沉浸式的故事世界。在2019年製作的「解謎」型漫畫《禁靈書》,Pen So更將紙本與電子科技二合為一,讀者需要透過書中線索和網上資源解開謎題。 香港漫畫,至今仍有一群無分世代,不忘初衷的創作人默默耕耘。最新出版的《路漫漫2025》,透過與超過20位本地漫畫家如Cuson Lo、謝曬皮和文地貓等對談,剖析香港漫畫在21世紀的真實處境及轉型之路。 《路漫漫2025》編者:PRUDENCE MAK、RACHEL LO策劃:香港藝術中心頁數:288定價:$198 按此線上購買🔗
婆婆媽媽,三代女性的故事
「哎呀呀,為什麼要受苦受難……說不完的婆婆媽媽……」資深文化人李歐梵套用了吳君麗唱粵曲的典型唱詞,為妻子李子玉的新著《婆婆媽媽的故事》作結。 《婆婆媽媽的故事》寫的雖是作者外婆、媽媽和自己的故事;但時間橫跨清末至當下,她們的人生映照出不同時代的女性面對的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又如何塑造着她們的觀念和所造出的種種選擇。 「我盲字都唔識多個,做鬼都唔靈。」這句話聽起來很有趣,但卻包含了李子玉外婆焦慮和遺憾的心情。李子玉的外婆目不識丁,不幸因丈夫早死被迫從傳統走現代社會到香港謀生,把一生奉獻給家人,自己就連港島都從未「過海」踏足觀光。 到了李子玉母親的一代,作為二十世紀早期的摩登女性,選擇把自己的幸福放首位,卻令作者的成長時期失缺少母愛。至於作者自己,大概是代表了很多受到現代良好教育的女性,更多有意識地探求自己的主體性和內在成長。她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並串連上兩代的經歷,當中的自省,展現各種成長經歷付諸女性的意義。 繼《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婆婆媽媽的故事》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對家人真摯卻複雜的情感;以及她作為香港基層,歷經和家人離散,過著窮困生活的真切感受。李歐梵閱後,有感複雜纏綿的婆孫、母女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說清,亦為書名《婆婆媽媽的故事》附上另一層意義。
春日養生食譜第二彈!
轉季期間天氣忽冷忽熱,加上日夜溫差,很容易令人傷風感冒!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恆常運動,我們還可以配合食療強健體魄,事半功倍!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介紹多種極具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當中提及「紫蘇葉」不單是中式菜品的點綴,更是一年四季的保健佳品! 紫蘇葉又名赤蘇、紅蘇或皺紫蘇,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紫蘇生於一年四季,且分佈甚廣,常見於中國南方一帶,其葉、梗、果均可藥食兩用。紫蘇葉本質性和,在夏天食用尤其和胃消脹。宋元時,紫蘇湯一度成為皇家御用解暑飲料,更有「向來暑殿評湯物,沉木紫蘇聞第一」的美譽。《澳門藥用植物札記》教大家以紫蘇葉製作養生湯水和開胃小菜,數個簡單步驟便能完成,即使是烹飪新手也「冇有怕」! 紫蘇鯉魚豆腐湯 所需食材: 做法: 1. 於鍋中放適量油翻炒魚塊 2. 加水稍蓋魚塊,放入紫蘇、鹽,大火燜煮 3. 煮沸後放入豆腐,蓋蓋後轉大火至煮沸 紫蘇泡菜 所需食材: 做法:醃製即可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 定價:$50
春日養生食譜第一彈!
春天天氣非常潮濕悶熱,我們的身體亦易受到濕氣影響,變得怠倦乏力,這時便需要食療幫助我們「怯濕健脾」了!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內附不少食譜藥方,當中的甜點土茯苓糕,保健怯濕同時又可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土茯苓糕 所需食材: 做法: 土茯苓味甘、性平,歸肝、胃經,具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等功效。它的根狀莖經常用於入藥、製糕點及釀酒,是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傳統藥材。事實上,澳門郊野公園各處都可找到野生土茯苓的蹤影! ——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