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約有1/4人信奉伊斯蘭教。2022年,香港穆斯林人口約為30萬,佔香港總人口的4%。3月,伊斯蘭教齋月開始,一眾信徙需要進行齋戒。什麼是「齋戒」?齋戒比我們想像中更有彈性?

齋戒「戒」甚麼?
「齋戒」一詞是阿拉伯文 siyam 的意譯,意思是「克制、節制、飲食有度、斷食」。齋戒的等級可分為三個層次:
1. 口腹之慾及性慾
2. 舌頭、眼睛、手腳的齋戒(不說謊、不在背後說是非、不看不雅的事物和不做壞事)
3. 思想上的齋戒(心中只有真主,不胡思亂想)

齋戒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節制慾念,而是培養穆斯林忍耐、刻苦的精神以及誠實的品格。靠個人的自律,通過飢餓啟發慈悲憐憫之心,最後達到敬畏真主🙏🏻

齋戒非常有「彈性」?
「真主要你們便利,不要你們困難,以便你們補足所缺的日數,以便你們讚頌真主引導你們的恩德,以便你們感謝祂。」根據《古蘭經》,身體暫時不適或外出公幹和旅行的人,可以暫停齋戒,及後補回所缺天數即可。
與其他功修一樣,非成年的穆斯林不一定要齋戒,有智能障礙和健康問題的穆斯林亦不需要齋戒。長期患病的老人則可以捐錢代替齋戒。如果孕婦擔心胎兒的健康,都可暫時停止齋戒。經期和產血未淨的婦女則不可齋戒。
北極地區白晝長黑晚短,日照時間內齋戒是很難做到的。因此通常會有兩種折衷做法,一是跟從最鄰近地區合理的齋戒時間,二是跟從麥加的齋戒時間,而採用後者較多。

何時算完成齋戒?「問問」月亮才知道
開齋節(即伊斯蘭曆十月一日)是慶祝齋戒月圓滿結束的一天,但哪日才是伊曆的十月一日?便要望望月亮才知道了!

假如在齋戒月第29天看到新月,第二天便是開齋節;但如果有雲霧看不到新月,齋戒月則圓滿30天,延遲一天才是開齋節。這個規定是源自穆罕默德的話:「看到新月便開始齋戒,看到新月就開齋。」因此,每個國家慶祝的日子不一。

(圖文摘錄自《了解伊斯蘭》(第二版))


推薦閱讀

《了解伊斯蘭》(第二版)
作者:奧斯曼.楊興本
頁數:262頁
定價:港幣128元

更多詳情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身雖死,而心仍未已:不一樣的教宗
羅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濟各昨天與世長辭,享年88歲。除了是自公元741年後首位出自拉丁美洲的教宗,教宗方濟各同時也是首位出身自耶穌會的教宗。有別於以往的教宗,他選擇住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的普通套房、以巴士代替使用專用轎車出門。他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體現了耶穌會所提倡的以貧窮、貞潔為生活標記,教導信徒、辦學及宣教為本職。 由姚鵬和陶建平所著的《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裡提到,耶穌會於1540年獲教宗保羅三世頒諭正式核准其憲章,是天主教最大修會之一。耶穌會着重發展教育事業,成立當年就派遣教士到葡萄牙、北非、東亞和南美等地傳教。耶穌會在南美傳教長久的歷史,註定教宗方濟各和羅馬天主教的結緣。 耶穌會在華的活動也是在它成立的初期開展。歷史上,它雖然並非是最早來華的修會,卻率先得到當時明朝的認可。可惜的是,耶穌會最早派往東方的「東亞宗徒」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於1551年從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抵廣東台山外海後,因海禁無法進入內地,最後不幸身染瘧疾病逝。圖中屹立於廣東台山的上川島,正正是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曾經的葬身之地。三十年後,由為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利瑪竇率一班耶穌會士成功立足中國,了卻沙勿略的遺憾。 教宗方濟各曾於自傳《希望》談及對死亡的看法:「梵蒂岡是我最後服務的地方,並非我永恆的歸宿。」身雖死,而心仍未已,他的信仰和祝福將由一眾信徒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 十九世紀末葉,明信片成為中國的通信工具之一,基督教修會看準先機,藉着明信片宣傳各自的宗教主張。本書以清末民國傳教會印製發行的大量明信片作為載體,勾勒天主教百年間在華的傳播和發展、以及聖像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 作者:姚鵬、陶建平出版日期:2024年1月定價:港幣$49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