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至1980年代為戰後與經濟起飛之間的年代,香港開始與世界脈搏同步,粗獷建築開始零星出現,主要應用在香港不同類型的公共建築。香港粗獷建築的建造時間極短,物料多數採用清水混凝土,樸實無華的風格正好回應了社會上各種急促變化。

由香港建築師彭展華所著的《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介紹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並從建築設計、空間美學、社會學多角度探討粗獷建築的年代價值及當代的重要性,發掘粗獷建築與香港城市/社區發展的關聯性。文章具體描寫建築的幾何構造、材料紋理、顏色、空間尺寸及佈局等,讓讀者彷彿置身現場。作者運用人文故事的技巧,把訪談粗獷建築背後人物的情節結合在內文,融合理性專業的研究及具質感的回憶與感受。


從資料搜集到成書階段,研究團隊共二十人走進敎堂、學校、大學,經歷多次考察案例、重新翻查資料、向不同機構申請參觀及詢問相關資料、拜訪相關的事務所、與前輩建築師或其家屬見面訪問,嘗試為本地粗獷建築歷史確立更完整的論述框架,讓專業人士、保育專家和普羅大眾共同尋找這批建築的「未知的」命運。

除文字內容外,本書特意配上不同的圖像,當中更有團隊花費9個月製作,比對新舊照片、屋宇署圖則而建立的多個3D立體模型及人手重新繪製圖則,試圖修復原本的建築面貌,配合檔案舊照片圖則還原「真相」。此外,書中亦有不少由建築攝影師Kevin Mak所拍攝的現存粗獷建築,令描述與影像互補,深化文字的故事。

——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
🌟2024年台灣金點設計獎標章
🌟2024年香港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優異獎
🌟2024年美國建築師學會香港特別嘉許獎狀
作者:彭展華
頁數:328頁
定價:港幣$28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不怕人擠人,假日來趟澳門文青Citywalk!
澳門有數個世紀的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歷史,因此留存不少西式與中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澳門歷史城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歷史城區,澳門仍有許多建築物值得被發現。 澳門註冊建築師、藝術家兼設計學博士呂澤強在《澳門街建築漫步》中以「街」為主幹,為大家推薦多條「小眾」澳門城市建築漫遊路線,介紹近70項連澳門居民也不太留意的日常建築。 適逢十一黃金週,小編先拋磚引玉,介紹書中一條小眾Citywalk線。希望大家吃喝玩樂的同時,能在大街小巷之間感受澳門的建築美及其文化內涵: 花王堂街—大三巴街📍何族崇義堂曾出現於香港電影《傷城》的摩爾風的宗親會 📍聖安多尼堂澳門「古早味」堂區教堂 📍仁慈堂安老院「五臟俱全」的折衷式樣的安老院 其他路線一覽1. 營地大街—草堆街—關前街2. 十月初五街3. 新馬路4. 南灣(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南灣大馬路)5. 水坑尾街—荷蘭園大馬路6. 火船頭街—河邊新街—下環街7. 高士德大馬路—俾利喇街8. 美副將大馬路 想解鎖更多澳門小眾Citywalk路線,便要入手呂澤強的最新著作《澳門街建築漫步》了! 《澳門街建築漫步》作者:呂澤強頁數:320頁尺寸:150 mm × 215 mm定價:$18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築遊巴黎
2024年巴黎奧運的悉心設計無一不令人驚豔:史無前例的水上開幕禮、首創的永續紫色賽道和包含艾菲爾鐵塔鐵片的稀有獎牌。除此之外,巴黎政府還將一座座知名的地標性建築化身成比賽場地:在戰神廣場中舉辦的摔跤與柔道比賽、在艾菲爾鐵塔前進行的沙灘排球賽,以及在巴黎市政廳搭建臨時的馬拉松賽起點……穿梭在各座古典建築中的體壇盛事,如何為古色古香的巴黎「築」起新風景,添上生命力?
Skip to content
澳門建築師帶你遊澳門 褐秘小眾漫遊路線!
除了賭業、睇演唱會同食葡撻,原來澳門仲可以咁睇? 《遊走澳門建築美學》作者呂澤強以建築師角度精選33幢建築,帶大家發掘當地建築美學! 「澳門嘅建築都係得中式和葡式,有咩咁特別值得寫本新書嚟講?」紅街市、葡京酒店、鳳凰大廈⋯⋯這些大家平日經過、習以為常的建築物,箇中的設計美學和文化價值,其實一啲都唔簡單! 《遊走澳門建築美學》作者:呂澤強頁數:264頁尺寸:150 mm × 215 mm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也有「築」動人心的粗獷建築?
榮獲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和最佳原創音樂三個獎項的《粗獷派建築師》(The Brutalist)在港公映。電影聚焦二戰期間,一名匈牙利猶太建築師László Tóth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存後移居美國的故事。本以為逃過一劫後盡是美好,但之後不論人生、財富甚至引以為傲的建築事業,都必須要從零開始。 László Tóth戰後一無所有的處境,正如1950年代的英國。當時英國遭受德國空軍的猛烈炮轟,急切需要重建戰後經濟,因此當地建築師提倡「As Found」概念重建城市:追求真實的材料運用,如實地設計當下現況,讓建築呈現最客觀的現實。就這樣,「粗獷建築」成為了解題的答案,於60至80年代在全球盛行。 時至今日,粗獷主義仍然是最具爭議的建築風格之一,有人認為它與城市空間格格不入,亦有人認為它鋼筋裸露、樸實無華的外觀存在獨特美感。在香港,大眾對本地粗獷建築的認識少之又少,相關建築隨着清拆而湮沒在時間洪流之中。直至三年前,本地建築師彭展華(Bob Pang) Bob Pang 和他的研究小組展開為期數年的研究,並把當中的20棟建築及12個人物輯錄成《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一書,以圖片和文字記錄展示香港粗獷建築的原貌,讓讀者可深入認識粗獷美學同時,也理解建築當中在香港獨特的社會及歷史價值。 面對失去,敢於從零開始,拋開傳統美學的束縛重建城市肌理,粗獷建築背後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也許才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齊來欣賞香港粗獷建築////!! 閱讀推薦 1.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以長達3年的研究,記錄20組香港粗獷建築,12位建築師故事。由零開始,還原本地粗獷建築的精神面貌。 作者:彭展華頁數:328頁定價:港幣$288 按此線上購買 2.《建築文雜》意識、眼界、藝術、社會及現場——以5種非關美學的角度敘述建築,令大眾讀者也可以打開通往建築世界的大門。 作者:彭展華頁數:320頁定價:港幣$14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打開香港戰後建築的「資料夾」
戰後香港社會面對人口暴增、重建需求,採取世界風行的現代主義設計,追求簡潔,強調功能性和實用性。由本地工匠實踐舶來的建築理念,選用本地的材料,並因應氣候及社會環境,逐漸發展成屬於香港的融合多重文化與思想影響的建築體系。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探討1950至1980年代香港建築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建築故事作為切入點,串連香港與亞洲以至世界其他地區的建築脈絡,回應「香港建築缺乏特色」的迷思,同時在無盡長河中找到「香港建築」的位置。 書籍以「資料夾」形式設計,翻開書本就如走進一個圖文並茂的檔案館。設計師巧妙加入許多精緻的檔案元素,其中以邊緣切割方式呈現的索引設計,既能作為章節分類指引,又能營造出有如水泥階梯般的視覺效果,令讀者感受恍如踏進建築物般的秩序感。 本書使用通心脊配合鬆書紙的方式裝訂,內頁既能做到畫冊般的全開攤平,讓圖像充分展示,又能維持一書在手的輕巧感。 書中設圖像分類編號,如P為相片、S為草圖等,進一步協助整理研究資料,建立鮮明的視覺識別,同時能讓讀者於書末進行資料溯源。 本書圖像數量極多,而且尺寸參差不齊,包括來自世界各地機構與建築師家屬所得的歷史照片、圖則、渲染圖、手繪圖等,以及研究團隊仔細爬梳後所整理的時序表和立體模型圖——但這樣反而成為一種靈感:封面設計以書中各類相片的幾何比例為元素,巧妙融合壓凹工藝,以呼應本書以圖像追溯歷史的想法,打造出層次分明的視覺語言。 封面所採用的藍色字體,靈感源自舊式墨水印章的意象——這類印章常見於檔案文件,使用鐵膽墨或藍黑墨水,因其耐久不易褪色的特性而被廣泛應用。希望藉由這種色彩記憶,營造出富有歷史感的設計語言。 設計師特別選用奪目鮮明的藍色調進行燙色處理,以象徵那些塵封資料在今日重新被看見與詮釋。書封文字因燙色加工而產生自然斑駁痕跡,亦呼應墨水印章每次蓋印時略有差異的質感,讓封面設計更具層次與生命力。 翻開這本「建築資料夾」,豐富的圖片和扎實的內容將帶我們回到1950到1980年代的香港,它不僅記錄了歷史,也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了香港建築的特色和獨特價值。 《香港戰後建築檔案:1950至1980年代的現代建築故事》作者:袁偉然、何慧心、陳卓喬頁數:352頁尺寸:153 × 220 mm定價:$248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