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香港本土開發技術的「衛活苗一號」噴鼻式新冠疫苗,先後在四個國家和地區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並在2021年日内瓦國際發明展獲得「評判特别嘉許金獎」,2023年Omicron爆發時獲批緊急使用上市內地多個省份,剛好趕上防疫抗疫的新要求。

1988年,陳鴻霖初來香港。(陳鴻霖提供)

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從研發到應用,利用高度減毒流感病毒作為載體製作抗原的噴鼻疫苗,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原來這要追溯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的求學經歷,以及前人在三十多年前推動港大與內地大學交流所播下的種子。

擁有二十多年流感和冠狀病毒疫情研究經驗的陳鴻霖,最初專攻的是植物學,而不是病毒學。當時的他考上了廈門大學的研究生,卻沒有到所屬的研究所工作。1986年,陳鴻霖拿到碩士學位後被分配到逝江大學,剛好碰上國家允許研究生自主擇業的第一年。在碩士導師黃厚哲教授和汕頭大學副校長郭寶江的引薦下,陳鴻霖成為了新生大學的開荒牛,集廣州和廈門等大學之力,開出了汕大第一屆的學生課程,以有限的資源為內地拓展科研道路。

1994年4月28日,管軼(左一)、陳鴻霖(左二)與其他到港大學習的汕頭大學學員在港大柏立基學院參加研討會合影。(陳鴻霖提供)

翌年,汕大得到李嘉誠基金會和港大及幾所香港院校的資助,提供獎學金支援汕大教師赴港進修。陳鴻霖通過數輪考核後,正式成為第一批汕大赴港博士生,並轉向分子病毒學,投入研究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與鼻吶癌關係。

2003年正值SARS冠狀病毒肆虐,陳鴻霖加入港大微生物學系,投進相關的研究領域,同時聚焦新發病毒分子生物學和相關應用、EB病毒同鼻咽癌的關係。2019年12月新冠狀病毒﹙COVID-19﹚爆發,陳鴻霖與團隊憑著二十多年來對研究SARS、流感和冠狀病毒積累下來的經驗,很快在2020 年1月底便開發出噴鼻新冠疫苗的「種子」。

噴鼻新冠疫苖的成功,歸因都是港大和內地早年交流的成果,以及幾代人的努力和傳承。今天出現的突破性科研發現,屬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按學系或學院的成立年份先後分為九章,囊括十八位學者和校友,並配以有關學院或學系在當年和內地交流標誌性的事件作為介紹和記錄,為港大「為中國而立」的世紀之問提出答案。


《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
編者:陳婉瑩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香港地產知多點】恒基兆業如何站穩腳跟?
香港華商第三次發展浪潮之際,一批財雄勢大的地產集團趁時崛起,成為香港老牌英資財團的強大競爭對手,李兆基創辦的恆基兆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人稱「亞洲股神」的李兆基(四叔)在早期展現出了怎樣的商業遠見?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介紹了早期恆基兆業「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從中亦可窺見李兆基出眾的戰略眼光: 1.「地產經營絕招」:舊樓收購 恒基兆業的經營方式強調貫徹「貨如輪轉」:「只做樓宇供應,不做收租業主」,因此十分重視增加土地儲備。不過,恒基兆業增加土地儲備的方式相當特別,主要是長期派人遊說舊樓的業主售樓,然後將整幢樓宇拆卸重建。 針對海外華僑,恒基長期在美加的中文報刊登收購廣告,在無競爭對手的條件下低價購入地皮。即使到了八九十年代,恒基仍堅持在市區收購舊樓的策略,並將市區狹小的地盤建成袖珍式的住宅和店舖,表面上看總體樓價不高,每平方呎的價格及利潤卻相當驚人。 2. 「小型住宅之王」:著重發展小型住宅樓宇 李兆基認為,香港市民隨著收入增加置業觀念日濃,但土地供應有限,故小型住宅樓宇的發展前景大有可為。早期,恒基主要在市區發展300-500平方呎單位面積的小型住宅,銷售對象為廣大的受薪階層,由於住宅離工作地點不遠,加上交通方便,因而深受置業者歡迎。 80年代,恒基的住宅樓宇發展已從港九市區擴展到沙田、荃灣、西貢等新市鎮,到90年代初,恒基的土地儲備已達到1,650萬平方呎,其中超過400 幢為中小型住宅樓宇。 3. 「反潮流買進」:低迷的局勢大舉購入土地 1982-1984年間,在香港前途尚未明朗、地產市道低迷之際,恒基即乘機大舉購入土地,為日後公司的發展奠定基礎。1987年股災後,新界的換地權益書價格下跌了三成,恒基在翌年便動用超過5,000 萬港元,以平均每平方呎1,000港元價格,大手購入新界換地權益書,加強了日後在屯門和葵涌商住地皮的投資實力。1991年政府拍賣換地權益書而乏人問津時,恒基以8,300 萬港元全數購入,成為香港擁有最多換地權益書的地產公司之一。 李兆基的商業遠見無疑恆基兆業的成功之道,在香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發展中洞察先機,準確把握商貿發展脈搏和機遇乃是重中之重。 《香港華資財團(1841-2020)》香港近現代政治和經濟歷史的一輯生動側影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784頁定價:港幣$19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回顧美麗華收購戰,洞悉李兆基成功的關鍵!
「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 李兆基(四叔)的這一條家訓,可說是他在香港超過半世紀成功的關鍵。 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四叔)在2025年3月17日與世長辭,享壽97歲。1948年,年僅20歲的李兆基帶着1,000港元來港創業,其後與郭得勝、馮景禧合辦房地產生意,被譽為香港商界的「三劍客」之一。1972年,李兆基自立門戶,創辦恒基兆業,一度累積127億美元資產,成為全球第四富豪。 李兆基與不少商界巨頭一直保持良好關係,曾與鄭裕彤合作發展商業中心萬博豪園,又和李嘉誠聯手推出大型住宅屋邨嘉兆臺。不過「商場如戰場」,李兆基與李嘉誠曾因收購美麗華正面交鋒,由馮邦彥所著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便完整記錄了這場轟動一時的收購戰: 「美麗華酒店在創辦人楊志雲時代曾大放異彩,創下健力士紀錄的單一物業轉讓的最高成交價。楊志雲病逝後,家族部分成員無心經營,有意售盤。此時,有股東從中穿針引綫,令中信泰富與李嘉誠再度聯手,以每股15.5港元的價格向美麗華提出全面收購。他們曾以72億港元成功收購恒昌企業,加上美麗華酒店的董事局成員幾乎屬同一班人,贏面相當之大。 另一邊廂,李兆基出於楊氏家族主動接觸而動了收購念頭,暗度陳倉購入34.78%及34.39%的策略性股權,由於未觸發35%的收購點,無須提出全面收購,瞬即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李兆基答應在收購後不會將美麗華「拆骨」,繼續由楊志雲長子楊秉正主理業務,最終僅動用33.57億港元成功收購美麗華,將恒基發展的業務從地產投資、煤氣、交通運輸,擴展到酒店及旅遊業,初具『大行』的雛型。」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基在收購成功後信守諾言,讓楊秉正出任董事總經理一職,可惜楊秉正於1995年心臟病發逝世,享年僅59歲。發跡後,李兆基不忘回報社會,多年來捐款總額高達300億港元。李兆基知行合一、以禮待人的處世之道,與他的家訓「凡事不可忘本。若飲水而不思源,後果堪虞。」如出一轍。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增訂二版)》36個案例雲集香港著名企業,創出半世紀併購經典。 編著者:馮邦彥頁數:520頁定價:港幣$18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曾經有「麻雀學校」?
「食完飯打返兩圈,發個新年財!」說到新年的必備節目,當然少不了打麻雀。可是麻雀背後的軼聞趣事,你又知多少?
Skip to content
【編輯推介】「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
《藝林》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香港的娛樂雜誌,當中刊登有不少與粵劇或伶人相關的報道,是今天研究香港粵劇史的重要材料。然而,這樣一批「有年份」的材料都設有一定借閱門檻,讀者若想仔細披覽,大多只能望門興嘆。本書編訂者朱少璋本着「私器公用」的仁人用心,在掌握八十六期《藝林》(佔館藏總數97.7%)中披揀出伶星相關的文字,使珍罕材料得以流通,儼然為廣大戲迷及粵劇研究者大開方便之門。 書中所收材料不限於「伶星」,其外延尚及於與伶星相關的編劇、導演、戲班劇團及同人組織。當中,不乏粵劇發展史中的重要資料,例如《藝林》第11期「陳錦棠組錦添花男女劇團」一文,準確提供了「錦添花」的成立時間、組班初衷、理念、計劃及財源,為這粵劇名班勾勒出清晰的創建背景。 出於娛樂雜誌的性質,《藝林》的內容和文筆大多生動吸引,比方〈任劍輝弄出笑話〉一文詳述「戲迷情人」因睇拍戲而驚動差館的滑稽喜劇;〈新馬師曾撃倒謝醒儂〉、〈謝醒儂擊敗新馬師曾〉兩文連載新馬師曾與謝醒儂兩度約戰桌球的勝負經過。這些軼事為讀者展現昔日伶星在走出氍毹之外、脫去戲服之後的真實形象,親切而有溫度。 《集藝成林:《藝林》伶星資料摘鈔》編訂:朱少璋頁數:528頁開度:170 × 240 mm定價:港幣2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星島】香港印記 吃出歷史點滴
「過去百年,除粵式食肆,還出現各式華洋餐廳,這不僅展示港人飲食習慣,也反映社會每個年代的發展。」民間飲食,如何反映出歷史?香港是如何從一個小漁港,發展成如今的「美食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