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蘇軾《水調歌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直到今時今日依然是中秋節的經典名句。到底蘇軾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情寫下這首「中秋詞」?
蘇軾以宋代科舉考試舉辦以來的最佳成績走上仕途,後來卻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到杭州擔任通判,後來再到密州任職知州。此時蘇軾與弟弟蘇轍雖一同在山東任職官位,但因為地方官員不能隨意聯絡,導致兄弟兩人難以會面。任職密州期間,蘇軾在官場上經歷種種不快。抱着仕途失意和思親之情,蘇軾在中秋節喝得大醉,然後便寫下了《水調歌頭》。
不能相聚,只好借景抒情,以一輪明月傳遞祝願,共享人間快樂。
詩人已逝,但他們留下的古詩詞至今依舊活在人們心中。《康震古詩詞81課》由著名古典詩詞專家康震教授精講81首國民必讀古詩詞,小到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大到詩人身世、人生心境等多維度解讀。
《康震古詩詞81課》
作者:康震
頁數:432
定價:$18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慢讀時光,厚養心靈:一位「書癡」的紙本修行
想學跳舞,想學游泳,想學足球,還想嘗試爬山,在上世紀80年代,一位喜愛閱讀的「書癡」會怎麽做?不用想,肯定是查書了。時至今日,授人以漁的指南類書籍依舊多不勝數,只不過,我們現在選擇投奔的「導師」卻是不同模型的AI。 有了AI,老一代的學習方式就過時了嗎?面對閱讀碎片化的現實,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以自己的讀書經歷撰文,提出為了養護心力同腦力,翻書、唸書及讀完一本書均十分重要。他認為,閱讀不僅提升我們的神經元同步性,還將作者創造的體驗以「心聲」的形式鎔鑄入我們的腦海,形成個體化的內在感受並形塑人格和心理。讀小說可培養同理心;而讀厚書,則相當於進行一場大腦的馬拉松。 細讀紙本更是一種修行:恰宛如一陣馥郁繾綣、令人曠若發矇的咖啡香,攜來品嚐不盡的人生之味——你又準備好開展屬於自己的修行了嗎?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設計手記】人類文明無限重複下去的「瘋癲幻念」
《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本充滿怪奇故事的短篇小說集。書中的49則故事都與過去某一段歷史、某一個神話,或某一則新聞有著雷同的氣息,讓我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這些怪奇故事或傳聞,都是從哪一刻開始被記載、被轉述的?或許所有事物背後都存在著一個「不明物」,默默地觀察記錄著。而每個人的日常,又會否成為滋生怪奇的養份? 《在很久很久以前》以眼睛圖像作為默默觀察外界的意象,想像它會從每個人的言傳、傷痛或精神背後等層面進行窺探。藉此透過封面及扉頁插畫呼應書內各個同樣由過往資訊所形成的怪奇故事。書名的英文字體特意選用了原型為19世紀德國畫家Otto Eckmann (1865-1902)所創作的Eckmann Schrift,以強烈怪誕及極具生命力的字型詮釋作者創新的寫作風格,在作為書名的同時亦化為視覺符號的一部份,塑造出奇異玄幻的獨特氛圍。 配合夜光油墨的運用,封面在漆黑中構成會被讀者發現的夜光眼睛,同時亦化作藏於書內的「觀察者」,暗地裡從你的書枱或書架上窺探著,到了白天才再次匿藏起來。透過這種被發現的窺探,反饋我們身上發生的日常事,或許就是各式各樣怪奇故事的原點,正如法國作家昆德拉所說:「一切事物」將是一個「無限重複下去」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2024年美國AIGA 50 Books | 50 Covers Winner 年度最佳封面設計50強作者:米哈頁數:336頁開度:128 x 188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書界星落,藏書懷舊
香港著名藏書家兼「三劍俠舊書拍賣群」創辦人李偉雄於本年四月離世,終年64歲。《讀書雜誌》專欄作家蔡思行今期以藏書友人們私心推薦的舊書為題撰文,以為紀念: 「偉哥」李偉雄力薦的兩套書 李偉雄先生曾在個人面書中特別介紹了兩套書。第一套是靈簫生的《蹩脚入情關》:「吾生也晚,與『三生』無緣。他的書有價有市,坊間也不多見。」第二套是歐陽天的《茶杯裏的愛情》。這部小說談及殷微珠分別被叔叔黃植山和老師艾町愛上的悲慘愛情故事,最終微珠自殺身亡,黃植山遁入空門。 「老總」鄭明仁最愛:楊天成的「新潮小說」 楊天成1949年來港,不久後便成為羅斌旗下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的代表作 家。他筆下的故事貼近戰後香港底層人民的生活:男男女女面對生活的不容易,或奮發向上,或見利忘義,或因癡於愛情而失節,貼地的情節令讀者愛不釋手。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父親何紫和那時代的香港
俗語有云:「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然而「香港兒童文學之父」何紫卻因童年創傷自醒,長大後憑藉自身努力與學習投身出版,以文字滋養別人的童年。 何紫生於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時期,小時候經歷戰亂,大炮亂轟、屍橫遍野的場面屢見不鮮,直至八歲才正式踏入校園生活。因為家境貧困,何紫無緣接受高等教育,早早便投身社會自食其力。在《兒童報》任職編輯時,何紫亦會在業餘時間撰寫專欄故事。他首次用筆名「何紫」在《華僑日報》發表的兒童小說,憑藉幽默的筆觸與感人的情節擄獲大量兒童粉絲,最終把小說合集出版,從此在兒童文學上筆耕不斷,畢生合共出版近千種兒童讀物。 「何紫一生致力於實踐抱負,以文學為兒童、青少年作真善美的嚮導。這是我作為女兒對他最深切的敬佩!」今期《讀書雜誌》,我們幸得何紫女兒何紫薇親自撰文,帶領我們回顧其父親的出版成就與精彩一生。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
Skip to content
企業冷知識:香港滙豐銀行篇
今年是香港滙豐銀行成立160週年。1865年,湯馬士‧修打蘭爵士 (Thomas Sutherland) 了解到香港及內地沿海地區對銀行信貸的殷切需求,故在皇后大道中開設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時至今日,滙豐已發展為全球最大規模的銀行之一。藉着週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滙豐銀行一些有趣的歷史: 🔍最初的 「滙豐銀行」不叫「滙豐銀行」?滙豐銀行當時的英文名稱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 Limited」,直譯為「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所以大多數香港人都稱滙豐銀行為「上海銀行」。當時,上海正有一家業務非常發達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亦簡稱「上海銀行」,它的主要營業方針是吸收小額存款,因此和當時上海的市民關係密切。抗戰初期,上海人大量湧到香港來,要找上海銀行處理款項,往往被領到滙豐銀行去,弄得驢頭不對馬嘴。 🔍成立百年之際,滙豐銀行如何慶祝?百年企業來之不易,滙豐銀行曾在成立100週年時舉行一連串的慶祝節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請來著名英國遠東歷史研究學者柯利斯(Maurice Collis)寫了一部「滙豐百年歷史書」。滙豐銀行提供給了不少獨家資料,並為此書請來專責的藝術編輯,十分隆重其事。 此外,滙豐銀行在它們的建築物上掛上慶祝100週年之用的裝飾燈彩和廣告,並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內容輯錄自《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下冊)——滙豐百年史) 好書推薦 《葉靈鳳文存 卷一.霜紅室隨筆之藝海書林》(全兩冊)葉靈鳳 著,許迪鏘、張詠梅 編開度:148 x 210 mm頁數:共648頁定價:合共港幣398元 按此查看書籍詳情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