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8年,佛羅倫薩暴發了一場殘酷的疫病(黑死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引起了整個歐洲極大的恐慌,許多人因此喪生。隔年,意大利作家喬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不朽的傑作《十日談》。如同他在書中所描繪的那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強烈情緒。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僅衝擊了世界公共衛生體系,也造成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的連鎖反應,暴露出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的脆弱性。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觀察到美國當下混亂的社會形勢,以及疫病蔓延下的世道人心,曾飽含憂思地說:「美國正在暴發的疫情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也是生物性、病理性的,這種蔓延的趨勢不容易制止。但比疫情更嚴重的,是文化性、社會性的集體瘋狂。」疫情不僅影響了宏觀的世界格局,也在微觀層面影響着每一個具體的人。在這個冬春之交,我們心中難言的恐慌,似乎與中世紀歐洲深陷疫情的人們並無二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智慧,盼望著能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找到一份行動綱領。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倬雲先生應高山書院邀請,藉薄伽丘《十日談》之名,開展了歷時兩個多月為期十次的線上講座。這十期講座有不同的主題,既回望遠古歷史,也深入探討當前社會的重大議題。在與數十位院士、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的提問交流中,許倬雲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博古通今的視野,為我們展現一幅廣闊的思想圖景。從疫情恐慌下的人類社會,到中美爭端下的世界格局;從美國國家精神的日漸衰敗,到新技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從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十期講座經匯總編輯,集結為《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一書,可以說既是為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把脈問診,也是對當下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堪稱許先生九十年人生思想之總結。他用畢生所學將歷史摺疊,又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開,他的文字無異於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連接過去與未來,啟迪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

對於已經94歲高齡的許倬雲先生來說,創作不僅是腦力的激盪,很多時候也是與身體作戰的過程。在《許倬雲十日談》中他寫道:

「今天的發言是在病房裏面,這是醫院幫助我在家設置的病房。鏡頭前這個是電動吊兜,把我從輪椅升到床上,從床上提回到輪椅。我自己不能動,要靠機器幫忙。在這種情況下,我與各位共同努力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了。當然,每一句話都出自我的誠心。我盼望此時此地走這一遭,有機會與大家說這些話,使大家心裏激動一點,本來平靜無波的心裏可以起個漣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動大家不斷地進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強,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

在後疫情時代,「活在當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在這既短暫又永恆的風雲變幻中,他想提醒年輕的朋友,要記得反省我自己有沒有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促成了這個風雲變幻,我們不能完全安於說「我的日子好,就夠了」,我們每個人要想想未來該怎麼做,要想想現在該怎麼做。

「我們追求的是知識,但知識提升更高層次才是智慧。僅憑個人的智慧是不夠的,許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文化的潮流……人類文明這輛列車要繼續往前走,必須要保持文化的動力……我們讀書人讀書不是為學位、不是為地位;讀書是為生命,是為自己『求心之所安』。 」

在快速變化且充滿挑戰的今天,理解世界格局和預見人類未來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如何與世界相處?我相信答案會是:「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講授:許倬雲
整理:馮俊文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頁數:256頁
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日本早稻田大學講師陳健成推薦:《變異:日本二千年》
一本「通書」讀日本?日本研究學者李永晶所著的《變異:日本二千年》融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於一爐,集中、西視角看日本的二度崛起之路,堪稱日本的「全息導覽」。 日本早稻田大學兼任講師兼讀者之一的陳健成老師閱後傳來書評,從書本脈絡、內容及撰寫方式侃侃而談: 「本書從『風土』、『神祇』到『恥感』、『儀式』等梳理日本歷史,更深入剖析日本文化獨特性的多重要素。諸如日語文字如何形塑日本人思維,及『加拉帕戈斯化 』與科技發展關聯等,可見作者從社會學、人類學角度的獨特分析。作者立足『東亞世界體系』,破除中日之間『師生關係』的迷思,呈現兩國之間共生而有所差異的關係,更進一步指出日本『異質性』乃東亞文明與西方文明交織之結果。以『清寂』、『恥感』揭示日本美學根源,透過『變態 』標籤探討其社會原理,『爆買』則成文化意涵的具體展現。書中處處以小見大,以解析日本社會結構與國民性。本書更藉由對話模式,以日本作為一面鏡子,省察自身文明的狀況,體現了作者對人文的高度關懷。對研究日本文化者而言,不僅能深入瞭解日本獨特性,也能藉此反觀自身文明的特質。」 《變異:日本二千年》李永晶著頁數:480頁定價:港幣16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探研中世東亞歷史及國際關係的必讀之選
負責本書翻譯及校譯工作的李廷青教授在〈中文版序一〉內,以『變與不變:夾縫中生存之高麗』來形容韓國高麗王朝對外關係發展之特點,可謂一語中的……
Skip to content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許倬雲:「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
2024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晚年力作《經緯華夏》的全新繁體增訂版! 圍繞「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這一發端,許先生以九十高齡迎難而上,八易其稿,結撰出一部華夏文明從成長成型的傳記。是次增訂版更加入許先生親撰的兩篇約二萬字長文: 《經緯華夏(繁體增訂版)》作者:許倬雲頁數:310頁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灼見名家】《經緯華夏(繁體增訂版)》以圍棋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法則 
在書中作者以圍棋裏的「劫爭」比喻華夏文明存續的弔詭法則。傷口即表示生機,五胡亂華後,北朝注入草原血性,重塑文明韌性;宋代向遼金稱臣卻換來經濟文化霸權,猶如棄掉三子卻屠龍的大局觀;鄭和下西洋看似虧損,實則為百年後的粟米蕃薯北伐,預埋農業革命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