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是中國古代文人作為興趣、閒時消遣的活動。古琴大師蔡德允成長於上海一個優渥的家庭,擁有豐厚的中國文學藝術基礎,對琴樂、詩詞和書法有莫大的天賦和興趣。

在優厚的家庭環境下,蔡德允卻因身陷中國局勢最為動盪的年代,一生在流離中充滿了遊子的鄉愁。十七歲時,蔡德允以優異成績畢業,卻因父親反對而未能如願以償接受大學教育。二十三歲時,蔡德允嫁給來自書香門第的沈鴻來,兩次嘗試後才成功移居香港,數年後探親折返香港時阻礙重重,後來再沒有回到上海。

儘管曾經生活困厄,蔡德允仍熱愛文人藝術,並堅守傳統文人的道德和價值觀,將琴藝傳授年輕一輩,使傳統琴學可以代代相傳,她的門人更於1998年成立德愔琴社,以推廣古琴及發揚蔡德允大師的琴藝和精神。

《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作者榮鴻曾因學習古琴與蔡德允老師結緣,其後着手撰寫傳記,將蔡德允老師充滿流離與鄉愁的一生記錄下來。《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為兩人交談的記錄,蔡老師的兒子沈鑒治亦有作事實資料和個人回憶的補充,內容真實準確。

2025年是蔡德允老師一百二十歲的誕辰,但願文字能成為我們接觸中國文學藝術,認識傳統社會與一代文人的橋樑。


《中國最後一代文人——蔡德允的琴、詩、書與人生》
榮鴻曾 著、黃樹志 譯、謝俊仁 校
頁數:248頁
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網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小說家無窮無盡的創意從哪裡來?
要讀懂一位小說家,不只要閱讀他的小說,還要閱讀他的散文。西西雖然是位小說作家,但同時創作散文的數量並不少。由散文及小說集《交河》至《猿猴志》三十年間出版的十三本散文、筆記及對話集,再到早期散落在《中國學生周報》的隨筆與影評,散文寫作從未中斷。西西不單寫散文,還對散文此一文學格式情有獨鍾:「想想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可以探索的天地實在廣闊」。
Skip to content
【虛詞】葛亮專訪:為消逝的歷史引渡,以身不在其中的眼睛尋找舊日魅影
無論是書寫歷史流遷的「家國三部曲」《朱雀》、《北鳶》至獲得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燕食記》,還是將匠人技藝延伸到小說核心意念的《瓦貓》、《飛髮》、《書匠》、及新作《靈隱》等,都能見到葛亮捉住一個將要或已然消逝之物,試圖將其留在歷史的刻度上。
Skip to content
【點讀】新界牛「失業」故事:與世無爭,以另類方式繼續守護田野
如果你是屯門人,想必也被問過:「你是不是騎『牛』返工?」新界「牛出沒」的景象尋常不過,但香港野牛從何而來?為什麼牠們會流浪香港鄉郊? 聽《隱山:山居日月筆記》點讀有聲書 「村邊黃牛多有戒心,與人類保持距離,但也有兩隻年輕的牛經常主動靠近我,心情好時還會讓我摸摸頭。牠們睫毛修長、眼神溫柔,教我不得不想起『初生之犢』,諺語典故始於《莊子.知北遊》:『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莊子讚美眼前的『你』有如新生小牛,達到了純真渾厚、無知所求的修為境界。」 作者葉曉文在2021年搬到只能徒步或乘船前往的荔枝窩村居住,在這塊偏遠但乾淨的土地,她與自然譜寫出怎樣的故事? 《隱山:山居日月筆記》作者:葉曉文出版日期:2024年7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近年來,「新南方寫作」概念在中國文壇和學界漸成氣候。廣東作家陳崇正今年在三聯推出其長篇新作《歸潮》繁體字版,為「新南方寫作」增添又一新文本。長篇小說《歸潮》圍繞潮州碧河鎮梅花村陳氏與林厝圍林氏兩大家族的歷史情誼,講述了從民國到當下三代潮州人的「歸潮」歷程,故事跨度長達百年。 本期《讀書雜誌》,陳崇正撰文《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再思「新南方寫作」這一文學概念和創作實踐。他獨闢視域,從安放於小説文本首尾的序跋出發,以王德威、朱天文、黃錦樹、董啓章等文學名家所寫的序言或評論文章為例,帶我們領略文學江湖內的聲名如何從一本書向另一本書傳遞。繼而他將目光轉向當下席捲全球的人工智能,探討AI時代文學創作新的可能性。 中國之南,亞洲之南,南方之南,「南方」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它也為「文史哲」做了無限的延伸,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啓悟。 全文詳見《讀書雜誌》(第十五期)「華文風采」欄目。《讀書雜誌》(第十五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 網上購買:https://bitly.cx/cy175電子書:https://shorturl.at/REKdz推薦書單:https://bit.ly/3R7wMiJ
Skip to content
【讀書雜誌】速成時代,閱讀終究「擱淺」?
長期以來,由於社會環境、考試制度等緣故,香港民眾的閱讀風氣都是以實用為上:相比個人興趣,大眾出於實用與否閱讀、學生則為應試而讀。如今資訊氾濫的年代,速度更成為了決定閱讀的關鍵,長篇不合時宜、短篇也可以更短,會閱讀的人越來越少。 所剩無幾的愛書人,是為了甚麼堅持閱讀?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第十六期《讀書雜誌》綜觀香港的閱讀風氣,並從個人的閱讀經歷悟出閱讀的意義:「中學時發現《金銀島》的故事很有趣,於是全本讀完。及後在閱讀課堂上讀到《湯姆歷險記》,完全被精彩的情節吸引,因此也主動讀了下去。閱讀的動力,乃因為心中有提問,想找答案,也想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 閱讀的過程看似枯燥乏味,但當你是為了心中所想而讀,便會自自然然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全文詳見新一期《讀書雜誌》「文化焦點」欄目。《讀書雜誌》(第十六期)現於各大書店有售,電子書經已推出網上購買:https://shorturl.at/w29N3電子書:https://url-shortener.me/3KY3今期推薦書單:https://shorturl.at/D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