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香港司法獨立和言論自由受保障,是否如大部分人所認爲,是英國法治的重要遺產呢?香港法律制度是建立在殖民時期英式法治體系的基礎上,即普通法(common law)。此法系著重案例參考,因此很依賴審判者公平公正的判決。然而當審判者的權力開始凌駕於法律之上,所謂「自由」究竟誰來定義?

1842年,英國正式殖民統治香港,社會響起各種批評聲音。為維持英國政府在港的穩定統治,起初50年間採用懲罰性審查制度,以「煽動性誹謗法」對付批評政府的新聞編輯。

1920至1940年代,香港出現大規模罷工運動和國共内戰,人人激憤。政府為防止法治受衝擊,進一步擴大對新聞界的控制,每篇新聞發佈前,需經過新聞審查員細讀每一行,篩走敏感字眼,不少報紙印製後出現以奇怪符號掩蓋被刪字句的情況。

被審查後禁止刊登的報導,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

二戰結束後,左派勢力大量湧入香港,滲透勞工界、教育界及新聞界,與其他黨派進行持續的意識形態戰爭,大大提高港英政府審查言論行動的難度。他們決定從學校入手,曾設立「特別局」,關閉非民主主義學校、驅逐校長,並編寫教科書,向學生宣傳「民主的美德和英聯邦協作理念價值」,打壓及建設手段雙管齊下。隨後,國共兩黨繼續通過其他文化藝術手段,滲透反殖民意識至各階層,最終引發1956年和1967年兩場嚴重暴動,港英政府對言論監察之嚴密只增不減。

香港報紙檢查處的營運時間通知。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吳灞陵特藏。

然而與中國中央政府商榷香港回歸時,港英政府卻一改以往作風,開始公開討論新聞自由對香港的重要性,亦不再干涉電台和電視報道的製作,似要洗去從前香港受殖民管治被打壓的形象。回歸前夕,香港人已經覺醒法治的自由意識,舊有的「噤聲」社會不復存在,還給中國一個高度的「自由社會」。

警察關閉和搜查三家左派報館。來源:《工商日報》1976年。

對比一下香港現在與殖民時期的法治觀念,殖民時期的法律,反而成為港英政府控制社會穩定、打壓言論自由的工具,與今時今日的香港法治大相徑庭。從英治時期到現今,法治形態一直演變,法律議題亦與我們息息相關,社會中卻甚少有人論及和整合香港法治的發展形式。

由吳海傑所著的《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秉持對保障法治和自由的認同態度,廣泛而深入地分析殖民時期的檔案史料,透過引用不同報章、各界言論和法律條文等,重新審視英國法律在殖民時期人權自由歷史的角色。


《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
作者:吳海傑
譯者:張升月、齊崇硯
頁數:256頁
定價 :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透過香港第一位報人,探討當時華人社會發展
報紙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大至國際事務小至廣告業務,我們都習慣了從報紙接收資訊。但我們又有沒有想過第一份針對華人的中文報紙為何會出現?由誰提出辦報?辦報之後華人生活又有何改善?
Skip to content
談論梅姐與香港的N種方式
談論梅姐與香港,不一定是歌頌或批評,可以是有 N種方式。 「當年香港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曖昧,亦是另一講者海邊欄的報告主題。他指出梅姐的「壞」、「頹」及「獨立」的特質挑戰父權,同時,她又表明渴望傳統的戀愛。海邊欄觀察到當年傳媒既把梅姐寫成是新時代的自由女性,同時又強調她賢淑及保守的一面。她的形象是多重論述角力的結果,反映了社會的矛盾;這種「分裂」必須被還原,我們才能看清當年的梅姐與香港。」 梅姐其人其事與其作品,在現時看來是「空前的成功、不能超越的經典」。實際上,梅姐的不少首本名曲、演藝表演及私生活都曾惹起外界爭議。《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的編者李展鵬在2024年1月3日參與香港大學的梅艷芳研討會,從歌曲及影視作品、以及各方媒體報道探討梅姐的多樣與獨特性,並從梅姐身上看回八十年代盛極一時的香港流行文化,反思現今香港娛樂產業的發展。 明報報導全文 「梅艷芳的人生,以及她所代表的香港故事,並不只是博物館的文物,而是可以成為今天香港的思考資源與前進動力,並為香港未來提供一種可能性。」(出自《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序言)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1994年,回憶中的沙田
1994年,有一名沙田少年每天過着極平凡日子,沙田市中心、娛樂城、沙田廣場韻彙唱片舖、好運中心龍城的電影、CD及漫畫⋯⋯充斥著他那年十九的生活。儘管人面全非,那些年的人事物,依然存留在他腦海
Skip to content
新世界發展的未來?
繼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宣佈辭任後,新世界再向母企出售旗下股份。在80年代初,新世界發展完成尖東海傍的新世界中心發展計劃,市值一度超越長實、新地而成為華資地產公司的龍頭股。可是,今次並非是首次新世界遇上財政危機。80年代末,新世界便曾因收購失利一度負債近90億,當時創辦人鄭裕彤是如何帶領新世界發展度過危機?
Skip to content
水上人的重陽節
今日我們會在重陽節遠足拜祭祖先的墳,焚燒香燭冥鏹以表心意;但昔日長居海上,以漁獲謀生的水上人是如何追憶先人?「以水為財」的他們又是如何處理身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