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節是否只令你想起復活蛋、兔子,還有長假期?

3月29日是耶穌受難節,也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在不少傳統節日都被蓋上濃厚商業色彩的當下,節日本身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復活節亦不例外。

復活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基督教徒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展現神蹟死而復生。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教徒將當天定為復活節,並流傳至今。後來,基督教成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復活節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

1900年5月27日四位中華殉道者晉品真福,巴黎外方傳教會中華殉道者系列之一,印製於1930年代。
中華聖母,奧地利耶穌會賬房獻縣教區五彩系列之一,印製於1930年代。
耶穌會在瓦訥聖沙勿略學院創辦的海州初學院,印製於1949年。

基督教歷史源遠流長,以其為分支的天主教、東正教及新教三大主流教派更曾在古代中國傳播一時。由姚鵬與陶建平所著《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以清末民國傳教會印製發行的大量明信片作為載體,採取一個全新角度呈現和編排中國基督教的視覺歷史,勾勒天主教百年間在華的傳播和發展、以及聖像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


《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
作者:姚鵬、陶建平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定價:$49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HK01】被西方誤讀的台灣問題
前任中國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參選,只以百分之五十六的選票稍勝。落敗的反對黨國民黨在立法院選舉下選票差距不足百分之一。為什麼媒體報道依然不停說台灣討厭大陸?法國作家塞爾日·貝爾蒂在《西方誤讀的中國》把台灣比作「之於法國的科西嘉島」,並從歷史、軍事、經濟及政治立場分析,歸因西方國家視台灣為「中國推動民主化的實驗場」。
Skip to content
歷史冷知識:「廣州」點解叫廣州?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但由於嶺南天氣炎熱,叢林遍佈,加以偏處南陲,遠離中原,所以由秦至漢朝,嶺南和中國的關係只是政治上的縻服,未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自三國鼎立,孫吳為達到「進可攻,退可守」,設法將其勢力向南方伸展,便分出交州部分領土建置廣州。此後,六朝皆用「廣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及至晉朝,隨著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爆發,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當地漢人為避戰亂,被迫大規模南遷。於是,廣州的人口得以增加。南來的漢人帶來了高度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廣州的開發步伐日見加速。六朝政權對廣州的牢牢控制亦使廣州逐漸漢化,成為中國南方第一大港。 如無六朝時期的多方經營,廣州也不會從原始草昧的環境發展為對外交通經濟中心。《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論述廣州處於魏晉六朝由開發至繁盛的過渡期,並旁及六朝時期廣州的吏治、少數民族的漢化、海外交通和貿易等議題。 作者簡介 古紹璋(1950–1984) 廣東中山人,出生於香港。1963年入讀英華書院。1970年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試,中史科考獲A級。1973年於香港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並追隨香港大學中文系金發根老師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75年9月,返母校英華書院任教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碩士論文〈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於1980年獲通過,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教育署委任為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委員。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編校者簡介 古競豪(1983–) 父古紹璋,外號古夫子,天主教徒。1995年入讀英華書院,2001年轉往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就讀。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語文教育系,論文題目為〈如何從字詞教學提升中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2011年修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甲骨文與商代祭祀樂器〉於201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取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老師。 《六朝時間廣州的開發》古紹璋原著、古競豪編校開度:140mm × 210mm頁數:216頁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歷史學家王汎森榮獲2023年宏博研究獎!
恭喜臺灣歷史學家王汎森早前榮獲德國宏博基金會的2023年宏博研究獎(Humboldt Research Award)! 宏博研究獎創立於1972年,是德國頒授給境外國際學者的最高榮譽之一,旨在推崇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表彰在學術研究上提出重要基礎發現、新理論,或是在所屬學門已具有長遠影響,並且在未來可能繼續發展卓越研究成果的學者。王汎森博士主要研究範圍是思想文化史、學術史、史學史,關注的時間是從明清到民國時期,主要著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等。
Skip to content
台灣「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博士推薦:《跨學科的思想史》
王汎森教授是當代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學者,專長明清到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跨學科的思想史》,則是以王汎森教授的學思經歷及成就為基礎而推出。 台灣「故事」網站創辦人暨主編涂豐恩博士對《跨學科的思想史》如此評價:「《跨學科的思想史》觸及了眾多課題,也呈現作者對於研究方法的思考。王教授在書中並不拘泥於某一學派或研究方法,反而一再強調史無定法,歷史如風,『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人要怎麼捕捉風的形狀呢?歷史學者也是如此,因此更需要從多方面、多層次地思考歷史課題,借用各種思想資源來挖掘新的問題——這也是本書書名的意涵。 本書幾個觀點和比喻特別有啟發性。比如,王教授一再強調,不能把歷史想成是單線前進,需要聽見歷史中的『主調』與『低音』。近代以來的思想史著述往往太過著眼於主調(比如對於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關注),而傾向把歷史簡單化、樣板化,忽略了無法被放進主流歷史框架中的角色。事實上,一個時代的眾多思想因素往往會多方激盪,往復來回,既彼此競爭,又相互影響,猶如棋盤對弈。歷史學者必須具有全局觀,著眼整個棋盤的動態。 王教授也提到『史事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之間的落差。正所謂『有知』之人無法想像『無知』的狀態,歷史學者往往很難不被後見之明所影響。一旦知道結局,所有細節都理所當然的向終點奔去,就忽略了歷史過程中的各種偶然與意外。歷史的主流未必是一夕之間成形,有時是涓滴溪流,逐漸累積,因為某個機緣,化為滔天洪水。若沒聽見歷史中的低音,往往就無法理解或誤解歷史的動態。 歷史研究並非門檻特別高的學問,但一份研究的好壞、是否能有廣泛的影響力,最終往往取決於是否能以小見大,把握著複雜歷史局面的關鍵。」 《跨學科的思想史》王汎森著、謝偉傑編開度:140mm × 210mm頁數:208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面對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新年伊始,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該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望見未來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