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襲港,該如何「超前部署」?
2025年09月26日
時至今天,每當有颱風接近香港,天文台便會發出不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此提醒市民作出相應準備。九十年代前,颱風預報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人們是怎樣得知風暴來襲?政府又是怎樣通報風暴訊息?
自1884年,香港已採用一套分別為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的信號系統。最初,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只為方便航海人士,當熱帶氣旋逼近香港時,會鳴炮警告居民,俗稱「燒風炮」。
1917年,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為大眾所採用,以一至七號風球信號代表不同風暴情況。1931年改為一至十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表示烈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九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十號代表颶風經已吹襲。為免公眾混淆,天文台及後取消少有發出的二至四號信號,並於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1973年,五至八號風球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自此一直沿用至今,變成今天我們熟知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系統。
自開埠以來,香港曾經歷大大小小不同的風災,威脅市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蕭國健作品集《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全面回顧香港的古今災患,當中既有風災、火災等天災,亦不乏堂匪、海寇等人禍,作者從此獨特視角出發重溫各朝政府的積極應對,傳遞「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
《無妄之災:香港古今災患紀略》
作者:蕭國健
頁數:176頁
開度:140 x 210 mm
定價:港幣10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