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完飯打返兩圈,發個新年財!」說到新年的必備節目,當然少不了打麻雀。可是麻雀背後的軼聞趣事,你又知多少?

麻雀牌始於明代,五口通商後才流行全國以至歐美等地。清未時,香港製造的麻雀牌是主要出口商品,可謂是麻雀賭博的「基地」。

1867年,港英政府放寬賭禁,麻雀館即以俱樂部(會所)的形式出現及營運。初期的麻雀館以每一「圈」的形式收費若干,並採取「同等沾惠」方式經營,為每位來賓免費提供香煙,如玩三個門風以上,來賓的一切吃喝將全由「頭家」(即現今的麻雀館莊家)找數,完全不觸及《賭博條例》,加上官民一致認為麻雀是傳統娛樂,故此麻雀館未被取締。

戰後初期,港英政府眼見麻雀館聲浪擾人,便授權警務處執法取締麻雀館。當時全港九的麻雀牌老闆都自動請願,如提出取消通宵營業和限制未成年人士進內等持續營運,結果不少麻雀館獲發牌照。發放牌照的過程中由於港英文化差異,麻雀館被誤譯為Mahjong School(「麻雀學校」),從此便有了這個帶點玩味的暱稱。

麻雀館由此時開始遵照各種規定,同時亦乘機改變收費辦法,改為「食糊」的抽水,銀碼視牌局大小而定。以1元牌局為例,無論吃甚麼糊都是抽水4毫。表面上較從前似乎沒有多大分別,實則長莊過莊常換門風,抽水自然增加許多。麻雀館收益增加,裝修也變得富麗堂皇,有些更聘上印籍或巴籍的司閽者駐足守候,麻雀館的數目年年增加。

香港開埠以來,賭博招式五花八門,麻雀牌、天九牌、賽馬應有盡有。《香港賭博簡史》回望香港的賭博發展,探討本地賭博如何從過去的惡性毒藥變成今天大眾的消閒娛樂。


《香港賭博簡史》
作者:魯金
出版日期:2023年3月
定價:$10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明報】金手指達人鄭宏泰 一改大亨傳記風格 寫佳寧神話 透視舊香港
電影背後的香港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思細味。 「不論是陳松青、何東,還是利希慎等權貴,讓他們發家致富的那個香港,都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社會學強調社會結構,鄭宏泰說談上世紀富人,不能不談當時的「暴發戶社會」:「1980年代的香港,跟今天相差很遠,有政府刑事檢控專員貪了很多,也有法官有貪污嫌疑。那時候人只向錢看,道德操守相當低,不是廉潔社會。」」 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多個獎項的《金手指》,改編自真實罪案「佳寧案」。「佳寧案」作為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商業詐騙案,一度引起社會轟動,當中涉及的商業操作,以及背後的來龍去脈是怎麼樣? 明報專訪全文 1983年7月19日,新界大埔發現一具男屍,警方列作謀殺案處理,並迅速拘捕了疑犯,卻沒料到案件牽連層面極廣,矛頭更指向當時炙手可熱的佳寧集團領軍人陳松青。陳松青身份背景神祕,資金來源成謎,佳寧在短短幾年間冒起,從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與不少老牌英資洋行、華資巨企分庭抗禮;又因為一宗命案,揭發出一環扣一環的違法商業操作,導致清盤破產,「佳寧案」成為了香港歷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牽連最廣的商業詐騙案,陳松青最後亦鋃鐺入獄。 由鄭宏泰與李潔萍的《金手指》以十八個章節盡可能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佳寧最後掉進死局的關鍵所在,同時亦嘗試從代理人理論的角度,分析幕後或者另有操盤力量的可能性。 《佳寧神話–陳松青的造神毀神》作者:鄭宏泰、李潔萍出版日期:2024年4月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食、買、玩」以外的香港
近年深度遊逐漸興起,相對約定俗成的「觀光踩點」,深度遊讓遊客「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昨日由本土旅遊業議會公佈「創意‧深度遊」的六條獲獎路線,包括「都市傳說」、「香港唐樓」等多個主題,高街鬼屋、地質公園、華富邨……當中你又去過多少個地方?以下兩本精選好書,帶大家由中區鬧市走到郊野,發掘古今趣聞,打造出自己專屬的路線。
Skip to content
《孤獨前哨》作者鄺智文好書推薦不私藏!
《榮歸君國》引用多年來蒐集的口述和個人資料,探討戰爭和戰俘經歷對這批加拿大官兵的長遠影響,以及他們爭取認可及紀念戰友的歷程。這書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香港和加拿大歷史、以及戰爭對人的傷害均有深刻的描寫,即使對這段歷史熟悉的讀者,亦能在書中發現罕有的史料。
Skip to content
【重回二戰時】死亡戰俘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正式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艱苦歲月。抗戰期間,除了有數以百計的普羅大眾無辜受害,為港出戰的軍官士兵亦死傷無數。 1941年11月,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抵港協助駐港英軍抵擋日軍。由周家建博士所著的《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記錄戰爭對他們造成的身心創傷,其中提及到日本戰俘營的不人道對待: 「日本本土戰俘營管理嚴苛,營房和工作條件差、醫藥不足且水土不服,以及被強逼參與奴役,衛港加軍戰俘每天徘徊於疾病與死亡之間。 美軍醫官拉蒙・布萊希少校指出:『戰俘的生活很單調:工作、食飯、點名、睡覺。— 日復一日;一週七天;一年五十二週。食物嚴重不足,工作非常辛苦。冬天多雪多冷,其他季節多雨。』」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隨時間遠去,今日認識這段歷史的意義又是什麼?作者周家建博士在後記中這樣寫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場全球實體戰爭,傷亡人數以百萬計。對衛港加軍而言,前來香港協防,原是一項簡單的防守任務,卻不幸演變成直接在戰場上與敵交鋒。研究香港戰役,不論是任何目的,都必須持平客觀,尊重史實,畢竟親身經歷者皆是血肉之軀,為信念而面對殘酷的戰鬥和磨難。他們的悲痛,不只停留在戰場和戰俘營內,而影響之深遠,亦不限於一眾老兵身上。 《舊唐書・魏徵傳》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古知今,瞭解事情的過去,才能從容面對未來。從衛港加軍身上,學到是人的韌性。他們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在戰場上遭到日軍的沉重打擊,及後在戰俘營內過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每天吞聲忍語地面對強權威嚇,在前景堪虞的狀況下,憑意志和互助來渡過重重難關。復元後,縱使面對的困惑和不安,亦能透過重建人生來改變社會和貢獻國家。十八天的香港戰役,時間雖短,所蘊藏的教訓卻是永恆。透過閱讀老兵的故事,作為人生的借鏡,從中得到啟迪。」 願世上於戰爭不幸逝去的靈魂都能安息。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作者:周家建頁數:320開度:168 mm × 230 mm定價:港幣12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涼茶,自古流傳下來的民間智慧
五花茶、廿四味、雞骨草……居住在嶺南地區的人,都對這些涼茶的名稱耳熟能詳。因着從晚清至民國初年省港澳內的人口流動,很多嶺南地區的傳統行業陸續進駐香港,當中包括涼茶舖。涼茶原本在鄉野中是家家戶戶自行煮製的保健飲品,因19世紀末移民來港的人大多以成年男性為主,沒有地方或時間自行煮涼茶,故踏入20世紀,涼茶舖成為了社會中的新興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