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
九龍城寨,不論是在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裡,還是留存至今的相片,都令人概嘆: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九龍城寨多年來一直是不少世界各地影視、漫畫甚至是電玩的參考原型。我們不禁問,曾住在城寨裡的,可會懷念這一個「三不管地帶」嗎?


《九龍城寨之圍城》以小說《九龍城寨》作為藍本,描繪黑幫於城內橫行,時移世易下風雲色變的故事。當時九龍城寨是罪惡的溫床,一眾「撈家」、本地黑社會以及警務人員勾結。到底當時九龍城寨是如何運作,又有何潛規則?由知名報人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帶大家深入昔日九龍城寨的兩條街道:
1) 龍津道
龍津道原是九龍寨城南面城基遺址,寨城城牆拆去之後,城内居民在原來城基兩邊建屋,於1951年闢成龍津道。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黃、賭、毒」當道,脱衣舞表演、開賭以及販毒等活動多不勝數,更設有麻將館、牌九檔、番攤館、狗肉檔和烟館等埸所。這些非法活動的主要場所都集中在龍津道上,經營者也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是以取名龍津道,用一個道字和原已存在的龍津路區別開來。
2) 光明街
六十年代的光明街全日燈光通明,因為街上有很多出售白粉(海洛英)的攤檔,這些攤檔都燃點蠟燭,以便吸毒者到來「追龍」。因此,當地人便稱之為光明街。
後來,光明街回復了光明,街上的樓宇經營的都是正當行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食品製造業。街内有幾間用機械來製造魚蛋的店舖,魚蛋廠每天都會將製成的魚蛋交到城外各區的魚蛋粉麵店去。此外又有豬血食品加工場、砵仔糕、燒豬和燒鴨工場。
七十年代拆去寮屋改建高樓時,光明街新建的高樓大廈多用「光」和「明」字來命名,例如光明樓、明光樓、光榮樓等,方便人們以「光」或「明」字識別大樓座落於光明街上。
九龍城寨雖然只得六英畝斗的面積,但卻有二三十條街巷。天后廟街、天后廟後街、義學巷、社公街、長安里、長興里……這些街巷的名稱背後也有各自故事。由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將九龍城寨街道命名的緣起、城寨實況,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典故都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