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一代女星的傳奇故事、秏費八十多組戲的巨額投資、找新人做主角、動作導演及編劇首次著手製作文藝片……疫情期間上映的《梅艷芳》,就是在這樣充滿未知數的情況下誕生。能在劣境中綻放耀眼光芒,對導演梁樂民及編劇吳煒倫來說,不只是職涯上的一大成就,更是好好傳承香港的故事。

梁樂民及吳煒倫,是和梅姐隔了一代的電影人,交集很多,交流卻寥寥可數:他們哼着梅姐的歌長大,成長片段充斥梅姐的身影﹔入行後有幸見過梅姐一面,不過沒說上一句話。這樣的關係,卻正好讓他們能帶着細膩的情感認識和處理梅姐的生平故事。劇本上的取捨、選歌的考量、畫面色調的處理、真實片段的交接、舊香港的場景還原……雖然他們已經盡善盡美,但仍有感到婉惜的地方,例如刪減了兩段《裝飾的眼淚》的感情戲(後來幸得在串流平台重見天日)、未能拍攝梅姐與草蜢到外國登台的「神鬼」趣事。畢竟梅姐一生的故事太豐富,要濃縮一百五十頁的劇本,比起如何編寫和執導,更加困難和艱鉅。

「這是一種榮譽,是一生人一次的難得機會。」當《裝飾的眼淚》奏起,飾演梅姐的王丹妮(Louise)穿起婚妙走出來時,抑或是哥哥喪禮的橋段,拍攝現場不少工作人員和臨時演員,都默默地哭了。《梅艷芳》的成功,並非單單是製作上的用心和精良,而是港人藏在心底的共同回憶和集體情懷:縱然是劇情片的流水帳說故事、橋段不是百分百還原、演繹經戲劇處理,但內裡的所有情感,卻是真的。

  • 梁樂民和吳煒倫首次執導和編寫文藝片,他們在接到工作邀請當下的反應和心情是怎樣?
  • 編訂劇本時,梁樂民和吳煒偏是如何從梅姐豐富的人生經歷作出取捨?
  • 《梅艷芳》取得空前成功,面對新舊兩代觀眾不同的聲音及迴響,他們又有什麼感想?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加入多個精彩訪問:劉培基談百變形象的創作,連炎輝談梅姐的佛緣與愛情,潘偉源談梅姐的大膽歌詞,還有電影《梅艷芳》的主創人梁樂民及吳煒倫的創作分享。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作者:李展鵬、卓男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
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張國榮逝世22周年】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
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不用閃躲 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張國榮《我》 2001年,張國榮接受美國時代雜誌《Time》訪問時談到他的英文名字:「我喜歡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而且我喜歡Leslie Howard,這個名字可以是男的或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歡它」(原文:I love the film Gone with the Wind. And I like Leslie Howard. The name can be a man‘s or woman’s, it‘s very unisex, so I like it.)。事實上,Leslie這個亦男亦女的中性名字,不但標誌張國榮的性別意識取向,同時也浮映了他二十多年來的演藝風格:時而不覊放蕩,時而千嬌百媚,時而雌雄莫辨。 2000年,張國榮以在紅館舉行的「熱.情演唱會」(Passion Tour)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出之旅。《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認為,「熱.情」幾乎定格了張國榮生前最高光的藝術瞬間。演唱會上,張國榮束了一頭及腰長髮,挽起或散落,配襯閃爍艷紅或貼身漆亮的衣飾,詮釋了男性的嫵媚美,一反當時固有印象中男性陽剛主動的形態。 不出所料,張國榮這場大膽創新的表演招來媒體的大肆攻擊。在《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的作者洛楓認為,這個現象流露出當時社會的保守意識,與大眾對「性別定型」的固步自封。誰說男人不可以是嫵媚的?誰說長髮與短裙是女性專利?性別多元與開放的最高層面,是兩性之間不再存在互相定型。 張國榮曾經多次公開表示,歌曲《我》中包含他夫子自道、向外宣言的感懷——「造物者的光榮」、「站在光明的角落」——都顯示了他的立場。儘管飽受媒體批評,但張國榮從來沒有後退或妥協。他依然為自己的高度可塑性驕傲,為電影和舞台的演出尋找可以上下游弋的空間。環顧華語地區的流行文化歷史,張國榮的性別越界與藝術境界至今仍無人能夠繼往開來,更為新生代眾星打開禁忌的缺口和突破的空間。 「誰都是造物者的光榮」亞當不必雄偉,夏娃也無需溫婉,性別的禁忌越少,社會更開放自由,我們才能活得更漂亮。 好書推薦 1.《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作者:翟翊定價:港幣$218按此線上購買🔗 2.《禁色的蝴蝶:張國榮的藝術形象》作者:洛楓定價:港幣$12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虛詞】《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因為我們很愛香港── 梁樂民〉
「香港等了一百年才出了一個梅艷芳。」 觀賞電影時,你往往能從中看到導演的性格;因為作品永遠是最誠實的,電影已經展現了他是一個什麼人。電影《梅艷芳》票房口碑雙收,還成功勾起觀眾對黃金時期香港的懷舊情緒,引起巨大的社會效應。電影的一幀一幕,不僅顯現導演梁樂民精湛的製作手法,更流露出他梅姐的敬重之情,以及對香港真切的愛。 這電影勾起了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及懷舊情緒,這是你創作過程中有意加入的元素嗎? 懷舊並不是電影的本意,但很多東西慢慢走在一起,就變成現在這樣子。梅姐走過六十及七十年代,在八十年代走紅。如果要把梅姐帶回來的話,也要把那個時代帶回來。我們本來是想去彌敦道拍實景,但到現場一看,建築物、燈柱、交通燈、地面所有東西都不一樣了。 香港變得太快了。日本也好,台灣也好,十年之後再去,很可能某個地方還在,甚至老闆還在。但在香港,可能不到半年之後你再去彌敦道,店舖不見了,所有東西都不一樣了。我們一開始可能覺得:這個沒有了,沒關係,那個沒有了,又沒關係。但是不是真的沒關係?這些「沒關係」堆積起來,就有了懷舊情緒。如果我得到這條鑰匙打開它,大家就會被打動:「哎呀,就是這個地方啊!那裡我也去過呀!」 文字轉載自虛詞報導及《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 《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增訂版)》作者:李展鵬、卓男出版日期:2023年12月定價:$16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演戲最重要的是甚麼?
「表演藝術最重要是Honest。」謝君豪曾在《字旅憶相逢——香港文化人專訪》一書提及,就讀演藝學院的三年時光對他的演藝生涯影響甚大,其中最能啟發他的就是毛俊輝教授的「Basic Acting」。
Skip to content
從靈感發想到創作,盧國沾是如何保證歌詞的質量?
「先不說一首歌詞怎樣產生,作為一個寫詞人,我對自己的作品,是忠於自己的感情,不忠於社會。」——盧國沾 由黃志華所著的《香港詞人詞話(第二版)》匯聚香港六大詞人的創作經驗談,當中包括由盧國沾本人親述的創作過程:「一開始寫歌詞的時候通常是沒有題材的,到偶然想到了題材,下筆便寫。通常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無法下筆;心情太好,也不會乖乖坐下寫歌詞。個人習慣是:寫歌詞時,心境是絕對寧靜。回想起日間,或者不久前的一些遭遇,或朋友間的一些遭遇,我的情緒亦有波動。就趁情緒有點波動的時候,我便努力去扮演那段情節的主角,全面代入,就像演戲一樣。」 以歌星葉振棠的首本名曲《戲劇人生》為例,盧國沾填詞時幻想自己是《浮生六劫》的男主角程瑞祥,細細品味他波折的一生。一想到要賣了太太孤身求存,在淒風淒雨的人海中浮沉,他便即刻悲從中來,在兩小時內完成了《戲劇人生》。完筆後,盧國沾黯然傷神,心情久久不能平伏: 「快樂時 要快樂 等到落幕人盡寥落醉下來 休醒覺 美夢如酒醉了後更寂寞」——《戲劇人生》 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沒有心聲的作品,又怎會教人感動與共鳴?文字蘊含的情感與溫度,正正是「盧國沾詞」歷久不衰的秘方。 《香港詞人詞話(第二版)》 本書採用詞話的體裁,沒有系統的文章實則言簡意賅,閒來隨意翻讀一兩段也舒適無壓力,集古代作詞之道、香港六大詞人與多位職業及業餘詞人的經驗之談及作品點評於一身,深入淺出帶你賞析粵語歌詞創作。 作者:黃志華頁數:392頁出版日期:2021年2月定價:港幣$128按此網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新光戲院的結業,意味着什麼?
近20多年來因租約問題屢傳結業的新光戲院,終要熄燈落幕。不論你有否進內欣賞過演出、是不是北角人,想必也對大廈外牆那塊延伸至馬路半空的新光霓虹招牌不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