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時,便會對該生肖造成不利。為改善運勢,不少香港人都會在農曆新年期間訪廟「攝太歲」求安心,當中黃大仙祠可說是最受歡迎的祠廟之一!作為大眾共同參拜的信俗,黃大仙是如何在香港落地生根?
- 黃大仙原在廣州?
1921年之前,黃大仙廟是設在廣州的。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差不多由軍閥割據,故每一個軍閥上臺,都隨意頒佈法令,乘機「刮龍」。當時軍閥陳炯明便乘着「破除迷信」之名霸佔廟產,拆去廟宇築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黃大仙廟自然也受到影響。
- 六六年前「搬家」遷九龍
1921年初,本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粱仁庵、郭述亭、張殿臣、陳柱石、唐麗泉等,把黃大仙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黃大仙的仙蹟,得以惠及香港居民。
- 黃大仙廟本來不是全年開放?
嗇色園本來是上述幾位紳商的私人修道別墅,在接黃大仙來港之初時並不如今日任人參神,但因後來善信要求入廟參神者日眾,各紳商平日樂善好施,於是就定下開放時間,並將香火收入,撥充善舉,贈醫施藥,周年無間。到了1956年9月,黃大仙廟正式交東華三院接管。
圖文摘錄自魯金作品集系列——《香港廟宇閒談》
《香港廟宇閒談》 魯金著
– 作者親身走遍港九新界,碑銘考古/田野調查/實地考察收集掌故
– 「廟趣」橫生,走筆所及乃至百年歷史古剎與隱跡方外的小廟
頁數:216
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身雖死,而心仍未已:不一樣的教宗
羅馬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濟各昨天與世長辭,享年88歲。除了是自公元741年後首位出自拉丁美洲的教宗,教宗方濟各同時也是首位出身自耶穌會的教宗。有別於以往的教宗,他選擇住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的普通套房、以巴士代替使用專用轎車出門。他節儉樸素的生活方式,體現了耶穌會所提倡的以貧窮、貞潔為生活標記,教導信徒、辦學及宣教為本職。 由姚鵬和陶建平所著的《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裡提到,耶穌會於1540年獲教宗保羅三世頒諭正式核准其憲章,是天主教最大修會之一。耶穌會着重發展教育事業,成立當年就派遣教士到葡萄牙、北非、東亞和南美等地傳教。耶穌會在南美傳教長久的歷史,註定教宗方濟各和羅馬天主教的結緣。 耶穌會在華的活動也是在它成立的初期開展。歷史上,它雖然並非是最早來華的修會,卻率先得到當時明朝的認可。可惜的是,耶穌會最早派往東方的「東亞宗徒」的傳教士方濟各.沙勿略,於1551年從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抵廣東台山外海後,因海禁無法進入內地,最後不幸身染瘧疾病逝。圖中屹立於廣東台山的上川島,正正是傳教士聖方濟各.沙勿略曾經的葬身之地。三十年後,由為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利瑪竇率一班耶穌會士成功立足中國,了卻沙勿略的遺憾。 教宗方濟各曾於自傳《希望》談及對死亡的看法:「梵蒂岡是我最後服務的地方,並非我永恆的歸宿。」身雖死,而心仍未已,他的信仰和祝福將由一眾信徒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 十九世紀末葉,明信片成為中國的通信工具之一,基督教修會看準先機,藉着明信片宣傳各自的宗教主張。本書以清末民國傳教會印製發行的大量明信片作為載體,勾勒天主教百年間在華的傳播和發展、以及聖像藝術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 作者:姚鵬、陶建平出版日期:2024年1月定價:港幣$49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掌故必讀:最新出版魯金作品集
論及香港掌故,怎能不說魯金?「魯金作品集」系列叢書涵蓋生活、賭博、粵曲、街道歷史、廟宇文化等範疇。最新出版的《香港歷史掌故叢談》、《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以及《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由個人生活、社會脈絡以至過往歷史各方面的掌故軼聞,重現香港百年來的社會百態: 【歷史回顧】《香港歷史掌故叢談》探究正史以外的傳說奇聞除了記錄「香港淪陷與重光」、「國父孫中山訪港」等重要史事,《香港歷史掌故叢談》亦收錄了讀者意想不到的香港掌故:稱霸水域的海盜張保仔、發現於萬宜水庫的古沉船、二十世紀早期的裸體運動,為香港的故事增添了傳奇一筆。 頁數:312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2O23 【生活痕跡】《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從生活四周發掘有趣史事集「衣食住行」於一身,囊括了香港人生活上各層面的掌故,例如中西食肆、新春習俗、食水供應等。此外,魯金亦就個人觀察發掘不少鮮為人知的史事,如清代時香港下雪的天文現象,對屬於亞熱帶氣候的香港甚為罕見。 頁數:328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4年4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YSyM 【社會脈絡】《香港社會掌故叢談》以小大見小洞悉香港社會發展《香港社會掌故叢談》概述一切有關社會發展的範疇,包括人口統計、教育面貌、公共政策以至社會安全等,改用宏觀角度觀察港人生活。 頁數:280頁定價:$108出版日期:2025年1月線上購買:https://bitly.cx/rxm8c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1348年,佛羅倫薩暴發了一場殘酷的疫病(黑死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引起了整個歐洲極大的恐慌,許多人因此喪生。隔年,意大利作家喬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不朽的傑作《十日談》。如同他在書中所描繪的那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強烈情緒。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僅衝擊了世界公共衛生體系,也造成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的連鎖反應,暴露出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的脆弱性。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觀察到美國當下混亂的社會形勢,以及疫病蔓延下的世道人心,曾飽含憂思地說:「美國正在暴發的疫情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也是生物性、病理性的,這種蔓延的趨勢不容易制止。但比疫情更嚴重的,是文化性、社會性的集體瘋狂。」疫情不僅影響了宏觀的世界格局,也在微觀層面影響着每一個具體的人。在這個冬春之交,我們心中難言的恐慌,似乎與中世紀歐洲深陷疫情的人們並無二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智慧,盼望著能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找到一份行動綱領。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倬雲先生應高山書院邀請,藉薄伽丘《十日談》之名,開展了歷時兩個多月為期十次的線上講座。這十期講座有不同的主題,既回望遠古歷史,也深入探討當前社會的重大議題。在與數十位院士、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的提問交流中,許倬雲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博古通今的視野,為我們展現一幅廣闊的思想圖景。從疫情恐慌下的人類社會,到中美爭端下的世界格局;從美國國家精神的日漸衰敗,到新技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從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十期講座經匯總編輯,集結為《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一書,可以說既是為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把脈問診,也是對當下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堪稱許先生九十年人生思想之總結。他用畢生所學將歷史摺疊,又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開,他的文字無異於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連接過去與未來,啟迪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 對於已經94歲高齡的許倬雲先生來說,創作不僅是腦力的激盪,很多時候也是與身體作戰的過程。在《許倬雲十日談》中他寫道: 「今天的發言是在病房裏面,這是醫院幫助我在家設置的病房。鏡頭前這個是電動吊兜,把我從輪椅升到床上,從床上提回到輪椅。我自己不能動,要靠機器幫忙。在這種情況下,我與各位共同努力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了。當然,每一句話都出自我的誠心。我盼望此時此地走這一遭,有機會與大家說這些話,使大家心裏激動一點,本來平靜無波的心裏可以起個漣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動大家不斷地進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強,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 在後疫情時代,「活在當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在這既短暫又永恆的風雲變幻中,他想提醒年輕的朋友,要記得反省我自己有沒有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促成了這個風雲變幻,我們不能完全安於說「我的日子好,就夠了」,我們每個人要想想未來該怎麼做,要想想現在該怎麼做。 「我們追求的是知識,但知識提升更高層次才是智慧。僅憑個人的智慧是不夠的,許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文化的潮流……人類文明這輛列車要繼續往前走,必須要保持文化的動力……我們讀書人讀書不是為學位、不是為地位;讀書是為生命,是為自己『求心之所安』。 」 在快速變化且充滿挑戰的今天,理解世界格局和預見人類未來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如何與世界相處?我相信答案會是:「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講授:許倬雲整理:馮俊文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56頁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探研中世東亞歷史及國際關係的必讀之選
負責本書翻譯及校譯工作的李廷青教授在〈中文版序一〉內,以『變與不變:夾縫中生存之高麗』來形容韓國高麗王朝對外關係發展之特點,可謂一語中的……
Skip to content
【今日中國】地圖中的澳門風物與獨特城市史
「澳門有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般的城市特徵。這些特別之處,很淸楚地表現在一系列中西方的歷史圖像中。而且這個現象在世界眾多城市中,惟澳門獨有。」資深城市研究學者薛鳳旋繼《澳門五百年》後,再次以「澳門史」為題推出新著《澳門三百年極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