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第十五期
簡介
「文化焦點」:探尋銀髮族的五感生活哲學。本欄目立足香港老齡化社會的現實,以「眼、耳、口、鼻、身」五感為脈絡,深入銀髮族的生活日常,探討這一群體應該如何在退休後建立全新的生活狀態。從量身訂製的長者服飾、古箏課堂的悠揚樂音,到細膩的家居維護與身心舒展的瑜伽,我們透過記錄不同領域的真實故事,呈現銀髮族在香港的生存姿態,並叩問社會如何以更具創造力的方式,擁抱、接納並關懷這一群體。
「書人書事」:透過著名文化學者鄭培凱的凝視,以詩作、回憶與學術筆觸為線索,講述古典文學研究大家葉嘉瑩如何在個人苦難與家國變遷中,淬煉出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台灣作家藍博洲以台灣鄉土文學巨擘陳映真與鍾理和的歷史交會為核心,深入剖析兩代作家在民族認同與文學使命上的思想碰撞;旅美學者穆曉亞以摯友視角,回望出版界傳奇人物許醫農的一生,刻畫出一位「文章氣節少年人」的剛强與柔軟。
「學思隨筆」:廣州大學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周鮚從《哪吒2》的爆火説開去,書寫中國動畫百年歷程,見證民族美學與全球視野的激盪;學者黃宇翔繼續以《漢崩:三國的黎明》為主題撰寫系列文章,本期延續上期主題,俯瞰古今,縱覽「錦馬超」的命運。唐小兵教授回顧自己從新聞學向歷史學轉向的學術道路,剖白與自省之間,頗爲感人。
「專欄」:持續刊出藏書家蔡思行「古書今讀」、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以及香港作家馮偉才「香港文學小史」。
「華文風采」:著名作家陳崇正以「新南方寫作」為軸,剖解黃錦樹、黎紫書等作家筆下關於歷史和身份的隱喻。從馬華文學的「沒有」到AI鏡像的鱷魚困境,作者追問文學如何在「空空蕩蕩」中孵出抵抗的詩意。
「共讀雙城」:本期開始,《讀書雜誌》將與深圳《書都》雜誌一道,探訪深港同名地的古與今。今期我們將走進深港各藏一座的「鯉魚門」:一守歷史根脈,一躍時代龍門。穿越迷霧,看兩座鯉魚門如何以「門」為界,共同書寫灣區故事。
「出版內外」:藍博洲《台北戀人》於年初在香港三聯再版。新版責編以編輯手記的形式,從「四六學運」這段被塵封的歷史説起,還原文學作品背後的鮮活與真相。
「走讀地方」:細説潮汕遊神賽會的由來與風俗,剖析其作為潮人身份認同符號的意義,帶讀者走近這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慶典。
「書評」:評薦四本好書,涉及澳門研究、文學藝術、性別研究和社會工作等領域。
「閲讀前線」:依慣例精選24本新近好書,供讀者參考。
目錄
文化焦點 *銀髮樂活*
「看」得見的銀髮時尚:度身訂造的「縫補寶」 005
「聽」尋知音人:「長者學苑」以箏會友,共奏緣分 010
「嗅」出不妥當:「小修繕,大意義」解決長者家居疑難 015
「觸」碰心靈:「齡活瑜伽」為長者創設新型養身法 019
「味」蕾人生:採訪補記 024
書人書事
風雨逼人一世來:葉嘉瑩的回歸 鄭培凱 026
原鄉失落了嗎:陳映真與鍾理和的歷史交會 藍博洲 033
一生少年人:寫給天堂的許醫農 穆曉亞 043
學思隨筆
百年動畫夢:從萬氏兄弟到《哪吒2》的票房神話 周鮚 050
漢崩:三國的黎明——走進關西將種的世界 黃宇翔 054
歪打正著的習史之路 唐小兵 062
乙巳春節讀書漫記 王軍 066
專欄
舊書今讀|關德興印贈關聖帝君善書 蔡思行 069
香港文學小史|晚清香港報刊與香港文學(下) 馮偉才 074
東瀛書話|阿修羅的溫柔:向田邦子給不完美人間的情書 孫海玉 079
華文風采
新南方流轉的焦慮或空空蕩蕩 陳崇正 085
共讀雙城
深港鯉魚門的舊說與新事 呂佳禾 090
出版內外
歷史小說的悲情與魅力:《台北戀人》編輯手記 阿江 096
走讀地方
遊神巡境 共祈平安:潮汕遊神的信仰狂歡 黃劍豐 099
書評
觀風景者何以成為風景:讀吳志良博士新作《何以澳門》 林廣志 104
重塑神話便是認知現實:讀朱大可神話小說《字造者》 王威廉 109
對話內外:《性/別與社會工作新論》讀後 閻天伊 115
熟悉的陌生:讀魏鵬展詩集《我看到天空的藍色很謙卑》 周紫瑜 119
閱讀前線
24本書,24個閱讀理由 123
卷首語
時光褶皺與銀髮樂活
清晨七點的深水埗,八十二歲的張伯正在熟練地摺疊紙皮。那些被擠壓成扁平狀的廢棄紙箱,在他佈滿老年斑的雙手中翻轉出新的生命。這座城市每天有數以萬計的長者在從事著類似的工作,他們脊背彎曲的弧度與維港兩岸的玻璃幕牆折射的光影,在晨光中構成了某種奇特的「對稱」。
正午時分,北角渣華道一間空間擠迫的茶餐廳裏,六十六歲的嬋姐如往常一樣忙碌,她一邊熟練地為食客上菜,一邊見縫插針地充當收銀員。她必須讓每一份餐食、每一張銀錢在自己手上停留的時間足夠短,然後將它們迅速送達各自的位置。
近年來,香港六十五歲以上的勞動人口激增,廢品收賣、茶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停車場管理員、大廈保安等崗位漸成銀髮專屬。另一方面,則有越來越多的長者在退休之後,勇於嘗試各種新潮的工作或休閒方式,以此填充自己突然放慢節奏的生活和大量的閒暇時間,樂活為人,亦為己。
在觀塘的一個銀髮陶藝工作坊,退休教師陳太正在修復明代青花瓷的接胎痕,她說修補裂紋時彷彿能聽見時間的呼吸。源自《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古老智慧,正在無聲地轉化為新型代際對話的媒介。據專為支持長者藝術創作的社企調研顯示,參與文化傳承項目的長者,發生抑鬱症的概率可下降四成。
「新界西長者學苑聯網」開設外語、哲學、樂器等一系列課程,設立學歷晉升及與大學學分互認機制。年屆七十的Ann姐自2015年便開始在此學習古箏彈奏,隨後加入聯網中樂團,是這裏最資深的學員之一。未來,她除了繼續學習古箏,還將開始學習中阮,用音符裝點自己的晚歲時光。
生命的旅程充滿難以預知的可能與挑戰,生命行進的方向,也往往不為一時一事所左右。然而,老去和死亡,卻是每一個生命行將必逹的終章。暮色中的維多利亞港,渡輪划開的波痕轉瞬即逝,但船頭的浪花不會忘記自己每一次的跳升與落寞。當我們談論銀髮議題時,我們丈量和追問的,是文明的溫度與韌性。本期「文化焦點」與您共同展開這些被壓縮的褶皺,在文字的稜鏡中折射老齡化社會的萬千光譜,在一個個被摺疊的生命故事裏,探尋那些破解現代性困局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