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藝人陳秋霞去年適逢母親一百歲冥誕,將兒時與母親的回憶寫成《媽媽語錄》一書,包括她如何踏上藝術之路,以及母親的影響、母女之間的生活片段等。對陳秋霞來說,手錶就是她小時候即使「身無分文」⌚️,仍立志要給媽媽的禮物:
「我從年輕開始就很喜歡手錶,可能是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母親哭泣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媽媽出身在相當富裕的家庭,卻下嫁了收入一般的父親。生活方式不得不稍作調整。從有司機傭人伺候的日子,開始學習做普通家庭主婦。記得當天在他們在乘搭巴士途中,媽媽發現名貴手錶被弄丟了。當時我應該只有七八歲。聽到媽媽的哭訴,也不太明白為什麼巴士和手錶會成為罪魁禍首,但是看到她哭成這樣,小小年紀的我已下定決心,將來要買一枚手錶以彌補媽媽的傷痛。
在我還沒有實現我的『宏願』前,升初中那一年就先收到媽媽送我的人生第一枚手錶了。可能她覺得手錶是小孩成長過程的印證,那我呢?買了那名錶送她了嗎?當然有,卻又不算是有。因為當我賺到一些錢的時候,她選的是另外更貴的品牌。或許她早已忘了她的傷心事。在這方面,她比女兒豁達樂觀多了,這是值得替她高興的事。」
生活在華人社會的我們,大概比較不習慣以言語表達對父母的愛,但物輕情意重,一件用心挑選的禮物,心意抵得上千言萬語吧💓!
祝天下父母母親節快樂。
📌《媽媽語錄》
作者:陳秋霞
開度:125mm × 185mm
頁數:264頁
定價:$128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除了復活蛋、兔子、長假期,復活節還有甚麼故事?
復活節是否只令你想起復活蛋、兔子,還有長假期?3月29日是耶穌受難節,也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在不少傳統節日都被蓋上濃厚商業色彩的當下,節日本身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復活節亦不例外。復活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基督教徒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展現神蹟死而復生。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教徒將當天定為復活節,並流傳至今。後來,基督教成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復活節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
Skip to content
何謂「孝」,為何「孝」?
我們習慣在節日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做一個「孝順」的子女,然而,「孝」的內涵是什麼?是遵循禮數、履行責任,還是發自內心的情感? 作者米哈在最新著作《蝸牛角上問古人》中,參照古人的文字和道理,總結出「最理想的孝」: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孝順父母的第一步便是『聽話』。我們聽父母的說話而不反駁是基本,我們跟隨父母的指令行事與自律,就是孝。孝,發展成不同的禮,於是我們要主動地跟父母問好、定時關心與送禮等等,而孝也成為了責任,於是為了避免失責的壓力,我們盡力盡責地實踐孝。這是孝成為了社會結構的過程,但這樣的孝是規範的,也是某程度上的約束。 最理想的孝,或許是一種在責任以外的念。話說,北宋時,歐陽修與宋祁等人奉仁宗詔令修撰了史書《新唐書》 ,其中有〈狄仁傑傳〉一文,寫到唐代名臣狄仁傑受工部尚書賞識,推薦他擔任了并州法曹參軍。 當時,狄仁傑的父母住在河陽別第,即今河南境內,而并州則位於今山西境內。有一日,狄仁傑來到太行山,也就是山西與河南的界山,回首眺望,對兩旁的人說道:『吾親舍其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片白雲的下方)。他仰望天空良久,直到那片白雲飄走才肯離開。 這一份對父母的念,大概就是最理想的孝,不為禮,也不為責任,只是發自內心的孝念。當然,若然兩旁沒有人,狄仁傑又會否說出如此的話,那就不好說了。」 你又怎樣看古人的「孝」呢? 《蝸牛角上問古人》作者:米哈頁數:304頁開度:128 x 185 mm定價:港幣12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新閱會】公眾假期迷思:中國傳統節日一定有假放?
香港的假期制度源自英國在十九世紀所訂立的《1871年銀行假期令》(Bank Holidays Act 1871),所以最初訂立的九天公眾假期主要是銀行和公營機構放假,而且其餘均是西方的節慶或紀念日。儘管香港政府在戰前已開始增加與中國傳統節慶有關的日子為公眾假期,但轉變依然需時。
Skip to content
復活與基督: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
「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 (腓立比書三章甘五節) 耶穌受難節,是耶穌為了救贖人類,被釘十字架的一天。受難後的第三天神蹟降臨,耶穌應驗聖經死而復生。教徒為紀念耶穌復活,將當天定為復活節。時至今日,復活節已經成為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象徵永生與赦罪,並成為很多國家的主流節日。 源自西方國家的教義,是如何傳入中華地區?自1807年,基督教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東來傳教,香港也扮演重要角色。當時,清廷以「夷風染習」禁絕傳教行為,故馬禮遜只能落腳澳門,然而澳門由葡人管治,崇信天主教,對基督教傳教多所限制。 鴉片戰爭後,清廷戰敗割讓香港,澳門、馬六甲及南洋之傳教士紛紛前來香港,從而使基督教得以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香港更成為基督教流入中國內地之跳板,成為中華地區主流的民間信仰之一。 基督教在香港發展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新出版的《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 把1807年至1997年間的香港基督教史分為六個時期:西牧治會時期(1842-1883)、華人治會時期(1884-1914)、華人自理時期(1915-1941)、香港日佔時期基督教會(1941-1945)、從戰後到植根本土時期(1945-1973)、復興時期(1974-1997),論述基督教傳入香港的經過和如何在香港生根和發展,以及在醫療、教育、關顧弱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香港基督教史(1807-1997)》作者:李志剛、劉義章、陳智衡、邢福增、郭偉聯、何世傑頁數:336頁開度:16開(170×240mm)定價:港幣18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佛誕為什麼是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對於一眾佛教徒而言,佛誕可說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香港廟宇眾多,佛門林立,慶祝規模之廣自然是不遑多讓。適逢農曆四月八日,各區寺廟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浴佛活動,香港維園更會舉辦大型佛誕嘉年華讓市民同樂。慶祝佛祖誕生的日子,甚麼時候成為香港法定假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