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三聯作家
三聯作家
馮志弘
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範疇:唐宋文學及思想、中國文化與宗教。著有《想像的世界:唐宋觀念與思想》、《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基督宗教與中國:歷史.哲學篇》、《本地生活寫作:記憶與信仰:口述歷史、民族誌教學》(二人合著)等,並在《清華學報》、《國文學報》、《文與哲》、《成大中文學報》、《中正漢學研究》、《人文中國學報》、《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等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研究項目包括:「鬼神.禮法與文道觀念:以北宋文人歐陽脩、曾鞏、蘇軾為中心」、「典範與世變:慶曆至熙豐年間的頌詩、誥令和禮書——以北宋詩文革新人物為中心」等。
馮邦彥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榮休教授,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等社會職務。1987至1994年間應聘赴香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分析員,長期從事港澳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資財團》、《香港華資財團》、《香港金融史》、《香港地產史》、《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香港企業併購經典》、《香港產業結構轉型》。
彭振
有近二十年IB DP中文課程教學經驗,為IB DP考官,現任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UWC)中文系主任。合著《DP中文A課程試卷2比較論文優秀範文點評》、《IBDP中文A課程文學知識小辭典》。
彭展華
註冊建築師,Docomomo香港分會成員,曾於倫敦、維也納及上海生活。2011至2012 年期間於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工作室任項目建築師。2017年「40 under 40」優秀設計師得獎者及2024年Design Trust Art Prize得獎者。15年的建築實踐赢得多個殊榮,如亞洲MIPIM住宅設計金獎、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 獎等。近年持續研究本地粗獷建築歷史,達三年之久。2021年「粗!——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展覽成功引起公眾注意,吸引逾 20家媒體報導。該展覽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台灣金點獎標章及英國 Dezeen Awards 評審大獎。2023年出版《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成為當年書展十大暢銷書籍,更蟬聯誠品十大暢銷書榜(藝術類)長達22週次。彭展華長期關注本地建築文化普及,2015年開始在不同媒體上撰寫建築文章,現為《號外》雜誌專欄作家。最新著作為《建築文雜》。
楊天石
1936年出生於江蘇興化。1955年畢業於無錫市第一中學。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門化。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國家圖書館民國文獻保護工程專家委員會顧問、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中華書畫家》雜誌顧問、上海《世紀》雜誌顧問、廣東《同舟共進》雜誌編委。中央文史研究館34卷本叢書《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副主編之一。曾任中國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為《中國文化詞典》副主編之一。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合著有《中國通史》第12冊,《中華民國史》第1卷、第6卷等。個人著作有《楊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揭開民國史真相》(7卷本)、《楊天石文集》、《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近代中國史事鉤沉:海外訪史錄》、《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後史事發微》、《朱熹及其哲學》、《朱熹》、《朱熹:孔子之後第一儒》、《王陽明》、《泰州學派》、《南社史三種》、《半新半舊齋詩選》、《橫生斜長集》等。主編有《〈百年潮〉精品系列》(12卷)、《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4卷)等。 參與寫作的多卷本《中華民國史》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個人著作《尋求歷史的謎底》獲國家教委所屬高校出版社及北京市優秀學術著作獎。《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1輯獲全國31家媒體及圖書評論家協會十大圖書獎以及香港十大好書獎,第2輯獲南方讀書節最受讀者關注的歷史著作獎,第3輯及第4輯獲《亞洲週刊》十大好書獎。楊天石著作所獲的獎勵還有孫中山學術著作一等獎、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學術著作獎等。《帝制的終結》獲《新京報》2011年度好書獎,是當年該報獎勵的唯一歷史圖書。
鄒平學
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港澳及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廣東省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家,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鵬城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港澳基本法委員會基本法理論研究領導小組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高級研究員,中國法學會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出版《憲政的經濟分析》、《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香港基本法實踐問題研究》等專著。主編《憲法》、《港澳基本法實施評論系列》、《香港基本法面面觀》、《港澳制度研究叢書》等十七部著作或叢書,參編十七部。發表論文一百八十多篇,被轉載三十餘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等各類課題六十多項。
葛亮
作家,學者。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說《燕食記》、《北鳶》、《朱雀》、《靈隱》、《飛髮》、《七聲》、《戲年》、《問米》,文化隨筆《小山河》、《梨與棗》,文學評論《此心安處亦吾鄉》、《繁華落盡見真淳》等。作品被譯為英、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歷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紅樓夢獎首獎、「中國好書」獎、「華文好書」評委會大獎、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家年獎等海內外獎項。長篇小說代表作《燕食記》、《北鳶》獲選「亞洲週刊華文十大小說」,並連續兩屆入圍「茅盾文學獎」十部提名作品。曾獲頒《南方人物週刊》「年度中國人物」、「全球漢語文學年度作家」、「海峽兩岸年度作家」等榮譽。
董寧
中國文學碩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哲學碩士,曾於澳大利亞、中國內地和香港等地教授 IBDP、IBMYP 中文課程,有近四十年的大學與中學中文教學及管理經驗,現任 EiM 集團“我會”中文課程與培訓總監。著有《國際文憑中學項目語言與文學》、《DP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學習指導》、《DP中文A課程文學術語手冊》、《IBDP中文A文學課程短篇評論寫作30課》。
葉曉文
香港作家及畫家。曾獲青年文學獎小說公開組冠軍。愛好自然郊野,近年投身自然書寫,出版圖文著作包括: 現為尋花工作室FloreScence Studio主理人。在香港熱心推動自然書寫,近年與多間大學和機構合作, 舉辦講座、畫展、野外導賞、創作坊等。二○二一年於荔枝窩成立有機農場「隱山」。
蒲慕州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退休)。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專長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曾在中研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專書有《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法老的國度》、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等。
榮鴻曾
專業是民族音樂學及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州大學、康乃爾大學,現為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及華盛頓大學兼任教授。榮氏著、編、譯有中英文專書12本及學術文章約100篇,研究課題包括古琴、粵劇、廣東南音、木魚歌、粵謳、文化權、儀禮音樂等。榮氏原籍無錫,1941年出生在上海,香港長大,九龍華仁書院畢業後,1960年赴美國,先後獲得加州大學工程物理學士、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博士及哈佛大學音樂博士。榮氏曾獲多項研究基金,包括美國的古根海姆、福特、梅隆、國家人文、蔣經國(美國)基金;香港的研究資助局、藝術發展局、群芳、北山堂、何耀光、李嘉誠夫人基金等。2012年獲頒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近作包括:
劉銳業
劉銳業博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工商及款待業管理學部高級講師、工商業副學士(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課程統籌。著有《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及《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劉銳業博士曾接受不同傳媒訪問,包括: 香港電台、新城電台、HK01、東網、經濟日報、AM730、明報、信報、星島日報、公教報、SCMP、面包台、鳳凰衛視、STARSHK、橙新聞、文化者、TVB、HOYTV、香港商報。
劉震雲
河南延津人,著名作家,現任河南省文聯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曾創作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一腔廢話》、《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中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單位》《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2011 年,《一句頂一萬句》獲得茅盾文學獎。2018 年,獲得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捷克語、荷蘭語、俄語、匈牙利語、塞爾維亞語、土耳其語、羅馬尼亞語、波蘭語、希伯來語、波斯語、阿拉伯語、日語、韓語、越南語、泰語等多種文字。根據其作品改編的電影,在國際上多次獲獎。
鄭定歐
1940年出生於香港,2022年在廣州去世。1964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外語系法語專業。1964-1979年任教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1979-1983年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師從 Maurice Gross,專攻“詞彙- 語法”(Lexicon-Grammar),1983年獲“語言信息自動處理研究所”博士學位。1983-1986年繼續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任職。1986年起任教於香港城市理工學院(後更名為香港城市大學),2006年自香港城市大學退休。之後仍一直從事與辭書編撰、語言應用等相關的研究工作,足跡遍佈海內外多所高校,筆耕不輟。 鄭定歐先生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教育部語料庫語言學赴歐考察團學術顧問(2002年)、教育部語用所刊物《語言文字應用》編委,為中國語言學會會員、歐洲漢語言學會會員。掌握英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多門外語,熟悉歐洲現代句法學史、方法論史,曾應邀到法國、英國、韓國、希臘等多所大學講學。主要研究方向為詞典學、方言學、句法學和國際漢語教育。在《中國語文》《方言》等學術刊物發表相關論文近60篇,出版著作如《粵語(香港話)教程》《地道粵語(香港話)》《粵語小詞典》《粵語會話寶典》《今日粵語》等9種,主編或參與編寫、翻譯著作10餘種。 鄭定歐先生以詞彙-語法學、詞典學作為學術研究核心範疇,並注重擴展到語言比較和語言應用等方面。據了解,他首倡並慷慨資助“今日粵語”“漢語方言語法比較研究”“現代漢語配價語法”“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等學術研討會,以及相關教材和論文集的編寫與出版。在此過程中,還十分重視研究人才的培養和學術隊伍的搭建等。
鄭宏泰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政策研究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 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文化與企業傳承、企業家精神與社會網路、華人社會變遷與繼承制度、香港金融市場變革、社會調查與分析,以及海外華人與一帶一路等。 鄭宏泰致力研究,筆耕不絕,前後出版了40本中英文專書,編輯書籍亦達15本,並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學術論文。 學術及社會服務上,他擔任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Identitie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廿一世紀》及《香港地方志》編委會委員,主持「家族企業發展研究」與「香港世家大族傳承與發展」系列出版;他亦是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董事會成員(2019至今),行政長官卓越教育奬評審委員會(2019/2020)、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通識科委員會(2018至今)及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歷史專責委員會(2018至2022)委員。
盧子英
資深創作人,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獨立動畫及短片,作品超過20部,獲獎無數,並已被收藏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及M+博物館。 1978至1993年間於香港電台電視部擔任動畫設計師,為香港最早一批專業動畫人員。八十年代至今,身兼動畫評論家及香港普及文化研究者身份,發表大量動漫畫及相關文字;亦先後擔任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動畫教授,積極推動香港動畫教育。 主要著作包括《香港電影海報選錄》、《香港動畫有段古》、《動漫摘星錄》、《中國動畫》、《香港動畫新人類》及《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近年主力推動香港動畫文化創意產業及策劃動漫展覽,現任「香港動畫業及文化協會」秘書長、ifva動畫組評審、日本DigiCon6國際評審以及「香港動畫支援計劃」策劃兼評委。
鍾寶賢
香港中文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現為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社會經濟史、華人商業史、文化遺產研究等。
蕭國健
廣東省中山縣人,1945年生,隨李璜老師習中西史、羅香林老師習族譜學、林天蔚老師習方志學,繼隨傅吾康教授Professor Wolfgang Franke習碑銘學、及與許舒博士Dr James Hayes習研田野考野。曾任珠海書院文史系教授暨中國歷史研究所碩、博士生導師,及各大專院校訪問講師。榮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頒授嘉許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ur)。現任香港皇家亞洲學會名譽研究員、香港康樂及民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本地史/軍事史)、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評審委員會委員、香港歷史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海防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志編輯委員、香港發展局大嶼山保育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及現代教育研究社顧問。
藍博洲
1960年生於台灣省苗栗縣,畢業於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小說家、報告文學作家。「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時報出版社「台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1985年,以短篇小說《喪逝》獲時報文學獎,曾任職於《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著有《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北戀人》等作品。
簡嘉明
作家、填詞人、生活文化博客。在學時期主修中國語言及文學,研究流行歌詞。曾任中學教師、教育局課程發展主任,現全職創作與填詞,也是報刊散文專欄及飲食評論專欄作者。著作包括:
去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