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
Skip to content
一場絕妙的小戰爭,奠定了美國走向世界列強之路
一場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一場絕妙的小戰爭」,奠定了美國在19世紀末後海外擴張的策略。 美國和西班牙宣戰不久,美國就輕易摧毀了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小艦隊,取得「馬尼拉灣大捷」。7月3日,美國海軍主力在加勒比海再摧毀另一支西班牙小艦隊。7月15日,美國陸軍一師趕到菲律賓並開始圍攻馬尼拉。7月19日,西班牙請求法國幫助斡旋停火,直到8月 12 日正式停火。美國軍隊取得勝利,整個戰爭行動歷時不到四個月。 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的損失輕微。即使是在馬尼拉灣和古巴沿海的兩場最大規模的海戰中,美國海軍只有幾人傷亡。在古巴的陸上作戰中,美軍也只有 500 餘人陣亡,而且多數是死於熱帶疾病。 這場戰爭讓美國人從戰場的大勝見證到國家的實力優勢,大大提升美國的民族自信心。另外,戰爭中貢獻良多的軍官成為典型的「美國英雄」。他們勇武、好戰、不斷擴張的人格特質,正好彰顯和詮釋了「美國精神」,讓美國國內社會對海外擴張的熱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想知道美國如何一步步成功地在大國林立的世界上規避矛盾、厚積實力,成為軟硬實力兼備的帝國,就要一讀《帝國定型:美國的1890-1900》,認識二十世紀國際政治秩序形成的關鍵十年了! 《帝國定型:美國的1890-1900》作者:徐棄鬱定價:9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香港殯葬業:無需禁忌的禁忌議題
無需禁忌的禁忌議題 認識香港殯葬文化的入門書 繼《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後,《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繼續和大家一起探討香港殯葬文化,並講述行業的內部迷思。作者之一梁偉強將在書中分享他二十多年從事殯葬物流業的經驗和見聞。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作者:梁偉強、劉銳業頁數:232頁定價:$108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孩子黃金期打好基礎 鞏固成長路
1至3歲孩子黃金期打好基礎鞏固成長路 專家說,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不是優厚的物質生活,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令幼兒在身體、智能、社會和情感成長上都有一個美好和健全的發展基礎。陳美齡博士的《成長里程碑:48個一至三歲育兒指南》,將和各位父母一起探討在照顧和教育1至3歲的幼兒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幫助家長和孩子快樂度過這段重要的成長期。 《成長里程碑:48個一至三歲育兒指南》作者:陳美齡定價:$9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白色情人節點慶祝好?
2月14號情人節,不少女生都會贈送朱古力給心儀的男生表白。在日本,亦有女生會向異性朋友送贈代表友誼的「義理朱古力」應節。那麼「白色情人節」又是從何而來?由片岡新和李燕萍兩位老師所著的《港式日語:香港日文大搜查,懷舊、日常、新興300例!》裡提到,1997年日本一間糖果店老闆把3月14日定為「白色情人節」,呼籲收到朱古力的男生回禮,以刺激店裡白色糖果的銷量。後來其他商家紛紛仿效,抓緊商機促銷,回禮的禮物内容隨着時間推移變得應有盡有。
Skip to content
噴鼻新冠疫苖的成功原來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港大與北京萬泰生物、廈門大學從研發到應用,利用高度減毒流感病毒作為載體製作抗原的噴鼻疫苗,這一路是如何走過來?原來這要追溯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的求學經歷,以及前人在三十多年前推動港大與內地大學交流所播下的種子。
Skip to content
為甚麼火葬會成為香港主流的殯葬方式?
「塵歸塵,土歸土」的觀念存在中國好幾千年,使土葬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殯葬方式。火葬古時僅為少數民族的傳統,如今卻是大多數港人處理身後事的方式。為何與華人社會似是違背的火葬文化,能在香港如此盛行?涵蓋遺體運輸、凶宅清理、喪葬禮俗、殯儀業潛規則與臨終小故事等議題的《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便提到,火葬在香港的普及主要有四大原因: 1. 土地不足及成本上升 六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口激增,房屋短缺;同時由於香港急速發展,商住用地及工業用地不敷應用,政府大量開墾近郊土地作商住及工業用途,墓地不斷被遷移到較遠地方。墓地供應量急降,價格日漸高昂。七十年代起,政府及私人墓地的價格均由10元突然升至過千元,令一般大眾無法負擔,而開始接受較經濟的火葬。 2. 觀念改變 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升,新一代對傳統土葬觀念亦有所改變,認為解決居住問題比土葬先人更重要,故火葬逐漸成為主流。 3. 政策改善 政府歷年來不斷改善火葬設施、簡化和加速手續辦理,以及增加土葬費用。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火葬成為一個趨勢。八十年代,香港的火葬場地已經增至六個,每個火葬場的焚化爐數目亦持續增加,加快火葬遺體的速度。同時,市政局及廉政公署解決了官員貪污、苛索利是錢及安排走後門、插隊等問題,使火葬政策在香港順利推行。 4. 宗教團體配合 宗教團體就香港土地短缺問題作出妥協,由禁止改為容許火葬,並配合社會發展改變了喪葬形式及禮儀,從根本上令信徒接受火葬,此等改變令火葬更易為人接受。 雖然土葬或不如昔日普及,但寄託着哀思並承載春日生機的清明節,依舊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