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墓碑背後的秘密?——沙嶺墳場導賞
今次《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的延伸活動邀請到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先生(Arnold)帶領一眾讀者前往位於羅湖的沙嶺公墓,細訴這些無名墓碑背後的秘密和故事。《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的作者之一劉銳業也有同行。
沙嶺公墓是本港唯一一個專為無人認領屍體而設的墳場,墓碑上沒有名字,只刻有安葬年份及一串代表死者的編號。據Arnold所說,公墓分為棺木段及骨灰段,先人逝世後,頭七年會在棺木段下葬,若期間有家屬前來認領屍體,可以選擇重新安葬,或在此處替其立碑並在期滿後將屍骨取回;七年過後,若仍無家屬認領,同一個年份去世的先人,便會「起骨」一併火化,合葬在骨灰區裏的同一墓碑下,永遠長眠。問及隨着人口老化,獨居長者增加會否令無人認領遺體的個案也上升,Arnold卻說,比起以前,現在有較多社工跟進獨居長者,近年無人認領的遺體數目也從他剛入行時的每年五六百副減少至兩三百副。
除了公墓,沙嶺尚有一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遷建的族群墳場,包括潮州、恩平、福建等義塚及墳場,甚至有處專屬日本人的墳場;亦有劃給不同社會、宗教組織的墳場,如東華、天主教、基督教等。可見墳場足以作為一社會縮影,讓我們觀察前人的活動蹤跡。
由梁偉強和劉銳業所著的《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裡面也有講述關於沙嶺墳場、昭遠墳場和猶太墳場種種見聞,令讀者了解更多在香港的「身後事」。
圖2:公墓墓碑上沒有名字,第一行字刻有年份,第二行則是編號數字
圖4:公墓一些的梯級會循環再用,用上一些年份較久遠,所屬遺體已起骨火化的墓碑
圖5:有關沙嶺「日本人墳場」的資料不多,現場只見一塊刻有「JWG」的石碑
圖6:七年過後同一個年份無人認領的遺體,火化後的合葬之處
集合時間:9:30 AM
集合地點:上水港鐵站B2出口
講者:梁梓敦(香港生死學協會總監,安寧服務社工)
路線:沙嶺公墓棺木段、沙嶺公墓骨灰段、沙嶺墳場
語言:廣東話
費用方案3選1 :
1. $180(包上水站至沙嶺墳場來回專車)
2. $260(包上水站至沙嶺墳場來回專車和《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一本)
3. $340(包上水站至沙嶺墳場來回專車、《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及《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各一本)
《身後事:香港殯葬文化探尋》詳情及試讀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詳情及試讀
- 2024年11月30日 (09:00至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