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our2023 設計節:雀/籠/撚

當設計師走入雀仔街。

設計是創新,是潮流;但另一邊廂,撚雀 / 雀籠工藝 / 雀仔街被我們歸類為老舊的事物,很少會主動接觸。當設計師走入雀仔街,純粹是懷舊風潮下的「古老當時興」,還是有着其他原因?

專心做好一件事,對本職是家具設計師的郭達麟Dylan來說,是放鬆的過程,從日常講求multi-tasking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來。「設計對我來說相對而言是速食的,稿畫好了,便可以量產;但工藝品都是只此一件,獨一無二。」Dylan數年前機緣巧合下走進雀仔街,和香港最後一名竹雀籠師傅陳樂財學習這門傳統手藝。工藝不只做好 (get it done),還要「做得好」,往往要花上大量時間。在重重覆覆的工序中,有人會覺得乏味無聊,但他視此為休息,也沒有三分鐘熱度,後來更正式跟財叔拜師。

當然,設計和工藝並非二元,兩者同時存在又互相碰撞。商品有設計,環境建築有設計,但又有誰會想起,打造工藝的工具也需要設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Dylan發現除了雀籠本身,製籠工具的每個細節都藏着巧思。竹製雀籠的削刀和我們平日所用的刀不同,外刃如月亮般呈彎形,內刃以差不多九十度的垂直線形成切面,讓手能緊握刀身,準確施力致刀尖雕製雀籠。可惜的是,由於需求問題,財叔這些搵食工具在香港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訂造得到。Dylan和他的幾位設計系學生逐採用3D打印技術製作模具,前往日本找刀匠重新打造,也不斷嘗試以新物料重塑其他工具。但無論造法和物料如何改變,有別於商品設計的花花世界,設計核心始終是以人為本,「用得就手」才最重要。

拜師學藝,除了工藝本身,也是人和人關係的建立:give and take。財叔把大半生的工藝傾囊相授,學生們也隨Dylan眼看手動,掌握竹這種並非時下設計師常用的素材。今次deTour展覽中的三腳椅,便是他們的實驗之作。另一方面,Dylan和研究員們亦為雀仔街注入新的可能。隱沒在繁忙的行車道之間、看似封閉的雀仔街,內裡的生態既有趣又開放。他們在街頭巷尾和檔販朝夕相處,搬來笨重的量度工具仔細紀錄雀仔街裡的一檔一籠,再透過訪談、畫圖和文字敘述,整合成《開雀籠》一書,用他們的方式把雀仔街的獨特性保存。

如今流連雀仔街,以及和檔販們談天說地,已是Dylan的日常,製作竹雀籠亦成為他的終身樂趣。當設計師走入雀仔街,原來是一個沒有deadline的life-long project。正在中環元創坊PMQ舉行的deTour2023展覽,當中主題展覽「雀/籠/撚」,展示的是一件件製籠工具和雀籠成品,同時是人和人交織之下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