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中國制度研究中心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鑄典宣化:“文明等級論”之下的“舊邦新造”》新書座談會在香港大學賽馬會教學樓701會議室舉辦。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弘毅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教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及長聘副教授王維佳老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田耕老師、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殷之光教授、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白鋼教授、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黃傑、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党建學院副教授夏璐、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經理李斌,以及新書作者、北京大學法學院長聘副教授、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章永樂老師出席座談會。會議由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閻小駿教授主持。


章永樂老師介紹新書主旨

章永樂首先對新書主旨進行了介紹。他解釋,書名《鑄典宣化:“文明等級論”之下的“舊邦新造”》中的“鑄典宣化”指向近代中國的行動者試圖通過立憲提升中國在“文明等級”中的地位的努力,但這一詞彙不僅是對一段歷史經歷的概括,也是對一種尋求國際體系中的列強“承認”的政治行為模式的總結。該書指出,以一戰為界,近代中國的“文明”觀念從一元與等級性逐漸向多元與平等方向轉變,憲法思想界也經歷了從“應試式”到“出題式”的思潮轉向,並在“文明”觀念轉變的基礎之上,產生了“二十世紀之憲法”的自覺。一戰帶來的衝擊與震盪,重塑了中國的憲法思想,而具有新思想的歷史行動者,重塑了戰後的憲法變革路徑。二十世紀中國的“舊邦新造”,為當代中國留下了一條超越“鑄典宣化”,朝向“自成體系、自建光榮”的獨立自主道路,具有深遠的文明史意義。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經理李斌首先代表出版方發言。李斌指出,《鑄典宣化》是章永樂教授在香港出版的第一部學術專著,香港三聯書店希望有更多機會跟學術界聯繫,為讀者呈上扎實的研究作品,同時預祝研討會順利圓滿。

之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新書進行了討論和點評。


現場討論熱烈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殷之光教授高度評價《鑄典宣化》,指出該書延續了章永樂一直以來的問題意識脈絡,揭示了20世紀初中國仁人志士將“文明”觀念從外部標準轉化為鬥爭工具的歷史現實。他認為,中國與歐洲關於鬥爭的歷史敘事是存在根本不同的。歐洲的戰爭本質上是爭奪權力的過程;而中國進行的鬥爭是以維持統一、和平為目標,這一思路也延續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當中。保衛和平的自然法機理正是中國文明對於統一問題的基本認識。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長聘副教授田耕老師認為,章永樂老師在這本書中論證了文明國家的界定與帝國主義的擴張高潮緊密相連,殖民帝國擴張是文明觀念浪潮的重要推手,在其中,戰爭被視為高度文明的體現。同時,章永樂老師在討論推動立憲實現文明的歷史背景時,將德意志第二帝國和日本明治維新納入討論,頗具創見,是對歷史社會學既有的相關研究十分重要的補充。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王維佳老師表示,章永樂老師在書中對材料的運用和思想史的梳理都十分深入且精到,從國際傳播的角度而言,該書所述“鑄典”的過程是獲得好感、尋求承認的過程,“鑄典宣化”本質上是通過鬥爭獲得好感和承認。而我國的對外宣傳也經歷了從輿論鬥爭再到輿論鬥爭與好感傳播並行的過程,因此,本書在一定意義上也對我國的國際傳播工作起到了啟發作用。

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秘書長白鋼教授指出,章永樂老師這本書在政治性的語境中將文明論的話語表達出來,使得文明比文化具有了更廣闊的討論場域,這是十分有價值的。西方的文明話語自起源時起,就始終包含著強烈的內/外、文/野的區分,事實上隱藏著文明衝突,而在中國傳統當中,文明包含著無限的涵溶性,這其中的差別是值得更多學者深入挖掘的。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黃傑老師表示,該書從後發國家的國家建構角度帶給他很大的啟發。後發國家由於自身經歷常常會存在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貶低,並會存在對發達國家工具主義的模仿,有的國家在這一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有的則深陷其中,因此從憲法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党建學院副教授夏璐老師指出,這本書有著明顯的問題意識,卻又不受學科的封印,從制度重構和觀念重構兩個角度帶來了很大啟發。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楊立華教授認為,這本著作延續了章永樂老師一貫的思考,將政治學科的理論探討比較充分地歷史化,同時稱讚了該書的文風和語言魅力。楊立華教授同時也就如何加強論述的平衡性方面,提出了建議。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陳弘毅教授表示,章永樂老師在書中指出,清末的立憲運動以及民國初期的立憲工作都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意識形態以及文明的討論密切相關,這為研究中國憲制史開拓了新的視野;在當今的國際鬥爭之中,這本書的探討也具有重要的針對性。

《鑄典宣化》是章永樂老師繼《舊邦新造》、《萬國競爭》、《此疆爾界》、《西途東歸》之後的第五本獨著專著,在研究進路上體現了作者一直以來的“貫通內外”的自覺追求,旨在深入闡述二十世紀中國憲制變革探索的文明史意義。在本次座談會上,來自香港、北京與上海三地的學者對於《鑄典宣化》進行了高度評價。香港大學部分師生旁聽了本次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