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
簡介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將「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基因」這兩個關鍵詞連接起來,做了比較深入而有特色的思考,對於我們更好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都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樓宇烈
新時代呼喚更多類似《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這種以中國話語體系詮釋中國實踐、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的佳作,因為這本身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張維為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一書,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維度,比較系統深入地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博大內容及其當代價值,特色突出,成果可喜。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侯衍社
目錄
序一 樓宇烈
序二 張維為
第一章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
三、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第二章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生生不息」的仁道理念
二、「參贊天地」的人本追求
三、「民為邦本」的政治傳統
第三章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品格
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
三、「富民厚生」的經濟倫理
第四章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形神兼備」的生命觀念
二、「富而後教」的治理傳統
三、「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天人合一」的生態哲學
二、「萬物並育」的生態倫理
三、「取用有節」的生態智慧
第六章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和而不同」的傳統智慧
二、「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
三、「止戈為武」的和平理念
第七章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
一、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歷史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文明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五、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民主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六、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生態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八章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一、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二、在堅持守正創新中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三、在堅持文明包容互鑒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後記
作者簡介
彭璐珞
湖南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管理學博士,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與消費者行為。湖南大學優秀教師,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者。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在《學習時報》《心理學報》《南開管理評論》等報刊發表文章30餘篇。
肖偉光
湖北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資深媒體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古代哲學。擔任中宣部理論局、北京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大型通俗理論電視節目《全面小康 全面解碼》首席學術顧問,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寧夏社會科學》等報刊發表文章100餘篇。編著有《八位黨員英模的人生境界》《中華文化的底氣》等。
名人推薦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樓宇烈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張維為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侯衍社
序一
序一
樓宇烈
要自覺樹立文化主體意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文化主體意識就很難樹立起來。
文化差異主要有兩種,時代差異和類型差異。一百多年前,西方文化攜強大的物質文明闖入中國,為衝破保守思想的束縛以圖強自新,人們將中西文化差異定位為時代差異,在當時有其合理的一面。而在今天,人們應當更加注重的是中西文化的類型差異。
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既有歷史發展階段上的差異,也有類型上的差異,而其中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差異是根本的。不同類型的文化,在其各自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所在地區、民族、國家具體歷史進程的差異,當人們在同一時段內對它們進行比較時,則常常會首先顯現出許多時代性差異的特徵來。從理論上來講,當我們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時,最主要的是應當注意其類型上的差別,發現其間由此而形成的各自不同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互補性,以推進全人類文化的相互交流、共同繁榮和發展。但是,要在實踐中這樣去做並不容易。
在以往有關中西文化的爭論中,有不少學者已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為類型上之不同,並強調不應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妄自菲薄。然而,由於當時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整整落後於西方一個歷史階段,因此,社會上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更注意和強調的是兩者之間的時代性差異。近代以來,在器物、制度、觀念三個層面都試圖學習西方乃至照搬西方,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些都在不斷強化人們關於中國文化在時代上落後的想法。這也就是在以往一個多世紀中為什麼會形成對中國文化有如此強烈批判和否定傾向的一個重要歷史原因。
二戰結束以後,東方地區民族、國家和社會的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民族和國家不僅在政治上擺脫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地位,獲得了獨立,而且其中一部分國家在經濟上也實現了高速發展。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成功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都說明,東方地區、國家的整個社會發展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儘管在許多方面與西方地區、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距,但它已不再是過去那種歷史階段或時代之間的差距了。正是這種政治、經濟、社會境況的變化,促使了東方民族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思和自覺,並開始恢復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這正是我們所以提出文化自信的現實根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隨著改革開放一路走過來,隨著正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路的建立,隨著我們在實踐中真正證明這條道路是正確的,文化自信隨之而來。」
如果說時代上的差異我們可以通過社會變革和觀念變革來迎頭趕上乃至消除的話,那麼對待文化類型上的差異是不能用「趕上」的方法去解決的,而且可能是永遠不能消除的。因為,這種文化類型的差異,是在各自地區、民族、國家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它凝聚著不同地區民族的歷史傳統,體現著不同地區民族的特有性格和精神風貌(諸如生活習俗、禮儀舉止、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因而它也就會深刻地影響著不同地區、民族、國家今天文化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特點。在這一問題上是不可能、也不應當強求一致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同類型文化之間不需要交流,更不是說不同文化類型之間不可能進行交流。事實上,從古到今,不同類型的文化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交流。不同文化都是人類共同創造的,正因為有類型上的差異,文化的互補才有可能。我們當然也要學習西方文化的優點,但前提是要挺立文化主體性,否則出主而入奴,勢將淪為他種文化的附庸。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之勢前所未有,西方強勢文化深刻影響甚至侵蝕著一些欠發達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強自身的文化主體性,成為這些國家和民族最關切的問題之一。對於中華文化來說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主體意識,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蝕甚至同化,淪為「文化殖民地」。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荀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子向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仁者若何?」子路認為,「仁者使人愛己」。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矣。」這個評價已不低。子貢認為,「仁者愛人」。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君子矣。」這比對子路的評價高了一層。顏淵認為,「仁者自愛」。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明君子矣。」顯然,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評價。為什麼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愛」?這是因為,在儒家看來,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愛、自尊、自立的人,而一個真正自愛、自尊、自立的人一定會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他就會愛人,也容易贏得他人的愛。儒家的這一理念對我們今天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很有啟示。
多年前我在《中國的品格》一書中提出,要樹立文化主體意識,沒有文化主體意識就沒有自信和自尊,就沒法進行文化交流、促進文化進步。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如果只是單一的文化,就會停滯發展,沒有發展前途。只有樹立起自己文化的主體意識,才能更好地跟世界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汲取世界文化中優秀的東西。如果沒有文化主體意識,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看不到世界文化的長處和短處,也不知道怎麼取長補短。
應當看到,一種文化要具有穿越時空的引領力、凝聚力、輻射力,必須具有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性的重要體現。當下和未來,我們還會不斷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但是只要我們站穩腳跟,挺立文化主體性,以開放心態迎接、消化西方文化,以我為主、擇善而從,我們就完全可以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融通中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以上是去年在《人民日報》所刊文章《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的原稿,由肖偉光賢契整理。
肖偉光和彭璐珞兩位北大博士,十多年前都是北大國學社骨幹,他們組織的《論語》讀書會等國學活動頗有影響力,經常有其他高校的學子往返三個多小時來參加。如今,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為弘揚傳統文化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他們聯手寫作的這本《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將「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基因」這兩個關鍵詞連接起來,作了比較深入而有特色的思考,有些地方還有一定新意,對於我們更好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增強中華文化主體意識都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啟示意義。肖彭二位賢契請我作序,但如今年事已高,眼睛也不太好,就簡單寫這麼幾句,聊且為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