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抉疑
簡介
佛教的義理博大,相信每人均能從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啟示;但佛教的系統複雜,人們要對其作準確的認識可謂不易。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坊間對於佛教常存在各種誤解,這對於有心認識佛教乃至決心隨其義理行事以求提升一己水平的人士而言,實甚為可惜。
有見及此,本中心邀請了不同學者,就數個或容易惹人誤會的佛學議題作出討論,以冀減少大眾對佛教的疑惑,從而幫助對佛教有興趣的人士能更正確地認識佛教。相關議題涉及佛教的精神、其有關流轉生死的態度、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佛教對知識、道德和修行等看法,藉以帶出佛教理想的生活態度究是如何。希望藉著相關討論,能為讀者往後學習佛理打下基礎。
目錄
第一章 作為人文主義的佛教——趙敬邦
第二章 「無我」學說下的輪迴觀——尤堅
第三章 「一切唯心造」正解——黃廣昌
第四章 重視邏輯知識的佛教——寶僧法師
第五章 不僅是放鬆的「正念」——劉雅詩
第六章 佛教是否放下道德對錯——余紫霞
第七章 「禪」與自在人生——王慧儀
編者簡介
新亞研究所於1953年由史學大師錢穆和哲學家唐君毅等先生創立,多年來辦學和研究不斷,為承傳中國文化和培養傑出學人努力不懈。自研究所成立以來,佛學一直是師生的重要研習領域。鑒於近年香港對學習佛理的需求殷切,研究所於2020年首設「佛學中心」,冀能為提升社會人士精神和促進本地佛學發展有所貢獻。更多有關新亞研究所及佛學中心的資訊,可瀏覽以下網頁:https://newasia.org.hk/
序
佛教的義理博大,相信每人均能從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啟示;但佛教的系統複雜,人們要對其作準確的認識可謂不易。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坊間對於佛教常存在各種誤解,這對於有心認識佛教乃至決心隨其義理行事以求提昇一己水平的人士而言,實甚為可惜。有見及此,《佛學抉疑》一書遂針對今人或對佛教存有的誤解,對相關議題作出分析,以冀釐清大眾對佛教的錯誤印象,從而對佛教有更清楚和全面的認識。
很多人均知道佛教主張世上的一切是因緣而有,所以沒有事情有獨立不變的本質。因此,我們對世間的事務乃不應有所執取,而當對之採一無執或放下的態度。但放下對世間事務的執取是否便等同對世界漠不關心?事實上,佛陀正是在開悟後才對世間的各種事務作出討論。吾人若認為無執或放下便是不再對世間的事務作出回應,可謂違反佛陀住世時的經驗及其提出的義理。的確,緣起法則不但說明世間的無常,亦是強調世上的一切不能離開因果定律。按這一原則,我們現在的行為實影響未來的生命形態,而吾人現在的生命形態則同樣為以前的生命形態所影響,佛教稱這一過程為輪迴。問題是佛教既主張世間的一切均為緣起,但不斷輪迴的主體是否意味有永恆不滅的靈魂存在?緣起與輪迴如何並存,乃佛教不能迴避的議題,亦是對佛教真有興趣的人士所必須認識的議題。換言之,要在緣起的前提下承認輪迴,或非吾人設想般容易。惟不論是對世間事務作出回應,還是在不同時空中流轉生死,其均涉及吾人與世界的關係。若根本沒有外在世界,則亦沒有世間事務可供我們回應,亦不會有不同時空可供吾人繼續存在。然則,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究是如何?不少人以為佛教主張外在世界只是吾人的主觀建構,我們只要一念心轉,外在世界的狀態亦隨之改變。但佛教涉及主體與外境關係的討論實甚為複雜,吾人不能在懸空一切脈絡的情況下,僅用諸如「一切唯心造」等句子便輕輕略過;而假如世界有著一定程度的客觀意義,我們又當如何才能對其作出正確的認識,從而避免因為對世界作出錯誤的理解而產生各種顛倒和煩惱?這即帶出正確的知識對於佛教而言是何等重要。可惜的是,頗多人似認為佛教全然否定世界的客觀性,甚至誤會知識愈多便愈不利吾人的修持,以致忽視了佛教的積極一面。凡此,均有澄清的必要。
其實,佛教雖認為世間的一切因緣而有,但不主張我們只能對人生作消極的放下;相反,佛教強調實踐的重要,並從中獲得理想的人生。正是吾人能夠對世間放下執取,故能如實地對各種處境作出合理的回應。至於何為合理的回應,首先便要考慮道德的價值。此所以佛教極重視戒律,認為其是我們與世界正當連繫的方式。若有人因為佛教主張世間的一切均是因緣而有,故道德亦沒有不變的本質,而可為吾人輕輕放下,實為對佛教的一大誤解。惟雖然佛教對於如何正確認識世界和建立道德人格有著極高的要求,但人們如何保持相關的意志以達致這些要求,卻同樣重要。由此,即帶出正念在佛教中的角色。誠然,坊間有不少以正念為名而開設的課程或出版的書籍,其對我們保持身心健康或多少有著正面意義。惟循以上的討論,吾人已知佛教的正念實有比純粹保持我們身心健康更重大的意義和任務;亦只有對佛教的正念有更深入的認識,正念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果。至於在鞏固各種正確的價值觀後,吾人遂能以一種自在無礙卻有理有節的態度回應我們的日常生活,這種生活或可簡名之曰「禪」。事實上,「禪」一向予人莫測高深的印象,以致對其所作闡釋亦人殊人異,難言對錯。可是,有關「禪」的把握實應以對不同佛理有所理解為前設,因為「禪」的深意正是把佛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在這一意義下,「禪」可說是各種佛理的總結,亦可說是相關道理的開顯,一點也不隨意。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知佛教義理或比不少人心中設想的更為繁複和多元,要對之作準確的認識,也許得從糾正一些常見的錯誤觀念開始,繼而輔以系統的學習,如此方能逐步對佛教有較為全面的理解。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中心邀請了不同學者,就數個或容易惹人誤會的佛學議題作出討論,以冀減少大眾對佛教的疑惑,從而幫助對佛教有興趣的人士能更正確地認識佛教。相關議題涉及佛教的精神、其有關流轉生死的態度、人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佛教對知識、道德和修行等看法,藉以帶出佛教理想的生活態度究是如何。希望藉著相關討論,能為讀者往後學習佛理打下基礎。以上即為本書的緣起和主旨,是為序。
新亞研究所佛學中心